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孰以贞恒求古法,吾凭正大尽初心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继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9-11 08:48

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隶书成了我艺术生涯中最主要的研修科目。

从少儿时代受身边老师影响,到大学期间临习隶书、楷书等碑帖,再到大学毕业之后曾一度追随时风,又在清人隶书上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摸索。直到1998年左右开始探索碑简融合,继而走上真草隶篆乃至诗书画印融合之路,至今二十载不曾放弃。曾刻自用印“贵有恒”以自勉。

事实上,伴随我二十年融合之路的除了时光的更替和汗水的付出,更多的则是眼界的开阔、经历的丰富、理念的完善及行动的跟进。我深知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我也常讲: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理念比行为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才情比功力更重要。当然,传统功力是基础,是前提,不容轻视。在隶书的基本功锤炼方面,我曾下过一番功夫,先是《曹全》,后是《张迁》,然后《礼器》《石门》《鲜于璜》《西狭》等都不曾放过。对于研习传统碑帖,我一向注重深入观察与总结。比如《张迁碑》,我归纳其特点如下:用笔方面,1、方笔为主,方圆兼备;2、淡化波折,不夸雁尾;3、强调重笔,粗细相间;4、点画劲健,刚中寓柔;5、起承转止,笔法多变。结字特点,1、字形方正,少有纵逸。2、重心下沉,朴茂稚拙。3、外收中放,拙中藏巧。4、错落有致,字态生动。5、大小参差,轻重多变。还有其它汉代碑刻、石刻十余种以及汉代简书、清人隶书多种均依样做了详尽的分析与概括。如此以来,既加深了对该碑帖的认知,同时也加强了各碑帖间的比较,便于分别掌握其要领。

真正进入到具体的临帖,每个环节都必须在正确理念支配下进行。见异思迁、不守法度、没有恒心、死临不悟等都是绝不可取的。此外,还须做到对临和背临、临帖和读帖、选临和通临、实临和意临相结合。尤其实临和意临,实临贵在形,意临贵在神;实临贵得法,意临贵得气;实临求共性,意临求个性;实临是基础,意临是发展。可以说,意临是从临摹走向创作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多少年来,我坚持游走并陶醉于实临与意临之间,艰辛并快乐着,耕耘并收获着。

在主攻隶书的同时,篆、楷、行、草我也不曾偏废,但精力并非平分。我体会以点带面是颇见成效之手段。事实上,各种字体、各种书体之间是完全相通的,其创作规律也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面特征有所区别而已。因此我坚持将主要精力投入在汉代碑刻及刻石方面,并在不同阶段有选择地实施主攻,精心追求其法度,努力表现其神采,深入挖掘其内涵。同时将汉代《武威仪礼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简书作为重要的辅助科目深挖精研。取碑之法、简之意,碑之金石气息、简之笔墨情趣。曾撰联句“融碑于简,求趣由心”以表达治学理念。此外,兼攻秦篆、魏碑、章草及大草等。一方面,篆书之圆劲,魏碑之雄厚、草书之生动为隶书创作增加了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隶书笔法与构成之妙也或明显、或隐含反馈于其它书体,使得诸体既兼融并蓄又各具相对独立之面目,可谓一箭多雕。以篆书为例子,我以《秦诏版》等小篆一系遗迹为基础,融入楷隶之提按藏露、行草之流便率真,并辅以浓淡虚实之墨色、轻重疏密之构图,以求潇散、朴拙、多变之艺术效果,似有所得。再以草书为例,我以《月仪帖》等章草为主调,兼篆之朴拙、楷之稳妥、隶之峭拔及大草之跳跃,试图于收放、动静、古新之间寻找出路,亦多有感悟。

在早年近二十载的学校生涯中,我曾相继主修过中文、绘画、书法与篆刻,并对以上诸学科都热爱有加。很早以前就为自己命名了“四融斋”的雅号,即融合诗书画印、真草隶篆于一体。还撰写了题为《追求四融》的文章见诸报刊。事实上,人的精力非常有限,面面俱到难以有成。然而老一代艺术家的经典之语常常回响在我的耳旁:“宁要一绝,不要四全,但没有哪一绝不是四全在滋养”。我坚信“金字塔理念”,基础越宽厚,塔尖就拔得越高。我也曾在自作诗《创作有感》中写道:“画印兼融成妙趣,诗书合璧得天然”。诗书画印是浑然合一、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正像前面所讲真草隶篆之间的关系一样,它们相通相协、相辅相成。首先,诗文之情怀、绘画之笔墨、篆刻之神韵对书法创作之重要支撑不言而喻。其次,它们之间互为补益,更有助于多个门类各具风采,对此我深有体会。近来曾治印上百方,虽以汉印为基,然奏刀于石,经意不经意间常流露出笔情墨趣,分间布白也多有奇思妙想,暗合绘画之构图。写意国画更能将书法笔墨运用得淋漓尽致,再以诗句点题,恰如画龙点睛。当然,如何妥善处理好它们之间轻重主次关系需有明晰思路和明智规划,否则很可能步入顾此失彼或“四大皆空”之尴尬境地。对此,我一向警示自己:“同修共进,以博养专”,博为手段,专为目的。我在最近的另一文中也写道:“没有博的支撑,所谓的专难以达到高度;反之,没有专的造就,所谓的博并无真正意义”。常自我表白:诗书画印以书为主,真草隶篆以隶为主。行发于心,行成于思,二十年来志于此道,虽饱尝寂寥,历经波折,然充实而欣慰。

在此以我日前自作联表达心迹:“孰以贞恒求古法,吾凭正大尽初心”,我之初心——“四融”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