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曾为退伍军人的他,凭着一股劲儿跻身苹果“代言人”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柴潇、李海玉、郭妍菲责任编辑:柴潇
2022-01-28 14:57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哟,九十九道弯上哟,九十九只船哟,九十九个艄公哟来把咱的船儿搬……”

如今,黄河上早不见了艄公的身影,而九曲黄河岸上、乾坤湾边,国定深度贫困县永和县贫穷落后的局面,也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千变化的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默默耕耘,这其中,就有退役军人李永红的辛勤付出。他先后被授予山西省脱贫攻坚奋进奖和临汾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荣誉。

1979年出生的李永红,是土生土长的永和人。他1998年8月应征入伍,199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2年12月退伍,是全县公认的脱贫攻坚带头人。2018年,担任中共永和县苹果产业联合党委副书记之后,这位老兵,肩上扛上了一副新担子。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党员,只有用党建引领,才能干好事、创好业”。

一路走来,李永红用忠诚和汗水书写着责任担当,展现了永不褪色的军人情怀。

扶危济困,永远记着来时的路

“丈夫因车祸意外去世时,两个女儿正上大学,我当时觉得天突然塌了,成天以泪洗面,不知日子该咋过,多亏了李总及时给了我一份稳定的工作,支撑我家度过了最难的时候。”永和县桑壁镇岔上村农民王四翠每当提起几年来李永红对自己的帮助,都心存感念。

每当提到自己帮助人的初衷,李永红总说“当年我家也穷过苦过,负债累累,所以一心要甩掉穷帽子。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帮助他人度过危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义不容辞。”

李永红不仅帮人于危难,更带头发展苹果产业,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为基地整村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也为技术匮乏、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村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创业失败,小伙成了“大龄剩男”

李永红是永和县桑壁镇堡则村土生土长的山里娃,高大魁梧,不善言辞,看上去强壮、憨厚、沉稳、睿智。

1998年,李永红高中毕业后步入军营,成为原成都军区空军司令部勤务营的一名战士,从军4年,他样样争先,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军营的生活练就了他强壮的体魄、少说多做的个性和不服输的坚强意志。然而,一个长途电话,改变了他继续留在部队的美好愿望。由于父亲患病,弟弟妹妹上学,支出节节攀升,家里没了收入来源,作为长子,李永红不得不离开部队扛起家庭重担。

刚开始创业,他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开了一家火锅店,起初生意红火,收入不错,正当他信心满满憧憬美好前景时,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彻底打碎了他的梦想。

2003年6月,李永红回到家准备二次创业,父亲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和借来的一万元,支持他购买了十几只小尾寒羊。李永红一边耕种着家里的30多亩土地,一边养羊,他起早贪黑拼命地干,后又借款5万元扩大经营,羊群由十几只发展到80多只,李永红期望着秋后羊群出栏能卖个好价钱,可事与愿违,羊价大跌,结果赔了老本。“那次,为了不失礼节,我硬着头皮去参加亲戚家的喜宴,却拿不出一百元份子钱,还是姨姨出钱才帮我解了围。”李永红忘不了那份难堪,在山沟里放声大哭。

两次创业失败,十多万元的真金白银打了水漂,村里人都说李永红恐怕这辈子也还不清外债了,甚至有人看到他就躲着走,生怕他再借钱。李永红望着绵延的群山对自己说:“不能趴下!如果认了怂,这辈子就完了!”

由于外债负身,当时,李永红就成了村里的“大龄剩男”。

承包果园,“野人”追逐小康梦想

2004年,当听说邻村有80亩核桃园和15亩苹果园对外承包这个消息后,李永红先做了周密细致的市场调查,对果园的地理位置、土质水源、果树品质、树龄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考量,并请教专业人士,对果园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分析评估后,这才下定决心承包经营。

“那个园子离我们村五公里,我们一家人就住两口破窑洞。”从2004年到2008年,李永红一心扑在果园上,放羊、种核桃、照顾核桃园里的苹果树,李永红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过着“野人”一样的生活。“2007年,我第一次到他家时,眼前是我想象不到的贫困。”李永红妻子余艳说:“但他的品格吸引了我,我对他有信心。”

那几年,李永红潜心钻研掌握果树的栽培技术,掌握了果树由自由纺锤型过渡到小冠开心型、再到开心型的演变过程,开创了果树当年栽植、当年嫁接的新模式,果树成活率高达90%以上,有效提前了果树挂果时间;采取在树上先缠卫生纸再缠微膜的越冬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土埋幼树的办法,提高了幼树过冬的成活率,为日后扩大果园经营、建立苹果基地打下了基础。

受当年天气影响,核桃没有取得好收成,苹果园却让李永红经济上翻了身,以前只有六七毛钱一斤的苹果涨到了一块多。“2008年收益17万元,还清了所有债务还略有盈余。”2009年,无债一身轻的李永红利用经营果园的空闲时间,多方联系、广结人脉,把永和的核桃、苹果和红枣推销到了更广阔的市场。仅这一年,收入就有60多万元,李永红掘得了他创业的第一桶金。

踌躇满志,带着乡亲共同富裕

果园、生意不断发展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步入小康的李永红没有忘记一个党员和退伍军人的责任担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应对市场风险,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让更多人一起过上好日子。”李永红思索:“光自己富不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共同发展。”带着这份责任,李永红成立了永和县万森苹果专业合作社,义不容辞地扛起脱贫攻坚责任,按照“培育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基地,搞活一地市场,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思路,开始了新的征程。

“华龙果业带着我们统一管护果树,统一回收苹果,一点不愁卖。”永和县阁底乡雨林村果农李增临说。在永和县委县政府“林果富民,生态立县”战略的引导下,李永红在全县5个适应苹果生长的乡镇,建立苹果示范基地1000余亩,辐射带动全县42个行政村2193户果农发展苹果产业,这其中就有贫困户1016户、退伍军人及家属151户。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就业支持、科技管护、技术培训、收益分红等举措,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每年通过降低农资成本和提高果品销售价格,可使每户果农增加收入约5000元。

2014年5月,李永红成立了永和县华龙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开设了分公司,设有电子商务中心和商品展示中心,申请了商标“大美乾坤”牌苹果,线上、线下互动,为永和苹果产业经济的腾飞搭建了一个平台,目前,李永红又在广州、成都、南宁等地建立了营销窗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公司是政府扶持的企业,必须要为扶贫事业做贡献。”为更好地服务全县苹果产业的发展,完善苹果产业链条,让苹果产业真正成为全县果农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李永红又投资新建了5000吨果品保鲜贮藏库与果品产地交易中心,采用免费提供果品周转箱、成本价收取贮藏费等方式,为全县果农降低产后销售成本,解决了全县优质果品采收期短、应季销售时期较短、农户卖果难、丰产不丰收等一系列问题,让苹果映红了全县果农的致富路。

“有了这座低温仓库,当季的苹果就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的七八月份以后,还不影响口感。”李永红的设想很实际:“我的目标是在永和建立一个万吨干鲜果品交易市场,使永和干鲜果产品走向全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以基地和市场为依托,带着更多乡亲致富奔小康。”

十多年来,李永红凭着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劲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时,他坚守军人、党员本色,积极奉献社会,投身脱贫攻坚,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风采。一步步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先后多次被评为县 “致富能手”“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农村科普带头人”“创业致富新型农民”。与此同时,华龙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也先后被评为精准扶贫“特殊贡献企业”“劳动模范单位”“扶贫龙头企业”“劳动模范集体”。

绿色的果树承载着李永红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梦想,红色的苹果寄托着淳朴的永和人产业致富的希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