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样子,连队就传承什么精神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徐鹏 赵欣 蔡信炜责任编辑:杨红
2019-10-30 18:31

从“我们不是连队土生土长的兵”到“我们都是连队土生土长的兵”,请看第73集团军某旅特种侦察连官兵对传承红色基因的理解感悟(之二)——

你是什么样子,连队就传承什么精神

■本报特约记者 徐鹏 赵欣 通讯员 蔡信炜

10月上旬,记者刚到第73集团军某旅特种侦察连,就听说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前不久,连队战士潘春杨参加旅组织的15000米游泳考核,以3小时41分的成绩获得“蛙王”称号。

仔细一问,还有更令人振奋的事儿:新“蛙王”有两名老“蛙王”师傅——班长张奇和上士杨凡,在改革调整前,他们分属不同的连队。

无独有偶,刚刚取得旅伞降骨干集训第4名的下士刘唯成和他的师傅上士孙盟以前也不在同一个单位。

在连队走访,记者发现官兵的集体意识很强,逢人就说“我们特侦连”。然而,陪同采访的宣传干事、连队前任指导员周赟却坦言,在刚组建那会儿,这样的场景可并不多见。

两年前,原属特战大队特侦营三连的45名官兵和来自原某师通信连的22名战士合并组成了现在的特种侦察连。

铁石相击,必有火花。两支“材质”截然不同的队伍,要想真正融合在一起,哪能没有碰撞?

原通信连的战士们心里满是从“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的失落感:从“动脑子”到“练身子”,从报务房到特种训练场,不仅曾经引以为傲的专业技能鲜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而且每天还被各类特种训练课目“折磨”得筋疲力尽。那会儿,刚从院校学完数据链归建的刘唯成,满脑子只想着调回通信单位。

老三连的特种兵们倒是没觉得有啥不适应,但都把眼珠子顶在了脑门上。为啥?特种兵只看硬邦邦的实力,5公里武装越野,他们最慢的跑24分钟,仍甩“外来户们”一大截。

“虽说进了一家门,就是一家人,但是,合心合力可不是嘴上说说这么简单。”周赟向记者透露,当时,他怕新来的战士受不了特战的训练强度,便偷偷调整了部分公差安排。没想到,眼尖的老三连战士直接告到了营里,说他“偏心眼”。

“小圈子思想如此严重,究竟怎样才能将新集体拧成一股绳?”深思熟虑后,周赟紧贴连队实际,制订了一系列增进官兵关系的活动:开展官兵互赞会,营造和谐的氛围;组织小比武小竞赛,激发官兵比拼斗志;组建互帮互助小组,促进共同提高。

活动收到了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次次艰难任务的淬炼下,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逐渐崭露在全旅官兵面前。然而,当时间走到第二年8月,不少原通信连的战士还是认为自己不是连队土生土长的兵,感觉身上缺了股精神,向连队干部表达了退伍的想法。

“之前刚转隶,战士不适应想退伍,还能理解,但经过一年的摔打磨炼,原通信连的战士早就成了素质过硬的特种兵,为啥思想还是没能扭转过来?”连队许多干部不明白。

“感觉自己身上缺了股精神,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连队缺乏历史底蕴,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想,红色基因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新组建连队正是一张白纸,我们现在都是特侦连土生土长的兵,今天你是什么样子,明天连队就传承什么精神!”结合旅队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周赟走上讲台慷慨陈词,台下,战士们的眼睛都被点亮了。

如今,特种侦察连还有16名老三连和9名原通信连的战士,但是现在他们都只会拍着胸脯骄傲地告诉你:“我是特种侦察连土生土长的兵。”

(《解放军报》2019年10月18日 06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