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南太平洋,有一个名叫“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家。600多个岛屿、1000多个部落、800多种语言,景色多姿,文化多彩。因为APEC,更因为中国,这几天,“巴新”成了媒体报道的热词儿。
这是2018年11月11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兹比港航拍的APEC大厦,在这里将举行峰会最为重要的领导人会议。11月12日至18日,APEC领导人会议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举行。(新华社记者白雪飞摄)
11月15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在巴新首都莫尔兹比港停留4天3晚。对巴新进行国事访问,同建交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会晤,出席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近30场双多边活动。新华社前方记者找出三个关键词,帮大家梳理一下习主席这次巴新之行满满的信息量。
2018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莫尔兹比港,开始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进行国事访问、同建交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会晤并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关键词1:民生
巴新独立于1975年,次年即与中国建交。这个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太平洋岛国,与中国关系相当深厚。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到访,巴新总督达达埃说,这是巴新“多年来难得的盛事”。
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领导人的会见会谈,之前报道已很多——
2018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尔兹比港会见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督达达埃。(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2018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尔兹比港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会谈。(新华社记者丁林摄)
在这里,重点讲一讲外交大场面外的民生小故事。
第一个民生故事与“草”有关。
抵达巴新之前,习主席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专门讲到:“18年前,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我高兴地得知,这一项目持续运作至今,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同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
2018年9月4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戈罗卡市中国福建省援巴新菌草与旱稻技术合作项目基地,项目组组长林应兴向当地民众讲解菌草种植技术。(新华社记者莫华英摄)
18年后,在习主席和奥尼尔总理亲自见证下,双方又签署了新的菌草、旱稻技术项目协议。别小看这些菌草,既能养牛羊,也能种菌菇,可是帮助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宝贝儿”。
第二个民生故事讲的是“路”。
在莫尔兹比港标志性建筑议会大厦和市政主干道韦盖尼大道之间,是一公里多长的独立大道。中国承建企业用了半年时间、按照最高标准顺利完工。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和奥尼尔总理共同出席了独立大道移交启用仪式。
2018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尔兹比港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共同出席中国援建的独立大道移交启用仪式。(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巴新多山,修路不易。这条独立大道和中国正在巴新修建、改建的道路一起,将助力当地交通更加便利、快捷。
2018年11月16日,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民众庆祝中国援建的独立大道正式启用。(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第三个民生故事是“孩子”。
孩子的眼睛最会说话,看着他们晶亮的眼神,就知道有多喜欢这所中国援建的学校了。
2018年11月13日,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孩子们对即将投入使用的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充满期待。(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在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启用仪式上,习主席讲了一句话:“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援建布图卡学园的目的就是帮助贵国培养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8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尔兹比港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奥尼尔共同出席中国援建的布图卡学园启用仪式。(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2018年11月16日,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当地民众聚集在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门口,等待习近平主席到来。(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人类发展奇迹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习主席访问中的三个民生故事给出了生动的答案:那就是和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国的好形象就这样慢慢在世界人民心中扎下了根。
还记得布图卡学园为习主席演唱《茉莉花》的那群学生吗?其中一个小女孩叫克里斯蒂娜。她告诉新华社记者,自己现在已经会用中文说:“你好”“谢谢”“你吃饭了吗?”布图卡学园将开设中文课程,小姑娘十分期待。
2018年11月13日,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孩子们为欢迎出席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布图卡学园启用仪式的习近平主席精心排练歌曲《茉莉花》。(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