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她用40年的坚持,铸就了这个“特殊品牌”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鹏飞责任编辑:杨晓霖
2022-01-12 10:14

1982年3月,正值全国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那时的她带领着5个民兵团员,在上海市南京路推出了第一辆为民服务的小车。此后的40年里,每月20日,她都会按时赴约,忙碌的身影,成为了南京路上一道最美的风景线。她就是退役军人陶依嘉,她用40年的坚持,履行中国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续写着“退伍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的军人本色。

一个约定,她坚持了40年

1971年,陶依嘉入伍,并于5年后光荣退役。在部队服役的5年,养成了陶依嘉守诺、坚忍、奉献的优秀品格。1982年3月,时为上海第一医药商店员工的陶依嘉和5位民兵团员,在上海南京路推出了第一辆为民服务小车,义务为当地群众提供量血压、称体重、小病问询、小伤包扎等服务。

凌晨4点钟起床,5点到单位,整理分发血压计、常用药品、拷边机等出摊要准备的服务用品,再把桌椅一张张从楼上搬下来……不到7点,服务摊位就准时开放,摊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群众队伍。

这个场景,40年间,在南京路上重演了无数次。从1982年开始,每个月20号,陶依嘉都会来到南京路,只为履行和人民群众的一个“约定”。

1982年3月16日为民服务第一摊

第一次出摊前,陶依嘉心里也没底。为了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服务便利,陶依嘉在周边的小区张贴了很多告示,结果第一次出摊就“人气爆棚”。温馨便捷的服务让不少阿婆老伯又惊又喜,他们忍不住询问:“你们下次什么时候来?星期几?几点钟呀?”面对众多满含期待的眼神,陶依嘉坚定的回答说,“我们以后,每个月都来!”

一句承诺,一个约定,在之后的40年里,仅在女儿诞生的那个月,在医生的再三劝阻下,陶依嘉唯一一次缺席了为民服务。但下一个月,她怀里抱着小宝宝,依然准时出现在服务台前;父亲病危,她陪了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仍旧拖着疲惫的身体,如约出现在服务台前;患病手术,前一天刚拆线的她,忍着疼痛、冒着冷汗,在20日准时为群众提供服务……这些在旁人看来异常艰难的时刻,陶依嘉只是淡淡地说,“服务人民是大事情,个人的事儿是小事情,能克服就克服,我觉得这没什么。”

每月20日为民服务活动

全心全意,拓展延伸为民服务平台

服务台的出摊时间是早上7点到9点,利用的全部是陶依嘉和民兵团员的业余时间。然而,时间总是不够用,每次都有没排到的群众,看到他们脸上失望的神情,陶依嘉萌生了拓宽为民服务平台的想法。

依嘉热线为顾客咨询服务

1997年11月,以陶依嘉名字命名的“依嘉医药热线63224457”正式开通。陶依嘉带领着党团员、青年积极分子组成服务队,明确各自职责,为消费者提供“求医问药、邮购代办、送药上门”等特色服务,这些“想求助者之想,助求助者所急”的志愿服务,深得人民群众的青睐。每天应接不暇的咨询电话和电子邮件,便是最好的印证。

依嘉劳模服务创新工作室

2013年,已经退休的陶依嘉,将“依嘉医药热线”转型打造成了“(依嘉)劳模服务创新工作室”,进一步拓展了志愿服务的领域。此外,她还牵头设立了“陶依嘉为民服务基金”,帮助对象覆盖高龄孤老、军烈属、残疾人、困难学生、失足青年等各类困难人员,尽己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

从推小车上街服务到固定设摊,从“依嘉医药热线”开通到“(依嘉)劳模服务创新工作室”成立,陶依嘉为民服务的平台在不断地开拓创新。陶依嘉说,“医药行业事关治病救人,有它的特殊性。病人有什么需要,我们就要像雷锋一样,全心全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陶依嘉为民服务的“约定”不仅给人民群众送去了温暖关怀,在她的影响下也带动了一批党员、群众、企业、社会团体等加入了为民服务的队伍。40年来,南京路为民服务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从原来的党员、团员、民兵、退役军人,到现在国企、外企、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踊跃参加;为民服务的项目,也从原来的几十个增加到几百个……

经过40年的坚持,陶依嘉和她的志愿者伙伴,用赤诚与汗水传递着人间大爱与社会温情,忠实地履行了为民服务的“约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