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全军新聘文职人员5700名,有600名公务员报考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赛宗宝 发布:2019-03-07 19:53:11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解放军报北京3月6日电 记者赛宗宝报道:近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来全军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工作顺利结束,经过网上报名、统一考试、面试体检、政审考察、公示审批等严格程序,全军共新聘文职人员5700余名,目前正依托16所军队院校陆续展开岗前培训。

——学历层次高。新招录文职人员中,本科以上的占91%,硕士以上的占34%,其中教学、科研、工程、医疗等主干专业岗位硕士以上的占44%,毕业于“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等国内重点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占27%。

——来源多样化。全国600余名公务员报考,录取率4%;1.8万余名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考,录取率6%。畅通了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献身国防、服务军队的“绿色通道”,初步形成各类优秀人才竞相报考的生动局面。

——成本效益好。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招考岗位实行严格的专业匹配和专业资质要求。新招录的文职人员中,社会成熟人才占50%,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占12%,大多是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即聘即用有效缩短了适岗时间;转业干部和退役大学生士兵有20余名,他们熟悉了解部队,适应岗位能力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首次招考坚持岗位数量、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录用结果“四公开”,自觉接受媒体和公众监督,做到全程阳光透明,人才选拔公信度高,打造了“军考”过硬品牌,展现了军队选人用人良好形象。








绿色方阵追寻“诗和远方”

——航天工程大学新招录“海归”学子考生一席谈

■解放军报记者 邹维荣 韩阜业 通讯员 谭 安

“我就是奔着中国航天来的。”春节刚过,记者前来航天工程大学采访。座谈一开始,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李子扬开门见山地说,去年报考军队文职人员时,一看到有航天工程大学的岗位志愿,他就马上办理了报名手续。

“我知道航天工程大学前身在‘两弹一星’伟业中诞生,伴随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壮大。”如今李子扬已顺利通过笔试面试等招考程序,成为航天工程大学航天测控通信系的一名教员。他骄傲地说:“这里是中国航天人才的摇篮。”

“报考的人非常多。”回忆起当时报考文职人员的场景,李子扬依然满脸兴奋。他说,就因为考虑了一天,原本挺多的考位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家在长春的他无奈只能去西安参加考试。

“考试期间长春阴雨连绵,为了稳妥,我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奔赴考场。”李子扬说,“真像一名上战场的战士。”

其实,对于像李子扬这样的“海归”研究生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路有很多。“2018年毕业时,一家中外合资汽车公司打算聘用我,还承诺为我解决北京户口。”李子扬坦言,他并不在意那些,自己是一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理所应当为国家作些贡献。

“航天是我国科学发现最活跃、尖端技术最集中、工程实践最复杂、产业带动最强劲的领域之一。”李子扬认为自己的决定务实理性,“紧跟时代、搏击浪潮才是人生价值所在。”

春节期间,李子扬收到了不少祝福信息,其中一条发自南洋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朋友的信息令他非常感动:“我为你能离国家荣誉如此之近而感到骄傲,我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祝你一切安好,祝祖国繁荣昌盛!”

“我姥爷是一名军人,他告诫我要懂得知恩图报、饮水思源,一定要学成报国。”毕业于英国某知名大学的赵雪倩,当年就是带着家人“学成报国”的叮咛嘱托登机飞往英国的。

刚到英国时,赵雪倩参观了大英博物馆。烧制精美的瓷器、斑驳神秘的壁画、笔墨灵韵的书法……无数件中国文物美到极致,却令人看着心痛。赵雪倩说:“刚到国外时,一想起中华民族曾经受的浩劫,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

“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赵雪倩说,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近些年,“中国创造”亮点频出,大国重器惊艳亮相。赵雪倩说,在海外的日子越长,学成报国的心情就越迫切。

2018年7月,还在准备毕业答辩的赵雪倩获知军队招考文职人员的消息,与家人不谋而合:回国报考文职,投身绿色方阵书写“诗和远方”。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觉得学成报国不需要任何理由,而且也不容任何借口。”赵雪倩去年向学校请假回国参加了文职人员考试,一考完就马不停蹄地飞回英国,继续准备研究生毕业答辩。

虽为女儿身,但有男儿志。赵雪倩说,能成为一名军队文职人员,为强军事业作贡献,感到很骄傲,也很满足。

“我觉得军队文职人员有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2015年肖雪从国外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在大连海事大学任教,去年看到军队文职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就萌生了“跳槽”的想法。

“为什么不继续留在大连海事大学工作?”很多人都问肖雪。

“我比较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想普普通通过一辈子。”肖雪直言不讳地说,“同样都是当老师,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更有发展前景、更有意义的岗位?”

报名考试、选择志愿,当然要提前做功课。当看到航天工程大学的简介时,肖雪被深深震撼:大学拥有一支以院士领衔、以名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承担国家和军队科研项目1000余项,获国家级和军队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科技成果奖420余项;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拥有航天模拟训练中心、航天试验训练中心、航天测控站等一批重点专业实验室;走出了180多位共和国将军……

“这不正是自己追求的人生价值吗?”肖雪说,要是能在航天工程大学当老师,虽然不能亲自奔赴国防一线,但自己的学生可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自己也算是国防和军队事业的“助攻手”,太有意义了。

面试那天,肖雪和母亲一起来到航天工程大学。校园中,“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12个大字让肖雪感触颇深。“感觉自己立刻就和国防事业有了联系,一种家国情怀顿时被激发出来。”肖雪说,母亲对自己的选择也十分赞同。

“报考军队文职人员在我们留学生圈子里是非常时髦的,我的不少‘海归’朋友都在向我询问报考的情况。”肖雪说,已经有好几个朋友约好一起“组团入列”。

激越青春与军旗同飞扬

——海军军医大学新招录两名公务员考生的入职经历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泽锋

曾在竞争入岗的行政单位,身处令人羡慕的政府机关,有着稳定舒适的工作岗位……在全军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中,海军军医大学两名女文职人员张凡和冯亚平的履历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她们入职前都从事着被称为“铁饭碗”的职业——国家公务员。

“为什么放弃公务员工作,加入军队文职人员队伍?”这是张凡和冯亚平从报考到面试再到入职,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两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报考的岗位和专业也各不相同,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却出奇一致:为了圆一个军旅梦。

出生于甘肃陇南市的张凡,本科就读于南京工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由于成绩突出,被保送本校研究生,硕士毕业后被列入当年的省级选调生计划,分配到陇南市武都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进入公务员系统。工作不久后,她又被组织派往陇南山区某村挂职驻村第一书记,定点开展帮扶工作。

“食药局可是众所周知的好单位啊”“在本地有这样一份稳定工作多舒服啊”……在众多亲朋好友的钦佩和祝福中,张凡却悄然把目光投向了另一片视野——军队文职人员。张凡告诉记者,从小最疼她的姑父是一名军人,常带她玩耍的表姐也是身着军装英姿飒爽,这在年幼的张凡心里种下了军人情结。“穿不成军装,当文职人员也行。”看到全军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的消息后,她萌生了报考的念头。

张凡去年看到文职人员招考的岗位目录时,真的动了心。在众多部队招录岗位中,张凡一眼就看到海军军医大学的助教岗位。她说,自己最崇拜的人是军人,最向往的职业是老师。这个岗位的报考条件她完全符合,当一名军校教员既能圆军旅梦,也能圆教师梦。

“你是选调生,又有‘村官’代职经历,是列入局里的后备干部人选,在公务员系统可是大有前途啊!”局领导的话,让已在报考路上的张凡产生了思想交锋。反复斟酌后,她决定依从初心:海军军医大学招考的这个岗位亦教亦研,十分符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也让自己学了7年的专业大有用武之地。再说,到部队院校工作,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走职称一直评到正高职,职业发展空间较大。

今年1月,张凡以报考岗位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顺利进入海军军医大学海医系环境卫生教研室工作。在这所军校里,她遇见了同样离开公务员岗位、加入文职人员队伍的冯亚平。

出生于山东临沂市的冯亚平,今年刚满30岁,从小成长在沂蒙革命老区,内心深处最认同的职业就是军人。从华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她经过“省考”统招进入青岛市市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在家人看来,能从沂蒙山区走出去,成为公务员,已是非常了不起。

“身为革命老区子女,心里撇不下这份爱军拥军的感情,特别希望能用自己所学为部队做点事情。”冯亚平的话语真诚而朴实。谈及报考文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是为了能和爱人在一地。”

冯亚平的爱人也来自沂蒙革命老区,现在上海IT行业担任程序员。这些年,夫妻俩一直分居青岛、上海两地。看到位于上海的海军军医大学招一名法学专业文职人员后,冯亚平动了报考念头。然而,精通知识产权业务的她,已然是局里法制科处理产权纠纷的骨干,前途一片大好。

“不论在公务员系统,还是到部队,都是为党工作。”“以你的业务能力,即使到部队也会有不错的发展。”冯亚平所在局里的不少领导曾是转业军人,对她报考部队文职十分赞同。最终,冯亚平同样以报考岗位笔试、面试第一的成绩,来到海军军医大学工作,在该校与中科院合作成立的转化医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转化医学成果的专利申请、产权保护等工作。她说:“现在既圆了自己的军旅梦,和爱人也不再分居两地,事业还有了一个好平台,我很幸运。”

两人华丽转身,逐梦一座军营。谈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张凡和冯亚平都信心满满。她们表示,虽然离开了公务员系统,但在新的岗位上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机遇。上学期期末,刚到海军军医大学工作数天,她们就见证了这所军校一举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骄人成绩,并观看了“感动校园人物”颁奖典礼,为该校老院士、军事医学专家等创下的业绩而惊叹。

新学期伊始,两位新入职的女孩即将赴校外参加岗前培训。她们说,会分享更多从公务员到文职人员的心路历程,为新时代军队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注入正能量。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孙宗政

伴随着改革强军的铿锵步伐,全军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职人员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怀揣报国志、强军梦的有志青年,一支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崭新队伍,已在火热的军营竞相上岗、精彩亮相。他们中,有知名院校博士“头衔”的高端人才,有取得“真经”的优秀“海归”,也有捧着“铁饭碗”的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精英,还有“二次”投身强军事业的退役官兵,为实现强军兴军宏伟目标,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发展活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工作,因报考人数之多、社会关注程度之高,一度成为网络热搜。究其原因,既得益于军事职业的社会认同感越来越强,也得益于军队引才惜才、求贤若渴的力度之大、举措之实,还得益于文职人员岗位待遇保障和管理机制的比较优势。改革后首次公开招考证明,军队文职人员招考既是延揽社会优秀人才的真招良策,也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创新实践,只要抛出真诚热情的“橄榄枝”,就能产生群贤毕至的“神奇效应”。

视野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延揽社会优秀人才为军队建设服务,就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文职人员作为军队新兴人才方阵,对识才选才的标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拓宽眼界视野,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消除军地二元界限,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气魄、更加自主灵活的方式,放眼四海汇集众智、广纳英才,把最优秀的“千里马”“金凤凰”集聚到强军旗帜下,让更多智慧力量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上充分涌流。

人才靠等是等不来的。古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的美谈,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悲叹。在当今全社会人才争夺战中,唯有耳聪目明、突出重点、主动出击,才能抢占识才引才先机,有效激发优秀人才“从军”热潮。这就启示我们,一定要把招考宣传引才工作做精准做精细做深入,精心制作招考宣传方案,用好主流媒体宣传平台,组织力量盯着“潜力股”和“好苗子”做工作,把延揽人才的重点放在高学历人才、“海归”人才、企业优秀科技人才、特殊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军地丰富经验的管理精英等各类人才群体上。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招考延揽优秀人才,最重要的是做到公平公正、阳光透明,打造“军考”的“金字招牌”,树立军队选人的良好形象。要精心组织招考工作,规范招考程序,量化招考标准,配强考务人员,实施督导问责。要走实招考环节步骤,突出抓好岗位计划、资格审查、体检面试和政治考核4条“硬杠杠”,立起“高门槛”、把住“入口关”。要实行全程监控监督,严格落实标准条件、组织流程、录取成绩等“七公开”,有效防止和杜绝人为干扰,确保把有真才实学的教学名师、学术精英、科研尖兵、管理骨干选出来,加快重塑文职人员队伍新形象、新风貌、新品牌。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建设一支高素质新型文职人员队伍,既是强军事业的强力呼唤,也是军队改革的必然要求。应该看到,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有良好的引才机制,更需要有良好的才尽其用的环境,如何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是一个时代性课题。我们也坚信,文职人员这支新锐力量的舞台必将越来越宽广,一定能够在强军征程中披荆斩棘、挺立潮头、担纲重任,勇攀强军兴军的时代“珠峰”。

(作者单位:陆军政治工作部兵员和文职人员局)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责任编辑:岳修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