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航天工程师刘建伟:操桨银河揽星辰,逐梦寰宇向苍穹

来源:我们的太空 作者:张煦晨 高宇研 发布:2022-03-21 16:09:13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忠诚使命,扎根奉献,制胜高远,创新超越”这是这支问天团队始终追求的最高荣耀。

“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是这群默默奉献的人始终坚守的人生信条。

以苍凉为伴,与寂寞做友;这群航天人怀揣赤子之心,秉承初心誓言,把自己的忠贞热情绽放在一座座山头点号,也许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扎根点号十几载的航天工程师。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他叫刘建伟,山西临汾人。同大多数人一样,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太空梦,梦想着有一天可以当一个“太空人”。

怀着满腔热血,2007年从大学毕业后,刘建伟便来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为了能够尽快投入工作,他主动要求扎根山头、进驻点号,和一位师傅学习设备操作。这个山头,也成为了他梦开始的地方。

没过多久,身边的很多同事都陆续回到了单位机关,而刘建伟却毅然选择坚守在山头点号,这一待就是5年。

几年来,刘建伟焚膏继晷、加班加点,将设备操作规程熟记于胸。他还利用休息时间自学了设备原理等相关知识,把坚守点号的寂寞转化为不懈学习的动力,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

刘建伟总是和大家说一句话:“什么事都要坚持。坚持下去,你才会发现,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不想做的人。”

在测控任务上,数据处理一直是个难题,时间久、易出错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刘建伟想做些什么改变这一困境。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深入研究,刘建伟的努力引起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为此成立了专门的小组来辅助他工作。

经过团队几个月的摸索测试,软件终于开发成功!上机试验后,竟然将数据处理时间由原来的1至2个小时缩短至10分钟以内,精确度也大大提高,设备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在点号的时光里,刘建伟过得十分充实,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他从不因为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反而日复一日钻研设备,确保每一次任务都不出差错。

在一次任务前的联调中,分机计算机主板系统突然崩溃,程序混乱,数据处理功能也完全丧失。由于设备资料缺少,所有人都一筹莫展。就在这时,刘建伟凭借多年操作经验,加上长时间的学习、钻研,尝试自己动手修复。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几个人在操作间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最后不负众望,终于在任务前修复了系统,让压在所有人心口的大石头落了地。事后,同事夸他“真是点号‘小宋江’——及时雨。”

2013年设备更替,刘建伟因为技术过硬、素质过硬被调往新的点号啃“硬骨头”、接“烫山芋”,这一去又是5年。来到新岗位,没有时间去适应环境,他便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像对待恋人一般对待新型号设备,从认识到熟悉直至倾注深厚感情。也正是因为对设备的熟悉,使得刘建伟一次一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多次测控任务。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从一开始的韬光养晦到渐露锋芒,再到技惊四座,刘建伟始终谦虚谨慎,秉承着一颗热血初心,不断学习、不断钻研,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十几年来,刘建伟带着团队完成了十余次设备缺陷改造,对某型雷达排障20余次。在神舟十号任务训练性能参试中,他大胆提出更高效的设想,为雷达捕获跟踪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为操作手的训练演练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调入技术室从事任务组织指挥工作期间,刘建伟作为核心成员应邀加入了单位组建的“智能化技术运用”创新团队,与同事先后完成了6项科研课题,并多次赴太原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四所等十几家地方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学习,先后撰写科技论文10余篇。并多次获得单位“科技进步奖”“优秀科技工作标兵”等荣誉奖项。

在建设祖国航天事业的征程中,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刘建伟一样默默奉献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的航天人,他们坚守梦想,只顾埋头前进。正如刘建伟所说:“梦想是坚持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你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书写历史。”

(摄影:郭一博、林泽)

责任编辑:叶梦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