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火车上的一面之缘,让他们彼此牵挂了半个世纪

来源:中国军网 发布:2022-06-09 09:13:34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那是1964年的冬天,王香莲坐在西安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准备去探亲。那时的王香莲还是军医学校的学生,处于实习阶段,热心善良的她在车厢里救助了一位维吾尔族大叔。谁承想,这萍水相逢的救助,便有了后来一辈子的“天山亲人”。

初识阿不都·卡斯木

在从医院返回家的火车上,已无法正常坐立的阿不都·卡斯木只能在乘务员和其他乘客的帮助下,躺在两节车厢连接处临时铺就的褥子上。

人来人往,大家都匆匆看一眼便走过。火车哐哐向前,阿不都·卡斯木前方的路,却越发迷茫了。就在这时,一位身着军装、头戴军帽的姑娘蹲下来仔细查看了大叔身上的肉瘤并询问了情况,一点儿也不忌讳。

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作为家中的顶梁柱,阿不都·卡斯木的手臂和腿部都长满了肉瘤。为了全心照顾病重的父亲,儿子艾外都·阿不都辞去工作,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不堪重负。由于父亲病症罕见,哈密医院的医生也束手无策,建议他们到乌鲁木齐的大医院去。艾外都·阿不都告诉这位姑娘:“我们要回家准备一下,然后去乌鲁木齐医院。”姑娘听完以后,很是热心地告诉他们:“不要放弃,一定要积极配合接受治疗!”

接下来的40多分钟里,姑娘一直帮忙照顾着大叔,还告诉他们自己是军医学校的学生,名叫王香莲,在西安上学,正在医院实习,这次是前往乌鲁木齐市探亲。下车前,她记下了他们家的地址,说:“你们去乌鲁木齐,我在那里等你们!”

信封里的情义,大学生的“巨款”

一周后,艾外都·阿不都真的收到了王香莲的来信。信里她关切地询问了他父亲的近况,并再三鼓励他积极治疗。

在乌鲁木齐,王香莲十分记挂阿不都·卡斯木的病情,先后三趟前往医学院咨询。随后发了第二封、第三封信,甚至在信封里夹了10块钱。在那个一毛钱可以买3个鸡蛋的年代,这就是一笔“巨款”。

就这样,从老人治疗到痊愈的4个半月里,王香莲给他们寄去了15封信、140元钱。王香莲做的一切,艾外都·阿不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一家都盼望着有一天能与王香莲再相见,当面表达谢意。天不遂人愿,4年后,阿不都·卡斯木不仅没能再见到王香莲,病情还再次复发。这次他前往医疗条件更为发达的西安进行治疗,而那里正是王香莲上学的地方。原以为这次能够顺利见到恩人,父子俩特地带上了给她准备的礼物。怎么也没有料到的是,王香莲没见着,西安的一家部队医院专家看到他后,却准确地叫出了他的名字:“阿不都·卡斯木大叔来了!”

王香莲留给阿不都·卡斯木的邮寄地址

原来王香莲之前将阿不都·卡斯木在乌鲁木齐治疗时拍摄的病情照片,拿到了她在西安的实习医院里咨询,专家们早就熟知了卡斯木大叔的病情,还曾写信到乌鲁木齐的医院,与那里的医生讨论治疗方案。这次,医院提供了最大的帮助,不仅安排了特殊病房方便艾外都·阿不都照顾父亲,还让他们免费吃食堂。在人生地不熟还语言不通的西安,王香莲依然在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和帮助着卡斯木大叔。

千里寻恩人,却无果

由于当时西安的医院治疗条件也有限,专家热心推荐阿不都·卡斯木去上海治疗,还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在前往上海之前,他们去了王香莲的学校——第四军医大学,却得知王香莲已经毕业,被分配到东北的医院去了,学校也没有保存她的新地址。就这样,他们又一次错过了见面的机会,还断了联系。

这一断,就是半个多世纪。虽然没能与恩人相见,但阿不都·卡斯木在求医之路上却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感受到医生护士、周边病友以及解放军带来的温暖。

从乌鲁木齐到西安再到上海,从火车上的一面之缘,发展到这一路的爱心接力,阿不都·卡斯木大叔十分感动。

老人在治疗期间和治愈后拍了很多照片,照片里他积极乐观地接受治疗,痊愈后更是开心得不得了,他希望把这些过程记录下来,等询问到王香莲的新地址后,寄过去同她分享。

阿不都·卡斯木大叔准备邮寄的照片

这个小小的愿望,在通讯极其不发达的岁月里只是一种奢望,一直到1981年老人因心脏病去世也没能实现。

这个愿望,是父亲的遗愿,也是艾外都·阿不都的夙愿,他们一家人都希望找到王香莲——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救命恩人。阿不都·卡斯木在临终前,一遍遍地要求别人给他念王香莲的最后一封来信,仿佛这样心里能得到一丝慰藉。

艾外都·阿不都也答应父亲,一定会找到王香莲,当面对她说声“谢谢”。

这声“谢谢”,终于如愿说出

2012年,艾外都·阿不都的妻子去世,他再也没有了其他牵挂,打算自己前往东北寻找王香莲,无奈年事已高,儿女们放心不下。直到看了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艾外都·阿不都的女儿便帮着父亲填了报名表格。

时隔半个多世纪,在众人的帮助下,在亿万观众的注视下,他们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上见到了王香莲。

53年前的一次萍水相逢,一位汉族姑娘向一家维吾尔族人的求医之路施以援手,三代维吾尔族人跨越半个世纪,寻找只有一面之缘的救命恩人。

在节目现场,王香莲得知阿不都一家苦苦寻找了她50多年,含着泪说道:“我仅做了一件小事,没想到你们常挂在心上。”艾外都·阿不都的女儿海丽切木紧紧握着王香莲的手激动地说:“你做的一件小事,影响了我们一家,影响了我爸一生!”

节目现场的主持人问及为何会关注一个陌生的大叔时,王香莲坦言:“因为我是学医的呀,我要关心人民的健康,但是我还没学到真实本事,只好表示关心,起码给他一个思想上的稳定和支持。对于患者而言,医生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王香莲遇到阿不都·卡斯木大叔时,他正遭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不仅身体虚弱而且精神脆弱,她的一句“一定能治好”,又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

当在节目现场看到艾外都·阿不都手上拿着阿不都·卡斯木一张缺了三分之一的照片时,王香莲激动地说道:“我也有!”随之拿出一大本相册,原来阿不都·卡斯木大叔的相片,她都精心保存着。

王香莲与阿不都·卡斯木的儿子艾外都·阿不都在节目上相聚

尽管当时还是一名医学院学生的王香莲医术尚浅,但是医者的耐心、善良与慈悲,早已刻在了她的心里。王香莲的女婿后来问王香莲:“你那时给他寄钱,一个穷学生哪里有一百四十元钱?”她说:“我每月津贴才七块七角钱,比男同学多一块钱。在西安军医学院学习的六年时间里没有吃过一次西安的名小吃、没有去过一次电影院、没有去过华山、没有逛过西安的名胜古迹。”女婿又问她:“当时毕业后对方的联系地址为什么没有了呢?”她告诉女婿,那年她从西安火车站托运发出的行李被搞丢了,艾外都大叔的地址当时都夹在行李内,所以也就无法再联系了。

这段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寻人之旅,在众多人的帮助下最终圆满落幕,但艾外都·阿不都一家与王香莲的情谊不会落幕。正如他们紧握着的手,我们的民族将会更加团结,互相帮助,共同奋进。这种民族大爱,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和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王香莲时常说:“如果我再年轻30年,我也会冲到抗疫一线救死扶伤,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就是奉命冲到了第一线。现在老了体能跟不上,我就捐一点钱吧,为国家出点力。”在深圳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组织的“抗击疫情·奉献爱心”捐款活动中,她拿出自己的工资捐了1万元,用实际行动支持国家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

王香莲的温暖事迹不仅于此,但这些事迹无不体现出她仁心仁爱、无私奉献的精神。王香莲不仅是一个“救死扶伤”白衣战士,也是平凡世界里的“超级英雄”。

责任编辑:王丽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