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永远的红飘带——从革命长征路到发展新征程

来源:新华社 作者:宋振远、孙少龙 等 发布:2019-08-19 08:13:03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永远的红飘带

——从革命长征路到发展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

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自此,一条熠熠生辉的红飘带,永恒地铭刻在神州大地,荡气回肠,历久弥新。

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必将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向时代交出一份圆满答卷。

游客在腊子口战役旧址参观腊子口战役纪念碑(8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信仰之路: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信仰的力量能有多强大?

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

对于红军身后留下的一长串数字,二战名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三大洲》一书中称赞:“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于都出发,次年10月到达陕北,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部队出发时8万多人,抵达陕北时仅余六七千人。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南下湘中开始,历时11个月,行军16000余里,进行大小战斗110多次,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历时1年7个月,行程近万里,于1936年10月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红二十五军,在同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孤军远征,行程近万里,先期达到陕北后巩固了根据地,主动接济随后到来的中央红军,毛泽东称赞“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这是7月21日在云南省禄劝县拍摄的金沙江皎平渡口。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信仰的力量,好似葵花向阳,让红军战士克服千难万险,也要到达胜利的彼岸。

君不见,巍巍雪山之上,无数战士手脚并用,逆风而行。有人倒下、有人昏迷,甚至有战士牺牲前,还不忘留下自己的党费。

君不见,茫茫草地之中,没有村舍道路,有的只是漫漫泥泽。红军战士前赴后继,一个人牺牲了,后边的人强忍泪水,接续前行。

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正是理想之光,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向前。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长征,是一次思想交锋的万里征程。除了面对追兵阻敌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红军还面临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中央红军在血战湘江中损失过半,由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多人。追兵还不断地包抄过来,出路到底在哪里?

历史在此刻把聚光灯投向遵义。

80余年前,在位于遵义市子尹路的贵州旧军阀柏辉章公馆里,一场“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会议在此召开。

游客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参观(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持续3天的会议,几乎每天都开到深夜。一次次激烈的争论、批评与自我批评之中,诸多问题得以解决——

全面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失败的教训。

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相应的战略战术。

深刻地批评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的记者在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会议旧址采访(8月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遵义会议后,北上途中的历次决议:瓦窑堡的窑洞中、洛川的会议室里、凤凰山麓的煤油灯旁,都不断让党走向成熟,直至中国共产党人擎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促成全民族的觉醒与团结。

长征,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百炼成钢,从这里走来,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出了历史先声。

漫漫长征路,一次次警醒共产党人: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如今,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拥有9000余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今日中国的中流砥柱,在80多年前的长征结束时,就有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磅礴伟力。

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的记者在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革命旧址采访(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1 2 3

责任编辑:杨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