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金不换|透视一个省级贫困村的脱贫路径

来源:中国民兵作者:尹涛、黄宜、朱勇、黄桂林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05-08 23:26

绿水青山金不换

——透视一个省级贫困村的脱贫路径

■ 尹 涛、黄 宜、记者 朱 勇

4月下旬,习主席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2015年初,湖北省宜昌军分区会同3家地方单位对口帮扶该市点军区联棚乡泉水村。5年来,他们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旅游+生态”产业,让泉水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使这个原本大山深处的省级贫困村华丽转身,先后被评为“宜昌市文明村”“宜昌市健康村”“宜昌最美乡村30强”。

——路——

今年74岁的赵永明是泉水村四组村民,2016年以前,他还独自居住在半山坡,门前的山路陡滑泥泞。后来,扶贫工作组根据他的意愿和房前屋后条件,确定帮助赵永明老人养羊,定期上门解决的实际问题。

看着隔三差五上门收购山羊的外地商贩多了起来,赵永明养殖的牲畜慢慢变成了收入来源,他真切地感到:“村里通往外面的水泥路修通后,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泉水村,因村中有泉水穿过而得名。翻开地图,可以看到这个村的“身子”靠近宜昌城区,“尾巴”却伸向了十万大山的三峡库区。村落三面被大山包围、交通不便,山岗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6亩。

要致富,先修路。可是对于修路,大多数村民一开始并不相信。70岁的赵永化认为自己盼了大半辈子的路一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对前来劝阻的村干部说“:几届村委班子都没有干成的事,你们能行?”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宜昌军分区与另外3家单位一起筹措经费1100余万元,专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军分区还协调地方将泉水村作为农村路网改造试点村,进行政策性扶持。

2018年底,泉水村连接外面的公路全部硬化,路基由原来的不到4米宽拓宽到9米。帮扶单位按照旅游公路的标准,对公路沿线6座桥梁进行了美化设计。泉水村党支部书记赵飞华回忆,“公路通车那天,全村人都来到村口参加通车仪式,有的人还放鞭炮庆祝。”

路通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如今,超过三分之二的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带动村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种植大户赵建园说,“过去山里没路,柑橘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沤肥,大家是守着‘发财树’却不能发家致富。如今柑橘出山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肥料果’终于成了‘致富果’。”

——河——

泉水河畔,橘子花开,香飘两岸。5月1日,泉水村三组组长赵金华接待了3批来泉水河郊游的驴友。五一期间,来泉水村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是村民们都没有想到的——足不出户,靠着农家乐就能赚钱,还能顺带销售农产品。曾经,这个村虽有青山,却缺水。该村老支书赵长军说,“以前村里男子娶媳妇,女方不看家当看水窖。”

守着泉水咋还缺水?军分区扶贫工作队找到村民指出的症结:该村二组、三组中心地带有一处溪湾,是沿线居民生活、农田灌溉和水源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建了一座小型水电站,后因淤泥堆积失去储水功能,加之多年没有清理,如今变成了臭水沟,严重影响周边村落用水。

2015年12月,军分区党委一班人来到泉水村,牵头帮扶单位召开扶贫工作现场会,启动泉水溪湾及河道整治项目。

军分区组织100多名官兵、民兵挥锹铲泥,协调武警某部派出2台大型挖掘机、1台运输车、4台排污排水设备投入清淤作业。20余天后,清淤工作完成。军分区又组织民兵疏通下游河道2000多米,修复拦水堤坝100多米,使该村村民不再“靠天吃水”。

赵长军说,通水那天,村民激动地将第一杯热茶敬给了军分区干部“,过去水比蛋要金贵,我们待客只塞鸡蛋不泡茶,解放军帮了我们这么大忙,这杯茶无论如何请喝下。”

2016年4月,军分区筹资改造泉水溪湾及河道周边道路及绿化环境改造,建设居民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生活娱乐活动区。泉水溪湾和河道改造后,清澈的山泉水顺流而下。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随之带火当地农家乐产业,土猪肉、土鸡、山药、水果等农产品也成了抢手货。赵金华说“:每年依靠农家乐至少能带来5000余元收入。”

环境的改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采访中,赵金华介绍说,泉水村通过农业和旅游的有机结合,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5年间,贫困户赵金泉一家的年收入翻了数10倍。

——树——

穷了半辈子,闵先翠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村里的致富典型。望着前两年在军分区帮扶下修建的新房,闵先翠充满了干劲。

泉水村盛产蜜柚,因品种老化、品质不高、品牌不响,一直未能走出大山。腿部残疾的闵先翠,一家3口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丈夫患有慢性病需长期吃药,儿子当时正在上高中,一到开学夫妻俩就为交学费犯愁。直到有一天,军分区驻村扶贫干部张伟走进她的家中,给她带来了免费发给贫困户的改良柚苗,才让他们一家慢慢走出了贫困的“泥潭”。“

泉水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又没有霜冻,是一个天然的‘水果保鲜库’。利用好这一条件,乡亲们脱贫致富就大有希望。”军分区与帮扶单位围绕泉水村特色资源做文章,决定扶持贫困户先种好“一棵树”。

军分区领导与帮扶单位商量,扶持贫困户从种好“一棵柚子树”开始。

泉水村的柚子多在11月份上市,扶贫工作队经调研论证为村里引进红心柚和“耙耙柑”等晚熟柑橘类水果,与该村原种植的柚子错开上市高峰期,填补该村春季水果销售空白。

军分区购买2.8万棵红心柚和“耙耙柑”幼苗免费发给贫困户种植,邀请农技服务站技术人员手把手教种植方法。“

品种改良要3至5年的过渡期,这期间我们吃啥呢?”改良柚苗运回来了,村民们却不买账。为给乡亲们吃下“定心丸”,军地制定脱贫“双保险”:设定专项扶贫资金,每年为每个贫困户提供4000元养殖专项资金;协调宜昌市退伍老兵农业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家庭提供板栗薯幼苗,在柚子改良的田间套种,并签订保底收购价。

军分区司令员黄长清多次上门发动帮扶户何兴安,鼓励他种植改良品种,并保证为他谋销路。有了军分区司令员的担保,何兴安第一个领回红心柚苗,并在柚苗的间隙套种了板栗薯。紧接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都参与进来。

为扩大柚子和柑橘的销路,扶贫工作队积极联系地方企事业单位进村入户采购泉水柚子和柑橘;每年组织外地收购商进村收购,形成多条稳定的畅销渠道。泉水村红心柚和柑橘系列水果价格也一路高涨,每亩果园的收入从不到2000元提升到1万多元。全村有80多户贫困家庭从事以柚子和柑橘为主的种植产业,每年仅这一项,人均收入就超过5000元。截至2019年底,泉水村人均收入达到1.5万余元,全村106户贫困家庭全部脱贫摘帽。

原本不愁销路的泉水村柚子和柑橘,今年因为疫情而严重滞销。当网络直播卖货成为当红的营销模式,军分区和市、县的帮扶单位也尝试着在网上帮助贫困户销售。他们利用微信群、运用公众号、刷新抖音等推销泉水村柚子和柑橘。在网络销售的高峰期,一天都能卖出500多单。

从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到村里搞起种植和旅游,闵先翠的儿子毕业后也回乡创业,在军地大力帮扶下,他们家一跃成为全村的致富典型。“

精准扶贫搭帮党的好政策,泉水叮咚感谢亲人解放军。”为了感谢军分区的帮扶,闵先翠专门请人写了这副对联贴在新房门前。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精准扶贫给贫困户带来了哪些实惠?答案都写在这幅对联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 黄桂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资源,在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把扶贫工作与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紧密结合,把富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就能做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

位于三峡库区长江边上的泉水村,山水萦绕、气候宜人。尽管拥有“聚宝盆”,但多年来因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群众收入来源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5年,在有关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泉水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中靠“山”“水”搭台、抓生态产业,大力开展山泉水保护、河道整治、村庄环境美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利用山、水绿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种养殖等生态产业。特别是蜜柚、柑橘种植,已经走上了规模化和品牌化的经营之路。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扶贫,既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泉水村引进新的柚子和柑橘品种,对全村山上山下2500余亩柚子和柑橘果园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建成2000平方米的鲜果冷链库房,全村年出售水果产值400多万元。依托规模化的蜜柚和柑橘种植,与乡村户外游融合发展,打造集户外游、采摘、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所有贫困户全部嵌入种养殖绿色农产品销售链,实现了人人有活干、户户有产业,真正将小种植做成了大产业。如今,村里漫山遍野的果林更绿了,山泉水更清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绿水青山回馈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更加显现。

泉水村的脱贫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就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享受生活之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贫困村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农村美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蕴含着潜在经济价值,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绿水青山就一定能变成金山银山。

依靠特色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泉水村摘掉了贫困帽子。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泉水村在有关单位的帮助下,正向着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目标不断努力,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居住环境越来越优美。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