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母亲河畔的中国】寻找洛阳文化出圈的“流量密码”

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武晓娟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1-10-20 16:48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今年以来,从《唐宫夜宴》《芙蓉池》到《洛神水赋》《龙门金刚》,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节目一路开挂,令人惊艳,隋唐洛阳城、洛邑古城等洛阳地标也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活泼可爱的唐宫小姐姐、美出天际的洛水女神更是引人注目。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年,洛阳是如何打造独特文化IP的呢?

九州池夜景(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现代科技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让文物活起来,就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二里头遗址地处河南洛阳东部,这里曾是距今约3800-3500年的夏朝都城。目前,这里已发现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官营作坊区等等,出土的乳钉纹青铜爵、网格纹青铜鼎、七孔玉刀等珍贵文物令世人大开眼界。深秋时节,记者来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眼望去,路旁的芦苇随风荡漾,还有村民不时骑车经过。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侯玉珂介绍,这座博物馆的附近都是村庄。以前,村民基本上是不会去博物馆的;现在,博物馆就在家门口,很多人都来参观,这就更好地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在3D、VR、5G等新技术的支持下,博物馆还搭建了网上展厅,吸引了众多网民观展。去年,洛阳市政府投资近千万打造数字化博物馆,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全面复原展示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整体面貌,为夏文化插上数字的翅膀,让文物“活起来”。自2019年10月开馆以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

夜幕降临后,洛阳城内,华灯初上,在目前国内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城门楼遗址——应天门遗址内,“古城夜韵”灯光秀将音乐、影片、建筑、历史等融为一体,讲述洛阳千年历史变迁。隋唐皇家园林——九洲池也披上了绚烂的霓裳,令人大饱眼福。洛邑古城里的水幕秀《三生三世牡丹情》放映时,周围更是游客如织,水泄不通。现代科技赋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以及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更加鲜活起来。

洛邑古城夜景(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借国潮新风尚,打造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年轻一代有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国潮风”强势崛起。

今年,河南电视台于洛邑古城实地取景拍摄的《中秋奇妙游》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浓浓的中国风打动了不少年轻人。洛邑古城趁机推出了唐风市集夜游活动,用场景讲述盛唐故事。

洛邑古城位于洛阳市老城区,被誉为“中原渡口”,景区内有文峰塔、河南府文庙、妥灵宫、四眼井、金元古城墙遗址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在这里,打卡点古色古香,非遗文化琳琅满目,市井游戏妙趣横生,着汉服、换铜钱、逛集市、淘古玩、观百戏、游灯市等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参与。集市上,灰衣长袍的小贩、青丝云鬓的老板娘,让游客能够亲历一场“沉浸式”的古代购物狂欢,“穿越”体验盛唐市井文化。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洛邑古城入园游客总量已突破1767万人次。深挖老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强化文旅融合,洛邑古城正逐渐成为洛阳文旅的新IP。(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