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时隔70余年的“团聚”,军地多方接力为“王团长”寻亲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孙贵新 马世超等 发布:2022-04-07 07:25:03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寻找“王团长”

■孙贵新 马世超 中国国防报记者 何武涛

又是一年清明时,万物生发,哀思滋长。

3月24日,湖北省大悟县黄站镇原熊畈小学内的“王团长”烈士墓前,来自大悟县黄站镇民兵应急排20余名民兵,怀着敬仰之情,整齐列队,庄严宣誓。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去年以来,军地多方接力为“王团长”寻亲,终于实现了时隔70余年的“团聚”。

回望这段寻亲之旅,几多艰辛几多感佩。

心 愿

“王团长”烈士墓的故事,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1948年10月5日,在大悟县张大包战斗中,我军数十名官兵在与敌人激战中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乡亲们将“王团长”和战士们的遗体集中安葬在村口。

“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乡亲们知道他们是为了谁!”熊畈村党支部书记熊红方说,墓中安葬着32位烈士,职务最高的是“王团长”。因为不知道其姓名,墓碑上只简单刻下了“王团长之墓”几个字。

新中国成立后,熊畈村的乡亲们多次集资为烈士修墓。1964年,由当时的公社组织村民“寻了上好的石材做碑,从外地买来了雪松种下”,建成了现在的烈士墓。

村民熊志德老人对烈士墓最早的记忆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年村里有一所熊畈小学,学校师生自发地守护烈士墓。每年清明,孩子们都拿着自制的小白花,到这里祭奠烈士。”

1996年,村里把熊畈小学迁建在烈士墓边的空地上。从此,烈士墓成为学校的一部分。

寒来暑往,师生走了一茬又一茬,但守护“王团长”烈士墓的光荣传统一直没有丢。一代代师生接力讲述着“王团长”和他战友们的革命故事,一颗颗红色种子在山村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2007年,随着“王团长”烈士墓被当地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的英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熊畈小学师生为无名烈士寻亲的愿望也愈发强烈。

去年,恰逢建党100周年,熊畈小学师生通过媒体表达了一个心愿:希望借助社会力量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为这些无名烈士寻亲,让他们与亲人早日“团聚”。

寻 亲

熊畈小学师生接力守护“王团长”烈士墓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媒体记者、志愿者被熊畈小学一茬茬师生的坚守与执着所感动,纷纷主动加入到帮助“王团长”寻亲行动中来。

2021年3月,相关媒体先后派人到河南、山东、四川、北京等多个省市实地调查走访。“当年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流血牺牲,今天我们要为他们做一件事。”寻访中,社会各界人士听说是在寻找烈士亲人,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走访人员在四川夹江找到98岁的老红军蔡庆献。据老人家回忆,“王团长”是河南人,可记不清具体籍贯。根据职务、牺牲时间和年龄,他们又在河南固始、商城、息县三地,查找到3名疑似“王团长”的烈士。

2021年6月16日,熊畈小学四年级学生熊一航作为师生代表,写了一封给“王团长”亲属的信,寄给了河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及商城县党史办、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希望通过当地有关部门寻找“王团长”的亲人。

很快,这封信引起河南有关单位高度重视,组成寻亲专班为“王团长”寻亲。他们对照商城革命烈士英名录,查到商城县上石桥镇回龙村有一名烈士叫“王殿禄”。他的革命经历和牺牲时间等相关信息与“王团长”高度吻合,但牺牲地点有出入,寻找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2021年6月30日,鄂豫两地再次联合开展寻找“王团长”活动,发动志愿者利用互联网查阅史料,深入烈士陵园、档案馆、文物局等单位查阅党史档案。

“大悟县志上记有张大包战斗经过,牺牲的团长叫王奠六,但是没有籍贯等信息。”大悟县档案馆党史股工作人员戴新年说,“考虑到地域方言、口述等因素,王奠六应该就是王殿禄。”

寻访工作深深牵动了军地各方的心,尽管几度遇阻,但为“王团长”寻亲的热度丝毫未减。

正在大家全力寻找时,一位来自深圳的志愿者,通过《中华英烈大辞典》找到了王殿禄烈士英雄事迹的记录。“王殿禄(1910-1948年)河南商城人。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即刘邓大军)第1纵队19旅56团团长。1948年10月,他在湖北礼山县(今大悟县)吕王城的一次战斗中,身先士卒,同敌军激战一整天,终于拿下了国民党军队死守的张大包要地,为我大部队前进打开了通道。在这次战斗中,他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大悟县人民在熊畈立碑纪念”。

自此,“王团长”的身世之谜被解开。

团 聚

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方信息反复比对印证,确认王殿禄就是商城县上石桥镇回龙村人,“王团长”的亲人也随之找到。

这是一场迟到了70余年的“团聚”。

2021年7月2日上午,细雨绵绵。大悟县黄站镇熊畈小学,高大的雪松沉默肃立,深情地凝视着这次时隔70余年的“团聚”。

在鄂豫两地的密切协作下,王殿禄的7名亲属从河南省商城县专程赶到熊畈小学。

“六叔,终于找到你了……”王殿禄烈士71岁的侄子王修丙抚碑恸哭,颤抖的手不停地抚摸着墓碑。其他亲人手捧菊花,默默垂泪。“王殿禄是我六叔,家谱上叫王善禄,父亲兄弟八个,他排行老六,曾听上辈讲过叔叔从军的故事,还在公社、县里面找过他,但音讯全无。”王修丙哽咽着说,这是一家人牵挂了几十年的心事,现在总算是尘埃落定了。

一行人在“王团长”烈士墓举行了庄重而简洁的祭奠仪式。王修丙在烈士墓前取了一抔泥土,带回老家安葬,作为对烈士王殿禄永远的纪念。

缅 怀

中原儿女多壮志,革命青史永流传。为“王团长”寻亲遂愿,但关于他的故事并未结束。

在解放军档案馆帮助下,寻访团队找到了王殿禄一位战友的后人,叫董铭。他的父亲董传章与同在19旅56团的王殿禄相识,后来两人又在鄂豫军区第3军分区并肩战斗。

据董传章生前回忆和军史记载,王殿禄短暂而又壮阔的一生徐徐展开:

王殿禄出生于河南信阳大别山区,少时加入红军,随队参加长征,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烽火岁月中,随部队转战冀鲁豫,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任冀鲁豫5分区游击支队参谋长、冀鲁豫10分区18团副团长,与团长杨光义一起,带着600余人的队伍在鲁西南抗日。

抗战胜利后,继续在鲁西南与国民党军队战斗,任19旅56团副团长、团长。

1947年7月,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南下过程中,作为先头部队一部分,突破黄河天险,一路浴血奋战,完成挺进大别山的任务。

而后,王殿禄随部队转隶鄂豫军区,任教导第3旅9团团长,为创建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继续战斗。

1948年10月5日,王殿禄在张大包战斗中牺牲,和战友们合葬在今天的大悟县熊畈小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倒在黎明之前的王殿禄烈士,肩挑使命赴国难,再也没能回到家乡。对远方的亲人而言,曾经日夜魂牵梦萦的亲人,始终不知他身在何方。为了告慰烈士,这漫长而艰辛的寻亲之路,也是一段心灵和精神接受洗礼的旅程。

传 承

熊畈小学师生为“王团长”守墓的故事打动了社会,社会各界接力为“王团长”寻亲的曲折过程也深深感染了熊畈小学师生。熊畈小学校长陈其悟说,他要把“寻亲”的过程讲给学生听,引导孩子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对孩子们开展爱党爱国教育最鲜活的教材”。

一个个红色故事在山村孩子们心里撒下了红色的种子。学生们在给烈士的信中写道:“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把烈士墓当作亲人的墓一样来守护。”

今年年初,熊畈小学面临撤并、师生分流。陈其悟放心不下烈士墓的守护问题。

清明节前夕,大悟县人武部在“王团长”烈士墓前进行民兵整组点验暨清明祭英烈活动。人武部政委陈轶华向民兵生动讲述70余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故事,勉励民兵牢记先烈事迹、赓续红色传统。当了解到熊畈小学撤销的情况后,民兵们主动表示愿意接过守护烈士的重任。

“把守护烈士的重任交给烈士的‘娘家人’,我们放心了!”今年3月24日,陈其悟在“王团长”烈士墓前,把传递了几十年的接力棒,交到了大悟县黄站镇民兵应急排排长手中。

“传承红色基因,照亮烈士回家的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和担当。”大悟县黄站镇党委书记陈洲说,这次“寻亲”之旅只是开始,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组织力量对余下无名烈士的亲属进行寻访,帮助更多烈士早日“回家”,让烈士故事、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据大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饶春花介绍,去年6月,以为“王团长”寻亲为契机,军地相关部门积极建立英烈保护常态化协作机制,对照四个“全覆盖”工作要求,组织对全县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了全面摸排,对发现的烈士纪念设施年久失修情况,及时制定整改维修方案。截至目前,已完成对“王团长”烈士墓等25座零散烈士墓的全面维修改造。

纪念不仅是为了唤醒沉睡的记忆,更是为了照亮前行的方向。受为“王团长”寻亲之旅的启发,大悟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余海群介绍,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挖掘烈士纪念设施的历史价值,收集整理重大历史事件、烈士生平等史料信息,对辖区内每一处烈士纪念设施和散葬烈士墓背后的英烈故事进行宣传,讲好英烈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敬仰先烈的良好氛围。

心灵寄语

只要我们没有忘记,烈士就永远活着。

原熊畈小学、现刘河小学校长 陈其悟:

回顾为“王团长”寻亲的这段历程,既艰辛又曲折。好几次,几乎山穷水尽,却又在地方政府、部队、媒体、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坚持不懈和无数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柳暗花明。

当我们在四川夹江找到蔡庆献老人,听他描述“王团长”随部队千里挺进大别山时,那段战斗场面仿佛就出现在我们师生眼前;当我们看到董铭老师梳理出的“王团长”及烈士们所在部队的沿革情况时,对先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我很庆幸生活在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更庆幸生活在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今年,熊畈小学撤销了,不能像以前一样每天守护着“王团长”烈士墓,但他永远活在全校师生心里。以后,我还会继续给孩子们讲“王团长”们的故事。我坚信,只要我们没有忘记,烈士就永远活着。

原熊畈小学、现刘河小学教师 李腊梅: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我们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献身精神和高尚品格,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唯有教好书、育好人,让英烈故事一代代传下去,让新时代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原熊畈小学、现刘河小学五年级学生 刘念:

王爷爷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千千万万先辈的牺牲奉献,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很多无名烈士名字都没有留下,但他们舍生忘死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我要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先烈们的付出和期望。

原熊畈小学、现刘河小学五年级学生 刘紫涵:

我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听老师讲“王团长”的英雄故事。直到今天,每次看到烈士墓,那些英雄壮举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我将以英雄为榜样,努力学习知识、掌握过硬本领,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将来做一个像“王团长”那样保家卫国的大英雄。

图①:大悟县民兵在烈士墓前整组点验。

图②:大悟县民兵在烈士墓前接受红色教育。

图③:修缮前的烈士墓。

本版照片由向凌峰摄

制图:扈 硕

责任编辑:杨凡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