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有感:厚积薄发 古质今妍

来源:中国文艺报作者:张维忠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08-25 14:11

创作要讲求融合。既然是创作就应该有新意,求新意就需要取百家之长,“融古铸今”。前些年,我参加了中国文联举办的首届中青年文艺人才骨干班的学习,这个班有舞蹈、杂技、摄影、民间戏曲、美术书法等十几个门类,这个班几十个人一起上同一个内容的课程,共同研究同一个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艺术门类的相互启迪,跨界融合,以实现促进单个艺术门类得到更广泛更全面地发展。我觉得书法创作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在书体的演变和发展中,书体之间的相互包容,从最原始的状态中即已蕴含了彼此。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其中就藏有北碑的痕迹,甚至有些点画非常相似;再如张迁碑,方峻隶书中暗含了篆书的写法,甚至是篆书的结字,这样的例子很多,给我们在研习书法时打开了一个思路,那就是无论主攻哪个书体都要学会融汇贯通。孙过庭《书谱》“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所记,强调的就是书体之间的互融论述。

碑与帖的融合。历代书家大都在践行碑与帖相结合的路子——亦碑亦帖,亦帖亦碑。康南海崇碑抑帖,到暮年却幡然醒悟:帖也是书法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给后人留下碑与帖是中国书法齐头并进的“两驾马车”这个永恒记忆。在信息空前发达的今天,谁的眼睛也不可能只盯着碑而不看帖,也不可能只关注帖而将碑孰视无睹,这种融合存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是潜移默化的。碑与碑之间、帖与帖之间的融合,如,魏碑中有造像题记、摩崖、墓志和碑版,这四类之间有同有异,它们之间的融合就是一个庞大的创新体,因个体(书者)的不同会产生千人千面不同风格的作品。再如,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家,仅二王之间的融合就是一个宝藏,由二王染翰生发的书法面貌就千姿百态。还有历朝历代书家的书风之间、五种书体之间都可作融合,书法风格的呈现百花齐放是必然的现象。

字体、字号、墨色和纸色的融合。简而言之,就是一幅作品中出现两种以上的书体,或大小不同的字,或两种以上的墨色,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宣纸,类似情况在我们平时书写作品时经常会遇到。如,作品正文用的是楷书,落款会用行书或草书;正文用的是朱砂(红色)篆书,落款则以黑色楷书或行草书;两种以上颜色的宣纸拼接,以丰富作品的形式感。这方面的融合一定要把握好度,忌讳多、杂、乱。

书法矛盾的融合。书法作品是矛盾的统一体,它存在黑与白、大与小、方与圆、提与按、动与静、浓与淡、深与浅、收与放、开与合、松与紧、快与慢、粗与细、长与短、欹与正、轻与重、枯与湿等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如何处理,怎样处理?其实这些矛盾是书法创作的有益素材,谁把它们整合得好,融化得好,那么他统筹融合成的作品一定是丰富的,耐人寻味的。因此,书者应当具备处理以上复杂矛盾的能力,并将其和谐统一起来,为我所用。相反,如果这些矛盾处理不好,最终呈现的定不会是佳作。有人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的境界,我理解其核心即是统筹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的学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