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黄河情】人民胜利渠:走向新时代的胜利之路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作者:张晓君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0-09-17 12:02

初秋时节,“中国梦 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河南省人民胜利渠。闻其名,笔者已被深深吸引!这是一条怎样的水渠?何以被冠以“人民胜利”之名?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许多西方国家的水利专家在印度集会时曾断言“中国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成荒漠”。

黄河下游真的会变成荒漠吗?

站在今天的历史纬度回望,可能会觉得这个“断言”是如此的不合实际,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及背景下,这个“断言”是符合黄河发展的历史规律的!

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千年中,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据史料记载,“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面临严重荒漠化威胁,在背河洼地,因堤防渗漏、地下水位抬升等,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抬头是邙山,低头是河滩。大风黄沙刮过来,光想埋住俺。”这是人民胜利渠通水前黄河下游岸边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黄河下游本已灾害频仍,治理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资金、技术、机械等都极为匮乏的年代,防决尚顾之不暇,而今却要在下游堤防上开口引水,能行吗?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舆论下,1951年3月,经周恩来总理亲批,人民胜利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新中国水利专家张光斗院士亲自参与了渠首闸的设计,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4月12日举行了放水典礼。从正式开工建设到开闸放水,仅仅用了一年时间,中国人民便交出了漂亮的答卷,因而,建设者们将其定名“人民胜利渠”,寓意“人民的胜利”。人民胜利渠的成功宣告了新中国黄河治理初战告捷,在国内和国际上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河水奔涌润泽豫北

人民胜利渠建成后,拉开了黄河下游临黄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引黄灌溉的序幕。据统计,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胜利渠共引水225亿立方米,社会经济效益达247亿元。目前,灌区内每公顷土地年均粮食和棉花产量达到14250千克、1125千克,分别为开灌前的10.7倍和5倍,使豫北平原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黄河水还催生了“原阳大米”“延津小麦”等全国知名农业品牌,使灌区群众把香甜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黄河水送入“苦水区”后,人民群众无不乐开了花。2014年,人民胜利渠渠首暨嘉应观还被水利部评定为第十四批国家水利风景区,进一步点亮了豫北大地的美丽容颜。

通水68年来,人民胜利渠灌溉着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卫辉等地的农田,使昔日低洼荒凉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远近闻名的武陟大米正是通过人民胜利渠的引黄灌溉、荷稻混种、土法施肥、天敌捕虫的"古法"种植技术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据介绍,下一步人民胜利渠将进行水源工程改造前期工作,这项工作完成以后,人民胜利渠灌区将会焕发新的活力。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百害黄河”变成一条生态文明的幸福河,人民胜利渠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两岸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治黄的辉煌篇章,进入新时代,在引黄灌溉人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下,人民胜利渠也必将书写新的胜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