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探月特刊|托举“嫦娥”的青春力量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杨悦 安普忠 张未 宋星光 发布:2020-12-18 10:29:38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中国探月·情怀与担当

托举“嫦娥”的青春力量

■解放军报记者 杨 悦 安普忠 特约记者 张 未 通讯员 宋星光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夜色沉凝。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厅,明亮如昼。穿着蓝色防静电大褂的科研人员,紧张地忙碌在电脑“丛林”中。

千里之外,朔风凛冽的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身着橘红色工作服的搜救队员严阵以待,等候迎接“嫦娥”回家。

嫦娥五号任务北京总调度刘建刚稳坐指控大厅。3天后即将迎来31岁生日的他,对着面前的麦克风喊出最后一道关键口令。

指控大厅里,随处可见洋溢着自信的青春面孔。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上的负责人,大多为“80后”和“90后”,平均年龄仅33岁。

时光倒回10年前,嫦娥二号顺利抵达环月轨道直播现场,看着许多年轻人欢欣雀跃的身影,时年57岁的总设计师吴伟仁潸然泪下。在他们身后,时年82岁的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静静注视着这一切。

82岁、57岁,再到今天的33岁。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跃升。

翻开尘封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末,寒风瑟瑟的酒泉基地,鬓发已斑的基地领导翘首以待。当前来援助的苏联火箭专家走下飞机时,这些曾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将军们不禁吃了一惊:“这么年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时间,洗礼着一代代航天人,悄然将皑皑华发偷换成青春容颜。

伟大的时代选择了年轻的一代,伟大的事业造就了年轻的一代。

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用无可比拟的青春力量,在托举“嫦娥”的漫漫长路上,写下崭新的中国探月故事。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欢庆胜利。

那时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与一份遥远而伟大的事业缠绕在一起

时隔多年,一张旧报纸重新走进人们的视线。

泛着灰白的新闻纸上,油墨印制的方块字占据着小小的角落。那年的《解放军报》上,刊登着一篇报道,介绍了中国拟定的“绕、落、回”探月三步走计划——

“我国从今年起将正式启动探月工程,计划于2007年前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也就是绕月卫星。争取2010年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2020年实现月面巡视勘察与取样返回。”

网友们在手机屏幕上阅读着这篇“旧闻”,忍不住赞叹“中国精准完成了计划中的每一步”。

那一年,是2004年。

那一年,嫦娥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院士64岁,嫦娥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75岁,首任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69岁。

那一年,坐落于海南的文昌航天发射场还是一片荒芜;长征二号丙火箭载着纳星一号跃入天穹;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进入开局之年。

那一年,如今文昌航天发射场上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年轻的指挥员周承钰,还是一位未满10岁的小女孩;如今运载“嫦娥”升空的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支持系统型号主管孙振莲,才刚刚踏进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

作为今日嫦娥五号任务中坚力量的“80后”“90后”航天人,那时还坐在天南海北的不同课堂里。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会与一份遥远而伟大的事业缠绕在一起。

11月24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着火箭尾焰灼穿夜幕,长征五号搭载着嫦娥五号顺利跃入长空。在航天人那深浅不一的蓝色身影间,周承钰青春的面庞引起了网友的注意。

许多人忍不住化身“柠檬精”:“看看别人的24岁,我‘酸’了!”

这位1996年出生的贵州土家族女孩,是嫦娥五号探月任务连接器系统的指挥员。不过24岁的年纪,她已经坐进了肃穆的指控大厅,作为发射场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护送嫦娥五号探测器登空揽月。

在庞大的航天工程系统中,周承钰无疑是年轻的。但大家早已对这种年轻见惯不惊。

11月30日凌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26岁的高健紧紧盯着电子屏幕上的数据反馈。

“探测器组合体分离正常。”他的声音顺着无线电波传递到测控系统各个点位。话音落地,这名进入调度岗位不过两年的年轻人,才觉察到自己满手是汗,后背也有些湿湿的。

调度岗位是双人双岗。此前大多数时间里,高健都是作为备份和副手,辅助主调度。

今天,是高健第一次在重大航天任务中独立完成一道“大口令”。适度的亢奋对他来说,很有必要:“为了这一句正常,必须要清楚背后所有‘不正常’的状态。”

看似平静地坐在座位上,他们的大脑要时刻保持高速运转。作为整个飞控系统的“发动机”,调度员必须清楚“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为什么此时此刻要做这件事”。

每一句口令背后,都是庞杂繁琐的资料数据,是夜以继日的推敲筹划。做这份工作,全力以赴更要全心以赴,尽心尽力才能尽善尽美。

几尺见方的工作台,方方正正的电脑屏幕,线路错落的通信设备……这就是“高健们”的“战场”;他们喊出的一句句口令就是重如泰山的命令;操作的要求,就是零失误。

另一侧调度岗位上,总调度刘建刚宛如一根定海神针。1989年出生的他今年刚做了父亲;1980年出生的嫦娥五号发射任务01号指挥员胡旭东,已经是文昌发射场指控大厅里的“大龄人士”;长征五号火箭总控系统指挥徐文晓不过26岁……

在嫦娥五号背后的各系统团队中,无数年轻的航天人早已接过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接力棒,将中国航天的未来扛在肩上。

2004年,“嫦娥工程”启动当晚,首任总指挥栾恩杰落笔写下这样一首诗:“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

我们仍感念,16年前两鬓斑白却要托举“嫦娥”飞向月宫的航天前辈们;我们更自豪,今时今日,中国航天人才已成为最具年轻活力的“宇航之鹰”。

1 2 3 4

责任编辑:杨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