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品读镌刻在万里边关的诗行 领略边防军人的"诗歌与远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郑蜀炎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1-03-10 10:45:41

镌刻在万里边关的诗行

■郑蜀炎

西藏军区查果拉哨所官兵坚守战位。

诗离心灵最近,就像守卫在绝顶险峰的边防官兵离蓝天白云最近一样。

诗是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如同当代戍边人逸兴遄飞地挥洒“诗歌与远方”一样。

边塞,是家国天下的地理标志和文化符号。片晷千年,河山万里。“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中华民族兴于汉、盛于唐的边塞诗,不仅作为艺术作品掞藻飞声于历史的纬度间,更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刻度和品格风骨,不管经历多少岁月沧桑、风雨激荡,凛然于时代的演进,始终是这片国土上独绝天下的瑰丽卷轴。

今日边关犹在,边塞诗情依然。作为军事记者,笔者写下过一篇篇记录钢铁雄关的新闻,也在万里边关的跋涉中采撷、领略到边防军人那一首首“会让人心里发烫,会让人挺起肩膀,会让人血脉偾张”的“新边塞诗”。

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一名战士守卫祖国界碑。

男儿诗心唱天涯

对青春最滚烫的记忆,

莫过于将它凝成诗行。

激情地,在雄关风雪弥漫处豪唱,

永久地,镌刻在青春无悔的边防。

——摘自街津口哨所退伍老兵的诗

黑格尔说:“人的精神,必须而且应该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毫无疑问,用钢枪与韵律、忠诚与勇敢写下的新一代边塞诗,就是这样“最高尚的东西”。这些披沥肝胆的诗篇倾诉的,是边防军人用青春和生命与祖国河山订立的不悔之约。

南疆新春,男儿诗心。南部战区某边防旅“戍边英雄连”3名成绩突出的新兵,第一次踏上了山岳丛林巡逻的队伍。他们第一次走过已经回归和平安宁的雷场,第一次见到庄严神圣的界碑,也第一次写下自己的边塞诗:界碑是军人心中最高的山峰。

新兵们充盈着凛凛之气和拳拳之忱的诗句,使我想起在这片曾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采访过的扫雷部队班长张卫军,他也在这片雷场创造了多项第一——凭借数千次的排雷纪录被称为“雷场第一兵”;以排雷的面积、速度和无伤亡纪录获得“排雷速度和数量第一”……

难忘的是,他自豪满满地告诉我,自己写的诗第一次在排雷庆功大会上被朗读——

雷场上的和平鸽在飞翔/每一根羽毛上都系着士兵的理想/硝烟中透出的那片湛蓝天空/就是对士兵最高的奖赏……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评价这诗,但我毫不犹豫地给这位老兵又评了一个“第一”。

海拔的高度不能决定诗歌的精美度,但是,2020年洒泪告别“无名湖”哨所的退伍老兵熊成,却有着自己的理解:“在艰苦环境中的奉献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诗意。”

这位在哨所奉献8年的老兵,有资格也有底气说这话。由于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这个哨所有“云端哨所”之称。无名湖不仅“无湖”,而且无路,每年的大雪封山期长达7个月……无论地理海拔还是“心理海拔”,都是绝对的“雪山孤岛”。

然而,熊成自豪地说,就像不缺少风雪一样,这个哨所也从来不缺少诗歌。哨所正面,一块巨石镌刻着洋洋洒洒的《无名湖赋》;哨所四周的石头是官兵们平时抒发情感的题诗之地——这块刻着“双脚量边疆,铁肩担国防”,那块写有“无名的坚守,也是一种幸福”……

最令人感叹的是,他们还拥有相当浪漫的仪式——将官兵和社会各界赞美无名湖的诗歌,编印成诗选《我就爱这无名湖》,作为退伍老兵永久的纪念。

诗册上不乏名家之作,可直击心灵的,却是熊成和战友们的诗句:“站在家乡望无名湖/与站在无名湖望家乡/距离一样/思念却不一样长……”

“沧桑只当寻常看。”金鸡山哨所的镇南炮台上,有一尊锈迹斑驳的德国克虏伯大炮。当年,清军花了大把银子将它买来,第一次试射,炮弹就卡在炮膛里。百年风雨间,“哑口无言”的它成为一段悲怆边防史的目击者。

老炮依旧在,边关展雄姿。今天,驻守在这个老哨位的,是被中央军委授予“卫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的某边防连。古炮台一旁,花红似火的木棉树林,因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留下累累弹痕,获得了“英雄林”的称号;山坡上,一片挺拔坚韧的剑麻铺展开来,宽厚的叶片刻写着官兵们创作的一首首诗歌,在“英雄花”的掩映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剑麻诗林。

“哨所方寸地,月共九州圆”“钢枪会说话,刺刀似剑麻”……连队有个传统,官兵们无论是退伍、考军校还是调离,临行前,都要在剑麻上留诗一首。

现在的剑麻丛中,还有700余首诗歌。前去采访的我也刻下了诗句:“铁打的哨所钢铸的兵,扎根的剑麻忠诚的心。”

有这样一种说法:“能够听到自己心里声音的人,是幸福的人。”今年春节,云南边陲,澜沧江畔的武警某执勤中队官兵,都感受到了这样的幸福——他们在“山水卫士”迎春诗会上,用自己的心声尽情欢庆春节,迎接祖国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的头一个春天。

中队官兵涵括7个少数民族,有些官兵的家乡就属于原本的贫困地区。山河巨变、家乡脱贫的喜讯,使得这个春节,变得格外温暖而充满诗意。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边关责任,战士情怀,钢枪在肩。”指导员李江吟诵开场后,10余位官兵朗诵了自己写的诗。

因恰好至此采访,我有幸参加了诗会。坦率地说,就诗而论,这些语句的文字韵味皆显稚嫩;但就情而言,那饱满的挚情却如滔滔的澜沧江水,在人心间激荡。就像老兵王思达的诗句:我们忠诚地坚守在这片土地,是为了它永远的和平与富裕……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边塞诗当然要写烽火鼙鼓、飞檄疾征。但是,祖国的繁荣强盛、富裕安康,也使得万里边疆“每天都在山歌里醒来”,成为春色葳蕤、弦歌雅意的锦绣画卷。

诗由心生,在此情此景中领略令人怦然心动的“新边塞诗”,注定是人生中一次美好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