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志愿军缴获美制M1式155毫米榴弹炮,没有枪炮敌人给我们造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自国天然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10-23 07:13

志愿军缴获的美制M1式155毫米榴弹炮

反戈一击的“霹雳火”

■自国天然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走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许多兵器展品,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段熟悉的旋律。

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战火硝烟洗礼下越战越勇,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回顾抗美援朝战争那段历史,人们经常会为志愿军将士参加战斗的艰苦卓绝而震撼,同时也常被他们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所打动。

面对一件件功勋兵器,人们会油然而生敬意。因为,就是用它们,志愿军将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力克强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这些武器装备中,有不少是从敌军手中缴获、又对敌人反戈一击的。

历史不会磨灭,英雄业绩永垂。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这门美制M1式155毫米榴弹炮,就是当时志愿军将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豪情的见证者之一。

功勋火炮背后站着一支功勋连队

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门进入,沿着长长的西侧扶梯缓缓下行,迎面而来的展品与墙上的油画很快会让人的思绪穿梭回那段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

负一层展区里,十余门榴弹炮组成钢铁阵列。一门美制M1式155毫米榴弹炮赫然位于阵列的“C位”。一听“美制”二字,大家肯定能猜到,这门榴弹炮是志愿军将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博物馆中陈列的只是所缴获的同类装备中的一门,和其他被缴获的榴弹炮一样,它在志愿军将士手中对敌人反戈一击,成为志愿军得心应手的压制火力,最终成为一门“功臣炮”。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榴弹炮第2师炮兵第30团5连就运用包括此炮在内的炮兵火力,支援步兵连续击溃敌人10余次集团进攻,击毁敌人105毫米以上的榴弹炮48门、迫击炮3门、坦克7辆、弹药库10处。此战役后,该连荣立集体一等功。

功勋火炮背后,站着一支能征善战的功勋连队。我们都知道,强大火力源于火炮与弹药的性能,实现高效打击则要依靠炮兵的出色操控。正是人装结合程度上的差异,使抗美援朝战场上的M1式155毫米榴弹炮在志愿军和美军手中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多次见证志愿军将士反转战局

M1式155毫米榴弹炮是20世纪50年代美军师级支援火力的支柱。凭借该炮强大的火力和非同一般的精度,美军曾在二战中创造出火力中继战术。

显然,拥有M1式155毫米榴弹炮等一大堆先进武器装备使朝鲜战场上的美军产生了错觉。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感恩节前赢得战争胜利。然而,这份“自信”很快被志愿军击得粉碎。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与“联合国军”遭遇,打响了朝鲜战争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在第一阶段战斗中,志愿军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以劣势装备重创了装备着现代化武器的美军及南朝鲜军,打击了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美骑兵第1师的嚣张气焰。

两次战役中,志愿军缴获了大量美式装备,其中就包括现陈列于军事博物馆的这门M1式155毫米榴弹炮。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美陆军师拥有72门榴弹炮,志愿军步兵部队却一门都没有。那么,M1式155毫米榴弹炮怎样落入志愿军将士手中的呢?

据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编辑的《朝鲜战争》记载,“联合国军”使用M1式155毫米榴弹炮的方式十分“笨拙”。

M1式155毫米榴弹炮庞大笨重,不便于迅速机动,所以它通常会被美军安排在车辆纵队的末尾行进,以避免巨大的火炮和牵引车堵塞道路。

这种安排的结果是,受到志愿军攻击时,M1式155毫米榴弹炮常会被败逃的美军丢弃。

据洪学智将军回忆,美军对这些败逃时来不及带走而丢弃的武器装备,往往会在一两个小时之后派来飞机,用汽油弹将其炸毁、烧毁。然而趁此间隙,志愿军就会快速抢运出一批。

这批来之不易的榴弹炮,后来被交给炮兵第30团一个营使用。在该营战士手中,M1式155毫米榴弹炮“摇身一变”成了对敌进行火力压制的重器。

数量虽少却总能发挥出最大威力

如果说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炮兵第一次以师以上规模出国作战,那么上甘岭战役则是敌我炮兵对决的巅峰时刻。

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敌我双方在不足4平方千米的狭小地区,投入了大量兵力火力。在持久激烈的反复争夺中,“联合国军”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枚,最多时一天发射炮弹30余万发,投炸弹500余枚。我军火力也空前集中,发射了35万余发炮弹。

在这场一个多月的拉锯战中,炮兵火力密度世所罕见。在这种情形下,志愿军操控和使用着从敌人手中缴获的M1式155毫米榴弹炮,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威名与威风。

第五次战役前,志愿军炮兵只有24门M1式155毫米榴弹炮。这使得志愿军必须采取更加灵活的战略战术。炮兵第30团5连的战士们通过步炮联合观察所、肉眼观察、步行机侦听、前沿步兵报告等各种方式确定敌人炮位,采取“游击战术”,机动牵引着这些近6吨重的大家伙打一炮换一个地方,压制敌军火力,击毁敌军装备,支援步兵击退敌人的集团冲锋,每一炮都力求达成最佳杀伤效果。

对志愿军的炮火打击,一名被俘的美军连长感到困惑:“你们的大炮一定比我们多,白天打晚上也打,打得我们坐卧不宁”。原炮兵第1师师长文击回应:“大炮可比你们少多了,不过我们知道怎样让有限的炮兵发挥最大的威力。因此,你会觉得我们的炮火无处不在。”

“气多钢少”注定击败 “钢多气少”

上甘岭战役,与其说是对两个山头阵地的争夺,毋宁说是交战双方智力和毅力的较量,尤其是士气的较量。正如拿破仑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武器之用,要在得人。该型榴弹炮在志愿军手中威力大增,不仅仅与战术传统、战术素养有关,更源于志愿军将士有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正因为有不屈不挠、血战到底的“上甘岭精神”,在远有敌方炮火的死亡威胁、近有沉重炮身转运压力的情形下,包括炮兵第30团将士在内的志愿军炮兵才用“重武器”打活了“游击战”。

胜利的代价是无数志愿军将士的流血牺牲。时年26岁的30团5连指导员袁守志不退一步,把热血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同样留在那片土地上的,还有更多的无名英雄……他们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再次大写了人民军队“正义之师”“威武之师”的光辉形象。

70年后,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人民解放军也早已装备了火力强大的国产155毫米榴弹炮。这门M1式155毫米榴弹炮则成了文物,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展台上,接受人们的景仰与礼赞。它见证并参与催生的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则在新一代人民军队官兵的心中深深扎根、茁壮生长。

(作者单位:军事博物馆编辑研究室)

供图:自国天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