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继篆刻:日课
其次是对古法的深刻认知。也许有人会认为,篆刻就是篆书加雕刻,以篆来体现作者的书法功力,以刻来体现这门艺术的特点,其实不然。无论篆法、刀法或章法,篆刻艺术都有其独立性的特征,只有在作者以特定的印篆、相应的技巧与妥贴的章法并融入自身审美情趣、知识修养前提下而完成的印作才能真正显示出它的本体价值和艺术魅力。就篆法而言,书法中的篆和印章中的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矛盾的统一。比如汉代摹印篆将秦篆作了简化和进一步的规范,使之结体趋于平正与整饬,笔画则视空间和布局的需要而增减,同时注重其内涵与变化。所以,如何把握书篆与印篆之间的有机关系,使印中之篆既符合篆书的基本法则,又能充分体现在篆刻中的独立价值,从而创作出真正的篆刻艺术精品,这应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再来看刀法,虽历来篆刻家对刀法的论述观点不一,但正是由此,才给了我们在学习、继承过程中必须加以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对于用刀,明代印学大家周公谨《印说》中提出七种刀法,清许容衍总结为十三种刀法,姚晏则发展到十九种刀法,凡此种种,有可取者,但亦有“繁则惑”之感。明代朱简还提出了“刀笔论”,即用刀如用笔,以表现笔意为重,使刀与笔有机结合,应该说具有新意,但亦有所偏颇。此外清代林霪有“刀法二元论”之说,他提出:“刻印刀法,只有冲刀、切刀。冲刀为上,切刀次之”,虽颇为简要,但似乎不够全面。此外把冲、切分为上、次也或许缺乏严谨。事实上,刀法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前人曾有“刀法更难于章法,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摹,神不可摹”之说,不无道理。因此可以说,刀法在初学阶段或可称之为技术,但真正进入到创作阶段,刀法实质上是完全受作者艺术思想支配,最终为创作效果服务的超乎基本刀法实无定法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它同作者的技巧、审美、性格、胆魄、修养、见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所呈现出来的笔画效果如果能展示出刀感、力感、立体感、灵动感及准确感等,将不失为优秀的刀法,这也体现出了篆刻的刀法和书法的笔法在审美标准上是基本相同的。但刀与石的关系和笔与纸的关系毕竟有很大差异,所以只有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去慢慢体悟、摸索、总结,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篆刻刀法的本质。关于章法布局,从印学研究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分朱布白”,是整体效果,是篆刻艺术给欣赏者的第一印象。能否吸引观者并给人以深层次的审美享受,章法至关重要。前人曾有“章法如名将布阵”之说,徐坚也曾在《印笺说》中指出:“首尾相应,奇正相生,起伏向背,各随字势,错综离合,回互偃仰,不假造作,天然成妙。”可见“变化”与“天成”乃关键所在。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正是对变化无穷之印面的高度评价。印面布局之变既有印文本身的固有成份,但更多的则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同一文字在同一作品或在不同作品中不同的处理方法并非刻意为变化而变化,而是以整体布局的完美统一、自然天成且独具风采为目的。如果没有矛盾的艺术作品可能是平淡的,但关键看能否在产生矛盾之后完美和谐地解决矛盾,故使无数印家为此付出了异常艰苦的探索。据记载,吴昌硕家人描述他“每作一印,必先静坐默想,反复构思,必俟心有所得,然后再在纸上起稿。起稿时还要再三修改,有时甚至起稿至十数次,直到完全惬意时,才摹写到印石上去。”足见吴氏对章法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使我们后人从中受到了许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