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四老"如何"霸蛮"长征路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纪程 王兴洲 曹慧民责任编辑:陈婕
2016-10-26 04:34

大印在怀 

1934年,谢觉哉踏上长征路,已经50岁。他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随身带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印章。长征途中,凡经过危险区时,他都把印章挂在脖子上,藏在胸口前,时刻坚定着一个信念:印章就是红色政权的象征。过草地,他把唯一御寒的毯子也扔掉了,却把印章完好地保存着。

遵义会议后,谢觉哉随队继续北上,正在患病的他尽管发着高烧,但只要一声令下,他站起来就走。一双脚软得像踩着棉花,硬是咬着牙不停地赶路。

1935年5月,红军强渡大渡河前后, 每天要走七八十里路,有时甚至急行军百余里,谢老都咬牙坚持和同志们一道跋山涉水。夜里行军,他的视力不好,高一脚、低一脚,经常摔倒,可他始终没有掉队。

长征途中,上级给谢觉哉配备了马匹,他不肯骑,总是让给伤员或为同志们驮运行李。过草地时,由于病情的折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脚也肿了,林伯渠为他烧水、洗脚,让他减轻病痛。草地的夜晚,笼罩着阴森的浓雾,寒风刺骨,他和徐特立只能合盖一条毛毯。

行军路上,谢觉哉还把自己的青稞麦分给别的同志。他说,多一个人走完征途,就能为革命增添一份力量。过草地时,谢老也断粮了,徐老又把自己省下的干粮给了谢老,两人互相勉励搀扶走出了茫茫草地。

多年以后,谢老讲起长征的艰苦生活时,总是说:“看样子是苦,但心里充满希望,坚持走出草地,就是最大的快乐。甘与苦都是比较而言,快乐常常不在艰苦之后,而在艰苦之中。”

夜行马灯

中央红军长征时,喜欢画画的黄镇走一路,画一路。画着画着,不知哪一天,一个人映入了眼帘:他戴着深度近视眼镜,颧骨高高隆起,长长的胡须垂到胸前。左手提一盏马灯,右手拄着拐棍,英姿勃发地走在长征队伍里。 

这幅取名《夜行军中的老英雄》的画像,收入在《西行漫画》的首篇,画中人就是林伯渠。

1934年10月10日,林伯渠参加长征,任总没收委员会主任,负责为中国工农红军筹集军饷,后又担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 

长征出发时,红军指战员每人携带15斤粮食,只够食用两个星期。漫漫征程,部队供给越来越困难。林伯渠每到一地,就焦急地筹集和分配粮款。

有一次,他和战士们去筹粮,当地老百姓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把粮食藏起来,人都跑光了。走了好几个村庄,才在一户人家草席下的炕洞里,发现了200斤玉米。战士们正要往口袋里装,却被林伯渠拦住了,非要弄清物主是谁。经过调查分析,认定物主是一户中农,大家把信和钱压在炕边,才将粮食背走。

长征路上,无论是在崎岖山路,还是茫茫草地,林伯渠都带着他的5件宝:棍子、草鞋、粮袋、马灯和军包,与红军指战员一起行军。给他配的一匹马,他却很少骑,经常用来驮辎重或供伤病员使用。

夜晚,林伯渠一手提着小马灯,一手拄着拐棍,又开始忙前忙后。红军女战士李坚真后来回忆说:他的小马灯从不个人占用,一定要把光亮照向大家。每次遇到河流沼泽,他几乎都要用那根棍子,走在前面探路,引导大家安全通过。她用山歌唱道:

年过半百老英雄,又当部长又当兵。

山高水深何足惧,手举马灯照万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