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丨靖宇县:白山黑水间挺起不屈的脊梁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 作者:赵镭饷 发布:2021-12-10 15:29:16

记者手记

来到靖宇县:白山黑水间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中国军网记者 赵镭饷

1944年,一位叫郭莲的农家女子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敌人逼问她丈夫的下落,而她始终咬紧牙关,没有向敌人屈服。出狱后不久,这位农家女子病重而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只知道自己的丈夫是做大事的人,却不知道他早在4年前就以另外一个名字牺牲在了东北的抗日战场上。

这位农家女子的丈夫叫马尚德,而他牺牲时的名字叫杨靖宇。当年这座名为“三道崴子”的山坳,如今已成为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纪念园。1940年2月,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五昼夜后,在这里壮烈牺牲。

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告诉记者,张贯一、杨靖宇都是自己爷爷曾经的化名。1929年,他奉命潜入抚顺煤矿,开展工人运动。接到任务的那一刻,他说:“执行省委指示,一以贯之。随母姓,就叫张贯一。”

从大革命时期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到“四一二”之后组织武装力量同反动势力斗争,再到遵照党的指示前往东北开展工作……对党忠诚,不仅仅体现在他修改的名字上,更贯穿了他的一生。

“九一八”事变后,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战开始,而东北的党组织曾一度与中央断了联络,听不到党的声音,了解不到党的政策。魏拯民曾在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报告中说:“我们有如在大海中失去了舵手的小舟,有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撞,不知所从……我们终日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再度长期中断了联络。”

尽管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杨靖宇仍把自身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有人曾问杨靖宇:“中央在关内,我们在关外,怎么能够领导上我们呢?”杨靖宇回答说:“只要我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那就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了。”

缺粮、缺衣、缺弹药,但他们从未放弃信仰,从未放弃战斗,从未放弃找党。他们用鲜血诠释着什么叫信仰,什么叫忠诚。

而比马尚德、张贯一这两个名字更有名的,则是杨靖宇这个名字。

1936年,一支战斗足迹遍布东北密林,名叫“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正式成立,而这时,杨靖宇的名号已传遍白山黑水。马继民说,爷爷为自己改这个名字就是要表明他平定宇内、驱除外敌、抗战到底的决心。

马继民说,东北抗日战场异常艰苦,抗联部队名为“军”“师”,实际上只有数百上千人,还经常得几十个人小股行动,时常要面对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于己的凶恶敌人,比艰难环境更考验人的是希望的坚守、信仰的坚持。马继民从未见过自己的爷爷,但是他常常会想象,爷爷孤身一人在林海雪原中,饥寒交迫,和敌人周旋的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杨靖宇将军牺牲前,曾掷地有声地这样说道。

这句话震人心魄!犹如一道惊雷炸响在白山黑水之间。在中国最困难、最无助、大多数人对抗战的前途不抱希望的黑暗时刻,仍然有人在用气节、用信念、用血性支撑着这个民族的未来,他们不愧为民族脊梁!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常青亭。中国军网记者赵镭饷 摄

马继民说,自己的爷爷曾写过不少革命歌曲,其中有一首战歌的歌词是:“既有血,又有铁,只待去冲锋……”记者想,杨靖宇将军倒下的那一刻,唯一令他遗憾的可能就是没亲眼见到日寇被驱逐出中国的那一天!冰天雪地之间,亡国灭种之际,他用最朴素、最坚决的方式表达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炽热的爱——那就是战斗下去,绝不投降地战斗下去,哪怕战至最后一人!

“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我们感谢为拯救国家和民族奋起抗争的先烈们,我们如今依然生活在他们的福泽之下。“杨靖宇”这三个字,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足重千钧,他那短暂的生命如闪亮的流星划过,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天空,点亮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责任编辑:王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