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从飞机维修技术员到“掏粪厂长”,他在“粪渣”里钻研出成果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朱佳红责任编辑:杨晓霖
2022-01-20 10:41

穿上军装,他是出色的飞机维修技术员;脱下军装,他是新时代的“时传祥”。宁波市市容环境卫生指导中心公厕管理科(宁波市生化处理中心)负责人王光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倾注为民服务的真情,光荣坚守,为宁波的清爽美丽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光明于1987年入伍,曾在部队担任过维护飞机的机械师,荣立三等功两次,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最美建设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05年,王光明退役后转到市容环卫行业,从此就与粪便打起了交道。在岗十余年,他主动担当、敢于创新,通过技术改进以节省财政支出,坚持理念创新将粪渣变废为宝,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王光明

身先士卒的“掏粪厂长”

王光明及团队对当时的宁波市粪便处理厂进行了扩点改造。在设备试运行初期,经常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为确保设备正常工作,王光明一直都要顶着恶臭,与粪便打交道。

2009年1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晚上23时刚过,累了一天的王光明刚刚躺下,值班人员打来电话报告:“污泥脱水进水管道堵塞了,生产线处于半瘫痪状态了。”王光明立即赶回厂里,来不及换上工作服,就直奔车间勘察堵塞原因。

“粪便中固体杂物太多了。”王成龙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脱水进水管道又细又长,还都是密封的,根本无法利用高压水进行疏通。”王光明果断决定,拆开阀门,打开管道,实施人力进行清除杂物。

现场只有王光明和值班人员。值班人员需要在中控室时刻监控生产线。于是,王光明脱了外套,光着胳膊,独自将螺丝一颗颗拧开,然后一勺一勺、一桶一桶地清运粪便和杂物。面对弯弯绕绕的管道,工具使用不便时,他干脆直接就伸手进管道内去掏挖——“在这种情况下,寒冷带来的不适已经算不上什么,而那恶心的臭味,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

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王光明终于把堵在管道内的杂物全掏了出来。他全然不顾身上沾了的粪便和污物,先默默地继续把螺丝一颗一颗地装上,直到生产线全部正常运转,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

在臭气熏天的工作环境里,王光明总是身先士卒。时间久了,同事们亲切地将他称为“掏粪厂长”。

王光明正在检验运行设备

在“粪渣”里钻研出成果

2009年6月,生化处理厂经过半年多试运行已经基本稳定。但是污泥脱水系统的效果一直不佳,王光明经常一个人钻进车间,潜心钻研找办法。

“原来是搅拌机叶轮搅拌不充分啊。”反复研究后,王光明找到了设备低效的“病因”。王光明通过多次改造、实验、调试,在适当加长叶轮的基础上,调整搅拌角度,搅拌力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搅拌变得更加均匀。经过半个多月的连续运行,改造效果很好,脱水系统的专用剂使用量,也得到大量节省。

“粪便处理后剩下的粪渣能干什么呢?能不能将粪渣做为肥料利用?”想到就做,说干就干。王光明开始利用生化厂产生的颗粒粪渣进行小青菜的盆栽实验。实验表明,施用颗粒粪渣作肥料,对提高小青菜产量有显著提高。

2014年9月,王光明将粪渣除臭作为新的课题和宁波大学开展合作,开始在大田示范施用颗粒肥实验。2015年,“粪渣资源化利用”项目获得了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全国首个得到这个级别奖项的粪渣资源化利用项目。

用更好的成绩回报社会

在王光明的带领下,宁波市生化处理中心的工作业绩受到上级领导和市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先后获得多项荣誉。

当面对突发的灾情险情,王光明依然保持着冲在前面、使命担当的军人本色。

2020年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攻坚战中,全国的口罩、防护服、消毒水等用品,一度供应紧缺。为了解决全市环卫部门消毒水紧缺的问题,王光明率团队肩负起了生产消毒水的重任。

“不难,看一下说明书就会用了。”王光明接到任务时,一如既往的谦虚和踏实。话虽这么说,但他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早一点制作出消毒水,就能早一点在抗疫工作中起作用,一线都在等着这些消毒水呢。”王光明抓紧时间,不到半天时间就安装调试好了设备。能够24小时不间断生产消毒水的设备,正常运行起来。王光明坚守在机器边,直到机器经过磨合后工况常态稳定,才安心地回家休息。

在面对荣誉的时候,王光明警醒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工作,用更好的成绩去回报社会。他始终坚守一线,爱岗敬业,勤奋钻研,保持军人本色。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