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之!以军人之血性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漆锡责任编辑:杨凡凡
2019-10-01 16:30

鼓之!以军人之血性

——写在武警卫士军乐团圆满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任务归建之际

《礼乐志》:其短箫、铙歌,军乐也。《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军乐,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文字记载。

有战争就有军乐,军乐自古是激励斗志、振奋军心的武器。它的起源在东、西方几乎同时存在并长时间得以发展。在国外,军乐产生于公元14世纪的欧洲,14世纪的奥斯曼帝国乌尔汗王第一个建立军乐队。随着他的军队扩张到欧洲,军乐也就流传到欧洲诸国。18世纪,波、德、奥、俄等国相继建立军乐队。清朝末期,欧洲的军乐进入我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操办“新军”时,在军中建立了军乐队。

在我国,有关军乐起源的传说,可追溯到炎黄时代的涿鹿之战。大约公元前四五千年,不断强盛的蚩尤族人在涿鹿之野将炎帝打败,后又与黄帝展开战争,黄帝的军队几乎面临绝境。一天夜里,黄帝突发奇想,命人找来大批号鼓,拂晓临敌阵前,令众军士齐吹号角,齐击夔鼓。蚩尤族人顿时陷入惶惑之中,阵脚不战自乱。而黄帝军队则士气大振,奋力杀敌,蚩尤兵败。黄帝率部乘胜追击,取得最后胜利。从此,黄帝成为众部落联盟的首领,并被尊为华夏祖先。我国历史上,关于军乐与战争的故事很多。楚军十万大军中韩信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故事家喻户晓。西晋末年,匈奴兵临晋阳城,守将刘琨草断粮尽。一老樵夫前来求见,说:“我上山砍柴,见山下全是匈兵,当年四面楚歌,如今不知轮到谁?”刘琨顿悟,找来匈奴的胡笳,派乐手对着匈营吹奏,凄然乐声让匈奴军心涣散,围城的匈兵退去。“一曲解围”的故事流传千古。

当年,正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各路起义军,唱着军歌把刀枪投向敌人,“一唱雄鸡天下白”,开启了崭新历史纪元。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主席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五星红旗,伴随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雄壮的旋律,就是与新中国一同诞生的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在新中国奏响的第一首曲子。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国的生日,也是解放军联合军乐团的生日。当天,他们第16次在国庆大典上奏响《义勇军进行曲》。70年初心不改,70年薪火相传,他们是壮丽祖国光荣的见证者。

强军战歌,虎啸龙吟,排山倒海。盛大阅兵日,世界最大广场,阵容最强大的军乐团,构筑成一个强大的音场,汇成一股股强大的声浪,代表中国力量,响彻十里长街,向全世界传播。每一个音符,带着中国军人的血性;每一道旋律,透着中华儿女的豪情,大气!豪迈!庄重!充满自信的底气、奋进的锐气、必胜的勇气,让国人感叹,令世人惊叹!

然而,119年前,在这里奏唱的却是中华民族最屈辱的悲歌。1900年5月28日,攻占北京城的八国联军,在紫禁城内耀武扬威举行阅兵式,用这种方式来炫耀武力,羞辱大清帝国,成为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直到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这里举行阅兵,才洗刷掉半个世纪的耻辱。这是14年不屈抗争和浴血奋战,3500万中华儿女用生命换来的胜利。如今,中国已经强大,但屈辱不能忘。南宋末年,“偃武修文”流风,导致武备不振,辽、金频频入侵,“北国疆土俱沦丧,中原遍地血漂杆”。民族英雄文天祥深知是民气不振、爱国尚武精神不足所致,在绝命诗中呼喊:“是气势磅礴,凛冽万古存”“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这位民族英雄的呐喊,不应被历史尘埃掩埋。

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必然受欺。近代的清王朝就是惨痛的教材,曾经一心增强国防的李鸿章,在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后,老泪纵横留下“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绝命诗。历史告诫我们,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任何“上天何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的善良愿望只能是幻想。今天,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如魔鬼般存在,军事干涉主义大行其道,遏制中国崛起更加明目开胆,经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针对我国的冷战威胁正在逼近,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从没有死过。“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中国人民拥有从来没有过的自信,让中国人挺起脊梁的人民军队,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军乐,浸透着一支军队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战斗血性。在联合军乐团,武警卫士军乐团官兵叫响“一手拿枪,一手拿号,枪不脱靶,号不走调”的战斗口号,各项成绩位居前列,成为全军标杆。沐浴着改革春风,阔步迈向新时代。凯旋的官兵,车马尚未离鞍,又紧张投入新的任务,续写着新的荣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