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年基层行 | 设计第一本加工贸易登记册

来源:海关发布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12-17 19:46

企业拖着行李箱来报关

他构思电脑自动报关系统

在掀起纸本手册变革后,谢汉通没有满足于过去的成绩,而是渴望以知识武装头脑。1984年,36岁的谢汉通以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考进广州海关管理干部学院,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电脑,并由此萌生了以科技变革海关监管服务模式的想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顺德海关关员下厂核销场景

1993年,台湾电脑巨头神达电脑集团在顺德投资成立顺达电脑有限公司。电脑生产配件繁多、产品复杂、系统庞大,在纸质手册监管模式下,一份配件合同必须申领一份手册,顺达每年核发的手册多达几百本,最多时管理着1000多本手册、9000多份报关单。货物到口岸后,顺达公司报关人员需要从上千份手册中抽出相应的手册报关,为此多达80多人的报关员队伍常常拖着装满报关材料的行李箱去报关。

“我不懂电脑,但我知道电脑肯定比人脑好使。”时任容奇海关关长的谢汉通因此构思起通过电脑实现自动报关的“终端到户”工程。所谓“终端到户”,即是在企业安装电脑终端,并与海关计算机系统联网,通过终端输入有关报关数据,直接办理有关进出口业务。由于上世纪90年代技术尚未成熟,企业在输入数据后,还需要将录入的单号通过电话通知海关,再由海关根据单号用电脑自动审核,但相比纸本手册,已节约报关大量的往返时间。

当时,电脑价格高昂,即使在加工贸易企业界也尚未普及。没有设备、没有人才、没有足够的资金,变革如何推动?从最初筹划到完成软件设计、设备安装、开始运行的1992年至1994年,谢汉通主持了不下120次会议,以极大的决心排除阻力推动变革。他首先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邀请一群高才生以开发报关管理系统作为毕业课题,并把他们招至海关成为最早的电脑技术员。

1995年9月,容奇海关“终端到户”自动化报关系统升级到第二版,60多个模块基本覆盖了保税业务和货管业务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终端到户”工程可以大大节省企业报关成本,不少企业纷纷主动申请加入,使得参与的企业数量从1994年的60家在一年后增加至182家。“终端到户”工程简化通关手续,加快通关速度,受到了海关总署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全国海关科技兴关试点工程之一,并为后来联网监管改革打下了基础。

2002年,全国首家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试点企业(顺达电脑厂)在广州海关试点

1998年起,海关总署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手段,以“电子手册+联网核查”为内容,启动联网监管改革。2001年底,顺达电脑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海关总署标准模式联网监管企业,电子化监管逐步替代了纸本手册监管。

从设计纸本手册,到亲手把它埋进故纸堆,以更先进的电子联网监管方式替代,在30多年的海关工作生涯中,谢汉通被同事评价为“不安现状的思考者”,他和他的同事们始终走在海关监管改革的前列。

无形胜有形

努力营造更好的通关体验

“总有一天,企业通关要像普通入关一样,周遭看不到海关,海关却无处不在。”

“海关既要把关,又要服务。经济不发展,海关怎么发展?作为政府部门,海关要有服务企业的意识,要有改善营商环境的举措。”谢汉通希望随着“智慧海关”建设,越来越快速便捷的海关服务措施对企业“零打扰”,营造更好的通关体验,海关监管将实现以无形胜有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