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展览
——实施——
《美术传承》的微信平台链接这次展览消息后,阅读量达19300多人次,740多人点赞,展览受到高度评价:军队始终走在社会前沿,展览作品气势非凡,敢为人先;展览真草隶篆各臻其美,立体展现;整个展览透出激越奔放的气韵,雄健刚毅的气骨,豪放不羁的气魄,排山倒海的气概,彰显了“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华文化精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点评既褒奖又中肯,客观反映了这次军旅书法家的付出和奉献。
探本溯源,深刻领悟。参展创作的20位书法家,每人担负5幅作品的创作,他们接受任务后,第一反应就是认真了解自己的作品内容。为更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宣传局机关从书库里调出144本第一、二、三册《习主席重要讲话引用的名言诗句汇编》,快递给每一位书法家。连续担任第三、四、五、六、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的张坤山老师,是20位中最年长的一位,他接到三本汇编后,连续利用两个星期的晚上时间,戴着老花眼镜进行了通读,把自己担负的5篇内容三番五次地进行咀嚼。他在接受“书画频道”采访时说:“真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思量、思量、再思量。”京外部队的陈克年、谢少承、赵山亭、欧阳明利、陈扶军等老师等不得快递时间,要求用电子信箱或微信发送给他们,急切地开始着手准备。西部战区的钟显金针对自己涉及的内容,专程跑到广州购置《论语全解》、朱熹的《朱子性理语类》回来进行研习、消化。年青书法家周剑初、徐健、童孝镛等更是切问而近思,在深度理解名言诗句的原文原意后,执著追求内容精髓的布局谋篇,力求突破一般的形式表现,等等。他们的治学精神与艺术追求通透地融汇在每幅作品里。
倾心酝酿,蓄势而发。这次展览的规定内容、规定尺寸、规定书体在全国的展览里面是罕见的,其巨幅作品、巨大体量更是显著特色。纵览4个篇章100幅作品的尺寸,至少都在2米以上,最高的近4米,最宽的达6.3米,小则5平米上下、大则10多平米以上,已远远不是书案上能够挥洒的作业了,这对每位作者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86岁的书法大家李铎不顾眼疾和腰腿不便,为书写“鉴古开今”展题,他思量两天,决定用4张6尺整张拼接来展现,第3天他安排一个无人干扰的上午,力透纸背、铿锵有力完成了作品,多处纸被戳破了。4个字摆到一块,立见“铁马金戈”般的雄浑、豪放,为展览开掘了阳刚正大之气。号称“军中第一楷”的书法家卢中南,5幅创作任务都是高达4米的尺寸,他为此特地休假半个月,在北京郊区借朋友一个200平米的创作室潜心创作,从小稿到大稿直到完成。书法家季平担负的一幅作品内容是楷书“慈不掌兵”,只有四个字,但要求尺寸是高2米、宽1米,从章法出发他把语出《增广贤文》的1800多字全文以小楷方式辑录到作品里,强烈地烘托了名言深意。王学岭、杨明臣、龙开胜、李有来等老师,为使作品在点、线、格局和气息上的变化、松驰、灵动等,做了大量“诗”外功,让行家真切读到了意味。20位作者完成创作后都有这样的感受:写完每幅作品都大汗淋漓。
特邀的27位书家中有好几位都已80高龄以上,但他们老骥伏枥,欣然命笔,以其独特的书风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增进展览的艺术性和全局性。
严格审读,追求卓越。事后证明,加强审读是这次展览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从选定内容审读到作品书写审读,从作品释文审读到作者介绍审读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始终注重审读把关、加强勘误。47位作者报送作品后,迅速召集6位专家对作品开展审读,从正文到题跋、钤印,无论是清楚的楷书还是飞扬难辨的草书,都一字不落地进行审读。高军法老师的一幅行书作品上,有一个字处于行草之间的架构,一位审读老师提出意见,高军法从贵州出差回到北京后,不顾7月盛夏的炎热,立即赶到装裱公司加以修改。审读专家对张继老师一幅作品最后题跋上一个字的偏旁提出疑义,电话告知他后,他立即放下事务来到现场进行调整。为使作品集达到完美无差错,从封面到最后的封底逐字逐句朗读审对,一直工作到凌晨3点,事后他们还请解放军报、解放军后勤学院的校对老师等又通篇过滤5遍。在对作者简历介绍的审读中,严格规范了叙述层次和表达要素。不少同志由衷地感慨这次审读把关标准之高、要求之严,为今后更好地组织展览活动起到典范作用。
打开思路,拓展文创。文化创意产品是艺术活动的一种衍生品,它利用原生艺术品的符号意义、美学特征、人文精神、文化元素,对原生艺术品的解读和重构, 孵化出一种新型文化创意产品,这是国家文化发展力求推进的一个领域。这次展览因势而行,在印制作品集同时,还积极主动地设计制作了装饰别致的书签、精美成套的名信片、大气实用的笔记本和极具宣传格式的手提袋。武警体工大队的队员们参观展览后收到这些文创产品后爱不释手,喜爱收藏的把名信片作为一件藏品,爱好书法的请书法家在书签上签字留念,笔记本更成为官兵们观看展览后保留的一种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