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孔指导员的课,不瞌睡!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旭 江雨春责任编辑:杨红
2019-10-27 18:03

上孔指导员的课,不瞌睡!

——第81集团军某旅鼓励脱稿授课增强教育实效的探索系列报道之三

■江雨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张旭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10月上旬,记者站在第81集团军某旅防化二连的课室门口,心生好奇,本是政治教育的时间,为何歌声不断?

走进一看,上等兵李如志正站在讲台上唱着《遇见》以歌相和,侃侃而谈,讲述自己参加上级比武的故事。台下的官兵聚精会神,一改以往昏昏欲睡的情形,短短5分钟的授课便响起了三四次掌声,让一向内敛的李如志直言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也正是该连指导员孔祥增“遇见”设计的初衷。他告诉记者,在他的这堂课里,“我遇见”“我听见”“之我见”三个部分环环相扣,最终都汇聚到“如何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融入强军实践”这个主题上来,课上不仅有比武代表登台,还有大家以不同情节和形式的主动展现,自己作为整堂课的组织者不仅要引导大家往这三部分上走,还要及时用恰当的故事和表现手段直击心灵,让大家有所感悟,从而使课堂迸发出感染力和活力。

这样的一堂课准备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在此之前,孔指导员进行过一些探索,比如观看优秀政治教员的授课视频,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自己在课堂上讲故事,带着大家看视频,事先安排人员进行课堂互动等等,但依旧不温不火,反响平平,甚至有几次课后讨论成了形式上的表态发言,教育课不得不草草收场。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能让官兵喜闻乐见?孔祥增陷入了沉思。一次训练间隙,几名战士围坐在一起聊天的场景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不禁激发了他的灵感,教育上我可以讲,战士们也可以讲,人人都参与到教育中来,自然会受教育。

如何才能让大家参与其中呢?孔指导员坦言,为了准备好这一课,备课教案本上足足写了14页纸,在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的“标题、观点、事例、依据、知识点、互动设计、语言表现力、多手段运用”等“八要素”的基础上,他还借鉴“我是演说家”“开学第一课”等节目的表现形式,反复练习随机应变和掌控课堂的能力。一周准备下来,孔指导员直呼,“想让战士们上课不打瞌睡真不容易”。

旅里不少政治工作干部都和孔指导员有着相同的备课经历,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堂教育课想要上出预想的效果,下的功夫要比原来多很多。负责教育工作的宣传干事路世乾介绍,脱稿授课开展以来,对授课人的能力素质和备课质量要求更高,但课堂的效果也是明显的,现如今听课打瞌睡的现象明显减少,官兵们精气神十足。

记者跟随路干事走访检查了连队的教育课,发现以往查笔记、看登记、考理论的“老三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推门听课、直奔课堂、现场聆听;此外,每个月机关还会组织专门的备课示教以及配合活动,促进了教育质效与授课人的能力素质同步提升。

采访手记

备课用心,官兵走心

■张 旭

在这个旅采访的几天时间里,记者对开展教育感受最深的就是“用心”二字。脱稿授课只是一种探索、一种形式,脱不脱稿不一定很重要,让大道理通过授课人的引导走进战士们的内心才是关键所在,这不仅需要教育者用心准备,更需要教育者用心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前在部队教育课上,大道理讲不清、小道理说不透、歪歪理驳不倒的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个别教育者自身能力素质不够有关,想给战士们一碗水,自己却没有一桶水。此时,如果基层的灵魂工程师们还不用心,意识不到能力不足的紧迫感、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就难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教育效果更无从谈起。

同频才能共振。广大教育者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在教育走活、走深、走实上多下功夫,选好理论与现实的切入点,尽可能地把大道理和生活常理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深入一线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只有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才能改变教育者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激发官兵参与教育的内在动力,形成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受教育的生动局面。

(《解放军报》2019年10月25日 06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