库布其治沙之路: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大逆转调查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樊江涛责任编辑:杨红
2018-08-07 10:56

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是获益者

2009年,敖特更花鼓起勇气对亿利集团工作人员表示“我来打井”的那一刻,她并不知道自己与库布其这家企业的关系此后将被不断改写,而她作为牧民在市场中的身份也将不断重新定义。

在此之前,敖特更花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牧民。当时,亿利集团为发展生态产业找上门来,和她担任村干部的丈夫商谈租赁沙地和打井植绿的事。

敖特更花听说来意后,在丈夫吃惊的目光中开门见山地说:“当地人的地上打井,我这个当地人肯定行!”而她话也的确产生了效果——本是来租赁土地的企业,却将打井的活先“承包”给了她。敖特更花找来有经验的工匠帮忙,以一天两眼井的速度顺利推进。

半个月左右,亿利集团24眼井全部完工,敖特更花也以每眼2050元的打井费,拿到了近5万元的“巨款”。

很快,亿利集团发现,可以承包给当地人的,除了打井还有种树。

最初,企业雇当地人治沙种树,实行的是日工资结算。“工人干一天拿一天钱,但种树质量没保障。”有亿利人笑着 “抱怨”,“沙漠太大了,靠‘看’是‘看’不过来的。”

很快亿利人就想到了办法:将沙漠植绿的任务化整为零,分包给当地人,企业“花钱买活树”。

就这样,在敖特更花还不太能理解创业是什么的时候,她就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中第一批以种树为业的创业者。她承包企业地块后,要自己掏钱买树苗、亲自招募工人、组织实施植绿。因为树苗的成活关乎投入和收益,她干得尽心尽力。

随着树的成活率大大提升,她个人收入也成了不再随便和人提及的“秘密”。

亿利和敖特更花皆大欢喜。这个女牧民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和企业站到了一起。

说起企业对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东达蒙古王集团党委副书记秦飞坦言,随着生态产业在库布其的快速发展,企业和曾经的农牧民早已是位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体”。

2013年,东达集团投资1亿多元,从德国进口适合沙柳特性的先进生产线,建成全国首家沙柳刨花板厂。以沙柳为原料生产科技环保的高密度沙柳刨花板,环保要求达到欧盟标准,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原料收购半径辐射250~300公里范围,年利用当地农牧民种植的沙柳13万至15万吨。”但秦飞表示,目前企业的唯一问题就是位于原料收购半径中的沙柳“吃不饱”。

在库布其,随着沙漠经济产业兴起,10万农牧民共享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今天的敖特更花似乎很难定义自己的身份,“新式农牧民、沙地业主、产业工人、产业股东、生态创业者……”她笑着表示,“这些和我都沾边吧。”

从2014年开始,跟随亿利集团生态产业发展的脚步,敖特更花也带领她的团队走出库布其,甚至将树种到内蒙古之外的新疆、西藏。而说到自己“走出去”的动因,敖特更花认为很简单:开拓新的市场,她从企业那里得到的回报肯定更多。

在那里,为了组织种树植绿,敖特更花开始接触当地农牧民。从他们一些人身上,敖特更花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对新事物胆怯而排斥。但她同时相信,这一切一定会悄悄改变,“就像在库布其一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江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