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硬骨头六连”:铁血青春里的硬功夫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作者:刘善伟 发布:2020-07-29 09:02:49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编者按 今年1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

“硬骨头六连”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连队。1964年,该连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198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八一前夕,《中国青年》杂志记者走进这个誉满全军的荣誉连队,寻访锻造“硬骨头精神”的密码,见识铁血青春里的硬功夫。

“90后”战士杨树林翻越障碍后右手着地,突感剧痛,他忍着疼低姿匍匐穿越15米泥潭,再用左手完成射击和爆破三角锥等任务后,不曾想到:自己的右臂会被确诊为粉碎性骨折。

同场完成训练任务的战友门琳川,战斗位置排在杨树林,事后回忆说:“没想到他伤得那么重,这得有多么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忍住那种剧痛!”

那年,杨树林23岁。

24岁的上等兵刘磊刚入伍时不曾想到:自己能有勇气在门牙磕掉半个、鲜血直流的情况下,咬紧牙关坚持考核。

“硬骨头六连”现任连长赵松告诉《中国青年》记者:“当时刘磊发高烧,我们劝他别参加考核,他说,六连的人不能怂。虽然受伤了,但他却一直咬牙坚持,最终高分通过考核。”

那年,刘磊22岁。

当1994年出生的张亚秋参加单杠项目二练习比武时,他不曾想到:自己能坚持再做100余个动作,不怕双手流血,最终以265个标准动作的优异成绩刷新该项目的全旅纪录。

在场官兵无不动容:“不愧为六连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那时,张亚秋23岁。

杨树林、刘磊、张亚秋来自同一个连队——陆军第74集团军某合成旅装甲步兵六连,即“硬骨头六连”。

1939年3月16日,14名红军骨干在河北雄县组建了一个新连队——120师独立第3支队2营6连,这支连队在后来的多场战斗中屡建奇功,并于1964年因执行紧急备战任务表现突出,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

在这个英雄的连队,《中国青年》杂志记者感受到了战士们不怕伤痛、不怕流血、拼搏奋斗、力争第一的宝贵精神,在岁月传承中熠熠生辉。

一把拼弯的刺刀

在“硬骨头六连”的连史馆里,有一把拼弯的刺刀,它的主人是一位威震敌胆的战斗英雄——刘四虎。

1948年2月28日,在解放战争的西北战场上,西北野战军直下关中,当敌人进入瓦子街包围圈后,六连担任阻击任务,在40多个小时里,打退了敌人30多次由排到营规模的进攻。子弹打完了,战士们脱下棉衣与敌人拼刺刀,血战到最后,全连仅剩13人。

时任六连二班班长的刘四虎才22岁,在拼杀中冲入敌阵,在约4分钟时间里,刺死4个、刺伤3个敌人,刺刀弯了不后退,自己也负伤11刀,昏迷了10天10夜后从死亡线上苏醒过来。

在1950年全军英模大会上,刘四虎当选为全军的英雄,被邀请到各个部队传授拼刺技术。

说起这位老前辈,“硬骨头六连”现任连长赵松赞不绝口:“刘四虎前辈的那把刺刀至今还在连史馆展览,每次看到我们都敬佩不已。刺刀都弯了还坚持战斗,这得有多么过硬的军事技术!”

赵松,这位1989年出生、毕业于原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的年轻连长,在一次训练中,从四五米高的云梯中跃下时,左手腕受伤,后植入了3厘米的钢钉。最初,胳膊一动就疼,走路都不敢使劲。但他上肢不能练就练下肢,左手不能练就练右手;用脚踩着弹力绳练单杠,用绷带绑着手腕练长跑。在2019年4月的考核中,赵松硬是以4个课目440分的成绩,成为全旅第一个通过军事体能“特三级”考核的干部,“练出过硬军事技术,不能给老英雄刘四虎丢脸”。

2017年6月,“硬骨头六连”从浙江省会杭州移防广东岭南乡村,刚到广东时,气候不适应。六连班长王飞告诉《中国青年》记者:“一下火车就觉得呼吸不畅,5公里武装越野,大家完成时间普遍增加一两分钟。我们便进行‘热气候’适应训练,不要求完成时间,但把武装越野的长度从5公里增加到10公里。适应了一个多月,大家的成绩就恢复了。”

移防后,“硬骨头六连”面临改革移防后集团军首次“岭南尖兵”比武考核,无疑,这场比武对“硬骨头六连”军事训练成绩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扛着红旗进岭南!进了岭南扛红旗!”参加“岭南尖兵”比武的班长林新祥领着队友每天负重50斤跑8-15公里以上的武装越野,加练比武课目。

班组协同射击之前没练过,加练;侦察兵小路障碍跨越没练过,苦训。大家在800米的赛道上不断翻越20多个四五米高的障碍,刚开始求完成,完成后求流畅。

连队坚持严格训练传统课目,刺杀声气势如虹。摄影:李彬

2018年1月,这支刚移防的连队,勇夺“岭南尖兵”比武团体第一和三个单项中的两个项目第一。

林新祥这位曾创下单位“十项全能”纪录的青年战士,在当年光荣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那一年,他25岁。

在“硬骨头六连”的荣誉室里,我们看到了移防岭南以来,以下凭过硬军事技术铭刻的业绩:

杨宏卫:2018年全旅10公里武装越野比武冠军,两项武装越野纪录保持者。全旅首个荣立三等功的上等兵。今年21岁。

王冬林:2018年7月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安全环境”防化专业技能比武,勇夺单项第一,团体第三。今年25岁。

2019年8月,“硬骨头六连”参加实兵对抗演习,以蓝军身份担负中路防守任务,在2小时17分钟内“歼敌”百余人,为蓝军最终获胜立下汗马功劳。

一次英雄的坚守

尹玉芬是“硬骨头六连”在解放战争中的另一位青年英雄。1945年,在青化砭战斗中,他率领一个排歼敌一个旅部,亲手活捉敌少将旅长;在随后的爷台山战斗中,他率领尖刀班冲入敌主峰中心碉堡,活捉敌最高指挥官黄日升并缴获机枪一挺;在峰北山战斗中,他身受重伤仍带领18名战士坚守阵地一天一夜,打退敌人6次进攻,在自己右脚跟被炸飞、小腹部被弹片划开、肠子流出腹外时仍与战友死守阵地。尹玉芬昏迷三天三夜。那一年,他21岁。

今年24岁的“硬骨头六连”一班班长王一村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经历:2019年8月参加实兵对抗演习时,他领着4名战士如何狙杀“红军”旅指挥员。

当时,“硬骨头六连”负责守卫7条通路,王一村领着4名战士,埋伏进入现挖的一个地下工事。八月岭南,酷暑炎热,地下工事里5个人挤在一起,气温超过40摄氏度,大家通过一个小孔呼吸空气,每个人携带的军用水壶里只有一斤水。

战术训练中,步战车发射烟幕弹,掩护步兵突击。摄影:李彬

当其余班组的战友撤退后,王一村班组的工事旁边,渐渐布满了“红军”对手的身影。新入伍的战友难免紧张,水也所剩无几。当“红军”走远时,王一村让老兵们把水留给新兵,并勉励战友:“狙杀‘红军’旅指挥员可以影响战争的胜负,这是关键的任务,但我们只有坚守和忍耐才能等到出击的时刻。想想尹玉芬当年擒拿敌方旅长李纪云多么不容易,我们熬过眼前的苦难一定能完成任务。”

分分秒秒难挨,又是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一名新兵几乎要热晕,恰在此时,敌方旅指挥员乘坐的战车出现了,大家从工事中跃出后一顿火力猛轰,敌方指挥员被消灭。几位战士在酷暑中的坚守,帮助蓝军最终取得了演习的胜利。

多苦多难也要死守阵地完成狙杀任务的军事作风,在“硬骨头六连”一直传续。

一封给8个月大儿子的信

在“硬骨头六连”的连史馆里,有一封感人肺腑的信,那是一等功臣谢关友在牺牲前写给儿子骏骏的。

28岁的年轻父亲在信中写道:“骏骏,8个月前的今天,你从妈妈的肚子里剖出……骏骏,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叫我一声‘爸爸’,爸爸在探亲期间,只要听到你的哭声就会什么都不管地来抱你,只要一抱起你,你就会破涕为笑……到目前我还没有正式告诉你妈妈(我在前线)。不过在出发前我特地赶回与爷爷、娘娘、小姑、你妈妈和你见了最后一面,为了怕你母亲伤心和痛苦,我骗了她。你太小了,只有7个多月,爸爸把你抱在手里,足足有一个小时,舍不得放下,并与你妈妈给你洗了一次澡……战争是残酷的。如果爸爸为国献身了,那你再也见不到爸爸了,要知道我是多么地想念你……如果我不在了,你懂事后,要听奶奶和妈妈的话,好好上学,听党的话,做爸爸的好儿子……爸爸每天都要看你和妈妈的照片,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也始终如一……小骏骏,我的宝贝儿子,永别了,你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地生活,记住爸爸的话,并要好好照顾老人和妈妈。别忘了你是革命烈士的儿子,不要做出有损于党和人民的事。”

为国家而甘愿牺牲、受伤,或失去小家的温暖与幸福,这一过硬的战备思想在“硬骨头六连”代代有传承。

在高温暴雨下,六连官兵锤炼过硬军事技能。摄影:张永进

2008年春节,我国南方遭遇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六连奉命千里驰援入赣抢修电网。上级交给六连的任务是把17根两吨重的电杆和百余吨钢质塔材搬运到海拔1300多米的山顶。六连的官兵用砍刀砍出一根根挑杠,绑上毛巾和麻布,爬到半山路滑,大家就跪在岩石上用手撑着往上爬;到山顶时,年轻战士们的肩膀都已血肉模糊。和平年代,无惧牺牲,救灾抢险。他们无愧于前辈英烈。

2017年,“硬骨头六连”从杭州转隶移防时,口号是“打起背包就出发,放下背包就训练”,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尤其对于在杭州已经成家的战士们。

时任连长、28岁的胡迟刚把家属接到杭州,小两口买了房子,媳妇在杭州有一份收入丰厚的贸易工作。得知上级通知连队移防后,胡迟跟妻子商量时很愧疚:“刚刚团聚,又要分别……”短暂的沉默之后,电话那头的妻子渐渐恢复了平静:“虽然我也感到很难过,但这是你的工作,我永远支持你,不管搬到哪里,我都追随你。”

移防后不久,胡迟的妻子辞了工作,搬到新驻地重新安家。说及此事,胡迟说:“移防时,我向她行了个军礼,那一幕,我永远记在心里。”

一场场解剖彼此思想的会议

24岁的“硬骨头六连”战士李志豪在2018年被上级评为训练标兵,比武之后回连队时,他有些兴奋又略忐忑:他知道连队有着传承43年的“庆功揭短会”。

当天晚饭后,“庆功揭短会”按惯例召开,李志豪笑着刚要说话,胡迟先开口了:“李志豪,你的荣誉我们都知道,你先讲讲你这次比赛中的失误。这样,你的成绩才不会成为你以后的包袱,这对你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连长的话,像一盆凉水一下浇醒了我。”李志豪告诉《中国青年》记者,“我迅速冷静下来,梳理了自己在比赛中的不足:在夜间射击比赛夺得第一后,我松懈了,因为自己平时的昼间射击远超夜间射击,所以在随后的昼间射击比赛前,自己没做战术操作思想准备,头脑完全处于放飞自我的状态,结果没发挥好,成绩不够理想……从对自己不足的剖析那一刻起,我觉得我把荣誉的担子放下了,重新轻装出发苦练射击。”

23岁的“硬骨头六连”战士廖飞,曾随林新祥一起获得2018年度“岭南尖兵”荣誉,他记得回连队当晚,大家对林新祥的比武表现开始揭短:“你在布置排雷任务时,有些不小心,脚踩到了出发线,教练已经给我们算时间了,我们还不知道,以后得有专人盯着这事,你自己以后也要注意。”林新祥则虚心接受批评:“感谢大家的指正,这次不小心,太不应该,我以后一定谨慎再谨慎!”

现任连长赵松对自己参加的两场“接风洗尘会”记忆犹新:“43任连长胡迟被提拔为营长一个月后,我们为他召开‘洗尘会’。会议刚开始,就有战士表扬他,他马上把脸拉了下来,‘我要听的是批评和建议,这样对我成长才有好处’。洗尘会结束时,老连长泪流满面,‘这些年,战友们最真诚的批评一直在帮助我成长啊!’”

赵松记忆深刻的另一场“接风洗尘会”,是自己任连长一个月后:“战友们批评我说话声音太大,我反思了一下,布置任务时声音大是战斗需要;连队生活中和声细语也是战友情谊的需要,我确实得改。我想只有在一个团结的集体,才能真正开好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会议,大家才能真正坦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硬骨头六连”指导员冯杰告诉《中国青年》记者:“‘接风洗尘会’和‘庆功揭短会’在‘硬骨头六连’已传承43年。这是‘硬骨头六连’优秀军政纪律的一部分。”

指导员冯杰在连队荣誉室为战士们讲述“硬骨雄风”雕塑的故事。摄影:张永进

几件触动人心的小事

“我们六连人……”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一个集体为什么让战士们如此认同,乃至以连为家?种种优良的作风何以代代传承而不走样?

在采访中,记者记录点滴小事,或可管窥这一秘密。

年仅20岁的新兵骆开文告诉《中国青年》记者,他刚到部队进行武装越野训练,跑不动时,老战友都会替他背武器。

记者与赵松谈及此事,旁边的一位战士补充说:“年初我们拉练,赵连长还帮我背过20多公斤的战备物资。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如果你是新兵,就像进入温暖家庭中的新成员,一定会得到更多关怀。”

王一村向《中国青年》记者讲述了他在连队最难忘的一餐饭:“2018年1月,我参加‘岭南尖兵’比武,第一天结束后大家都很累,到达宿营点后,我突发高烧,1月的岭南,寒气还稍重。晚上,林新祥把自己的衣服盖在我身上,第二天凌晨4点他就起来,给大家做了一锅热腾腾的面。他也累呀,但为了大伙在努力,吃到热面的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以连为家’,人也精神起来。”

赵松则向记者讲述了一次难忘的野餐:“我记得那是一次野外建制连比武,第一天比武后,天公不作美,已经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做饭的柴受潮怎么也点不着火,做饭的战士脱下自己的棉质秋衣秋裤裹着柴棍才燃起了火。战士被冻得直哆嗦的样子,我一直记在心里。‘硬骨头六连’官兵一直这样以连为家,我们都不肯辜负这个家的其他成员,都不愿给这个家丢脸,这个家的一切优良作风,已深深铭刻在我们心里,并如基因般一代代传承下去。”

(陈昌帅参与本文写作。)

责任编辑:宋丽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