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让《前线》触发思想的引信,千万不要做戈尔洛夫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孙广远 曹慧民 王冠彪 邱彬洵 发布:2019-01-14 03:15:10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前线》,思想的有力武器

■王冠彪 邱彬洵

“枪炮鸣响,缪斯不语。”然而,1941年6月22日,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全面爆发,伴随着苏联红军将士和人民奋勇抗敌的身影,一部名为《前线》的话剧诞生了。

此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日。《前线》经由诗人萧三带到延安,在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倡导和推荐下,这部与前线战场高度叠合的话剧,在战火纷飞的战斗间隙上演。它激励着将士的战斗意志,推动着战力提升,改变了战场局面,对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拉开这部剧作在中国的传播之路。

《前线》在前线问世后,如同一把利剑,直切时弊。此时,苏联正面临德军大举进攻,敌人的力量开始削弱,而红军力量日趋壮大。但在最高统帅斯大林看来,决定战争胜败的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缺乏一样东西,即充分使用我们祖国供给红军的头等装备来对付敌人的能力。”柯涅楚克的《前线》应运而生,抨击的正是缺乏这种能力的高级指挥官。

1942年8月24日,《真理报》开始全文连载,此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拉开战幕。

在战况如此激烈的关头,为何推出《前线》?苏联最高统帅部在《真理报》发表长篇专论,指出话剧“提出了每一个苏维埃爱国者所关心的问题——就是关于红军的成功和失败的问题。剧中的老布尔什维克、有才干的工程师米朗说:‘人民喜欢和需要内行和聪明的领导者’,这就是剧本要告诉我们的。”“剧本的刊行是我们红军伟大力量的表征,是一个认真而有力量的政党的标志。”

《前线》随即成为一本红军教材,印发上百万份,军民纷纷传阅,剧院争相上演。这年10月9日,《消息报》登载了一则来自斯大林格勒前线的战地通讯:“参战的将士挤出时间阅读这个剧本,并且讨论它的内容,以便作出正确的结论……在手持剧本的人周围,总是围着一批刚刚完成战斗任务的军官和政治工作人员……在一明一灭的蜡烛光下,有人一场一场地诵读《前线》。”

1944年春,在遥远的延安,毛泽东读了《前线》,立即推荐给《解放日报》作了连载。随后,他又让人写了一篇社论《我们从柯涅楚克的〈前线〉里可以学到些什么》,指出:苏联在紧张局势中发表《前线》的目的,就是要教育红军中大大小小的戈尔洛夫们。我们所处的环境,容易产生戈尔洛夫这样的人。有价值的批评,像《前线》这样的批评,乃是很有益于工作,有益于团结的。

周恩来观看后深有感触地说,批判现实,追求理想,是毛主席肯定的两种艺术精神。把《前线》提到全党认真研究的地位,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体现,是要求党员干部提高政治和思想素质,做好充分准备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之后,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把《前线》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道作为全党整风学习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编印散发,在干部中展开讨论,并可将《前线》上演,以达干部们深刻了解与警觉之目的。通知指出,两部作品都是反对骄傲的。《前线》中戈尔洛夫的失败在于其“倚老卖老,压制批评,不虚心向新鲜事物学习”。告诫我们全党,尤其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忘其所以,重踏李自成与戈尔洛夫的覆辙。

毛泽东非常重视《前线》人物的借鉴意义。1945年2月1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作报告时再次提到:“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他们还出了戈尔洛夫式的人物……”这年4月24日,在七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又强调不要和“打胭脂水粉”的“《前线》里的客里空”这类爱吹爱拍的人交朋友。

党报党刊反“客里空”运动,立起新闻真实原则的旗帜。在不短的时间里,《前线》成为党的领导干部的形象教材,在促进发扬奋发进取、实事求是的时代风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甲子之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主席重提话剧《前线》。他说,只有打造后天的军队,才能赢得明天的战争。并告诫全军,千万不要做苏联话剧《前线》中那个故步自封的戈尔洛夫。

《前线》化为思想的有力武器,昭示这样一个真理:“战争的精华,却不是在于胜利,而是在于文化命运的展开。”

1 2 3 4 5 6

责任编辑:马嘉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