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彰显学术 弘扬军魂

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是因为它始终是与时代相融合的,并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血脉当中。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理念在这次展览中得以很好的体现。申万胜对这次展览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艺术感染力所取得的新进展表示赞赏,他认为此次展览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美学精神。从内容上来讲,作品中的古诗名句浓缩了我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也传达了军人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从美学精神来讲,军旅书家用书法艺术来呈现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感染力,细细品味,一种阳刚之美、一种庙堂之气在这个展厅油然而生。展览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时代新风。今人的书法和古人书法的区别在于古人重实用,今人重艺术,所以从这个角度切入,通过作品的设计和展厅的布置来展现我们的书法艺术,来实现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与完美融合。这就是书法在新时代体现出新特色,新风貌,新气息。所以讲笔墨当随时代,其实是书法家对笔墨精神的一种追求。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笔墨精神。怎么体现时代精神?张坤山认为还是要建立在对传统的继承和理解的基础上。继承古人,继承经典是前提,如何在古人的基础上融进自己的思想性格,把古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创作出有个人灵魂的作品来。
王国维先生关于诗词创作的三个境界,用在书法创作上也是合适的。白煦针对这三个境界做了深入解读:“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不是共上,是独上,实际上书法作品就是个性,没有共性,如果只有共性的话个性风格就无从说起。创作就是要突出个性而不是一味临古,要有属于你自己的活生生的,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行。“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要不断地去否定昨天过去自己的东西,不断地摸索。所以我觉得书法的艺术生命力是始终活跃你的笔下,你的笔墨之间的。比如汪德龙的大作品,线条的表现力,张力,突破了线的限制,迸溅出来的墨点,很有表现力,实际上大作品是需要变化的,线条的变化,气势的连贯,这样的作品才生动。但是与此同时有些东西又不能过度,字字表现张力,那么你的张力就完了,全泄了。收和放,张扬和内敛实际上是矛盾但又统一,所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说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发现,最终我们的创作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但这是你的眼界、学养、笔墨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
叶培贵在研讨会中提出了这样的思考:很多艺术家习惯性地认为书法创作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但是这个展览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当这个时代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任务或者目标之后,对自己到底是一种艺术上的反向干预,还是正向的拓展,这恰恰触及到了书法的艺术担当、社会担当的话题。习总书记在十届文联开幕式上的讲话里谈到,文运、国运的关系,文脉、国脉的关系,并且对艺术家投身这个时代提出了一些要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典范。我们的军队文化恰恰在这方面特别有代表性,所以这个展览在精神层面上说就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某种代表。过去若干年来有一个大家越来越熟悉的认识,就是书法的内容跟文字是没有关系的,但是文字本身就是一个形与意的存在,只要有形的存在,观众在欣赏的时候就会自觉延伸到意那里去。 所以文字的字意先天性的存在于书法作品之中,文字的意义,是任何一个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永远不可回避的问题。
中国书法从书斋文化转化到当代的展厅艺术,或者叫公共艺术,其实就是从书斋走进了展厅,走向了社会,这个转变不是一个小变,是个巨变。刘洪彪在谈到这次展览的整体构思时说道:我们从事书法创作的人,以及从事书法策展的人,一定要去适应这个转变,对于一件作品而言,他是书家个人的事,但是对展厅作品而言,他是策展人的事,展厅是件大作品,策展人要把所有的零零碎碎的个体的作品统起来,作为一个大作品来呈现给社会,呈现给观众。但为了保证作品的艺术性的同时也要留意创作当中文字的运用,繁简字的转换,异体字选择的问题,还有章法上的合理性问题,虽然展厅艺术和书斋可能在行文表现上面有所不同,可以有一些形式的创新,但是也要合情合理才行。
四、问题与反思
每一次展览既是一次自我检阅,也给每个人提供了自我反思的契机。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及时抓住提升自己的机遇。苏士澍主席在研讨会上为大家提出了一些非常诚恳的意见,比如说好的隶书太少,一写隶书都变成简牍帛书了,笔墨的表达显得单薄一些,这说明功力还有欠缺。可以在用笔、用墨上多下功夫。另外从用笔上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有浮躁情绪在里面,作为书法家一定要沉下心来。作品的钤印也要讲究,并不是越多越好,用的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滥用就适得其反了。
张继在会上谈了自己的创作体会,他认为第一理念比行为更重要,理念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书法创作理念最后要落实在行动上,要落实在作品上,没有作品有理念也没有用,但是恰恰是理念起先导作用的。书法家的创作理念或者创作思想,还有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其取法与实际操作中的笔法、字法、墨法等等,包括整个格调的把握需不需要反思?他认为大部分作者可能思考的还是比较多,但是也会存在干的多,想的少的问题。因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在理念支配下,没有一个正确的理念。第二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实际上方向和理念也有关系,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和思路,可能方向会出了偏差,在这个时候,速度越快离主题跑的越远。比如说取法,有的作品格调都不是很高,这样的方向如果继续走,速度越快,离目标就会越远。 第三点是才情比功力更重要,搞书法功力非常重要,但是才情更重要,才情也是可以培养的。如果说有了前面两点,有了理念,有了方向,有了在艺术方面很多的思考,才情也会随之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