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云南军地同步推进强边固防工程和兴边富民工程新闻调查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1-03-17 16:21:47

富了边民,固了国防

——云南军地同步推进强边固防工程和兴边富民工程新闻调查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柯 穴

云南边陲,4000余公里边境线蜿蜒曲折,25个边境县像珍珠一样沿边分布。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这些年来,云南军地将强边固防与兴边富民工程同步推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取得可喜进步、发生深刻变化。茅草屋、羊肠路、溜索绳……曾经的贫困印记如今难寻踪迹,25个边境县基础设施不断改善,878个抵边村从“边陲末梢”变身发展前沿,200余万边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戍边守防的重要力量。

在边境地区,边民是强边固防的重要力量。图为云南省金平县金水河女子民兵哨队员与边防官兵完成巡逻任务后,在界碑前合影。武路云摄

一户农家就是一个哨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楼房错落有致,十多米高的戍边馆庄严大气,巡边木栈道两旁风光秀丽……走进云南省镇康县刺树丫口自然村,边境小康村的美丽画卷一下子铺展开来。

刺树丫口村离边境线只有四五十米,被称为镇康“百里边关第一哨”。3年前,村里76户362人,其中60户267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贫穷,不少村民外出务工,一个村民小组的人口从原来的180人下降至94人。村长李军说,那时的刺树丫口村是典型的“空心村”。

随着军地兴边富民和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的实施,刺树丫口村条件不断改善,不少离开大山的村民又陆续回到家乡。村里种植核桃、蔬菜、中草药等作物2900多亩,收入明显提高,边民生活好了,参军报国、巡边护防的热情也更高了。“我当护边员一年有1万元左右的工资,家里还承包了10亩地,日子越过越好。”村民杨德才说。

刺树丫口村的生活变迁,折射出云南军地统筹推进国防和经济建设的良好效果。云南军地鼓励群众产业抵边、居住抵边,夯实沿边发展基础,打造了一批沿边小康村, 成为守土固边的支点。

“根强则盛,本固则安,边民安居乐业,就能打造稳固的边防。边境村寨的青年返乡越来越多,这是大好事。边民从兴边富民、精准扶贫等政策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契合了强边固防的发展需求。”云南省军区领导说。

2月8日,云南省发布《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份规划纲要指出:2021年至2025年间,云南省将在25个边境县、市,110个沿边乡镇的抵边一线,推动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工程,将374个抵边行政村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纲要明确,驻军部队要积极参与建设边境小康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镇康县勐捧镇的酸格林村是一个边境彝族村寨。过去,这个村寨交通闭塞,种植的玉米、稻谷拉到镇上集市售卖得走两三天。随着边境小康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寨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村寨产业发展势头喜人,焕发出新的生机。

“小康村建设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也培养了一批爱边守边联防员。”云南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帮扶产业、发展教育、打造旅游,昔日的贫困村变身边境小康村,抵边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固土守边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了,自发参与边境巡逻管控,清除边境管控盲点,成为边境维稳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今,在4000余公里边境线上,人们常说,一户农家就是一个哨所……

边防巡逻路也是边民致富路

一条路,让云南省勐腊县刮风寨35岁的瑶族村民张中林家摆脱了贫困。

刮风寨是距离中老边界不到一公里的偏远村庄。10年前,高中毕业的张中林外出打工,不愿回家受穷。如今,边防巡逻路修到家门口,张中林购买了两辆摩托车,建起了药材加工作坊,年收入逾5万元。

张中林是边民依靠边防巡逻路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边境地区经济条件影响,云南边防设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协调,兴边富民和强边固防工程的整体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边境地区特别是抵边村寨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仅影响边民生活,也一定程度影响了管边执勤工作的开展。

有国必有边,有边必设防,强边必兴边。2018年9月,云南省启动第二轮兴边富民工程3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边境沿线的物理隔离设施、智能监控系统、抵边警务室等边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建设。

云南省军区着眼边防发展和强边固防需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边防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全省兴边富民行动、“村村通”工程和交通战备公路建设。云南省各级边防委在满足部队边防执勤需要的同时,注重将边防巡逻路建设与地方公路交通建设规划相结合、与边民的生产生活和扶贫帮困活动相结合。

边防巡逻路的建设得到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文山州政府和普洱市政府对工程设施建设税、土地占用费、林木赔偿费、沙石材料费实行“四免除”;经济尚不宽裕的绿春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仍筹措资金提高乘车巡逻路的等级。

临沧市勐堆乡蚌孔村是一个独具傈僳族风情的边境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比较落后。2016年,边防巡逻路经过这个村后,村民大力发展生态茶业,建起了茶叶初制所,集中收购鲜叶统一加工售卖,改变了以往好茶叶卖不上好价钱的状况,茶农的茶叶收入当年翻了三番。边防巡逻路的建成,使云南省边境沿线村寨结束了不通汽车的历史。巡逻路成为边民与外界联系的纽带,近500户村民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近年来,云南新修建的2700多公里边防巡逻路,也被边境各族群众称为军民连心路、边民致富路。

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兴边富民的社会工程,也是强边固防的国防工程。在边境口岸和许多重点地段,报警装置与监控设施、铁丝网、铁栅栏等相结合,形成了报知、拦阻、处置“三位一体”的边界管理体系,提高了边境情况发现率,提高了部队快速反应和处置边防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边防线上,完善的边防基础设施助力军民共同守卫边疆的安宁与稳定。

“富了边民,固了边防,实现双赢。”云南省军区领导介绍,随着一条条边防巡逻路通车运行,群众出行方便了,生活富裕了,部队快速动员执勤效率提高了。军民依托完善的边防基础设施稳妥处置多起边境违法案件,有效捍卫了边防安全稳定,促进了边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3月13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风平镇芒赛村村民景岩相旺家门前,国旗和党旗迎风飘扬,分外鲜艳。李 顺摄

家家户户门前红旗飘扬

“这些年来,如果没有部队的帮扶,我们村不可能从贫困村变成文明村、富裕村!”在全国首个“爱民固边示范村”——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占村,村支书沈兴告说,军地共建党组织坚强有力,军民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同心共筑美丽家园。

在边境地区开展“军警地共建”是云南省多年来探索的军民同心共谋发展、共筑边防的一条成功经验。具体来说,就是驻军边防部队、武警部队和当地基层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实行组织联建、党课联讲、活动联过、党员联管、边防联固,并组成军警民联合巡逻小组,设立网格员、信息员等,随时上报信息。

“面对日益复杂的边境局势和民族文化特点,必须夯实基层党组织,才能内生出强边固防的强大合力。”瑞丽市委书记蔡四宏对此深有感触。云南省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关系边疆繁荣稳定。2017年,云南省印发《关于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深化联建共创,通过深入推进“军警地共建”、推行网格化管理工程,切实形成守土固边的强大力量。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56个边境村委会开展军警地基层党组织“一对一”结对共建活动,由边境乡镇党委书记兼任民兵政治教导员,军警连级单位党支部副书记兼任边境行政村党组织副书记,每名军警党员干部至少联系1个村民小组。

“军警地党组织联建共创,是‘1+1>2’的开创性融合。”德宏军分区政委曾少华介绍,2019年10月,他们联合德宏州委,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州开展同级党组织联建共创平安边防活动的意见》,按照部队牵头、军地联动,同级联建、一体共创的模式,组织边境一线军地党组织“结亲”,军警地联合组建的边境巡逻队常态对边界、村寨开展巡逻。

文山州边境3县驻军各部队与地方联合成立军警民联防小组67个,群众联防队286个,应急小分队351个,并形成边境检查站一线管控、二线查堵,边防派出所全方位布防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边境管控水平和辖区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

“依托党组织联建共创,我们在沿边村寨选拔培养大批素质过硬的民兵骨干,作为边防管控力量体系的重要力量。”云南省军区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结合民兵调整改革,将符合条件的在乡退役军人编入民兵组织。目前,沿边8个州(市)城镇社区“两委”退役军人比例为12.9%,行政村“两委”退役军人比例为10.01%,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边防稳定的重要力量。

守卫国门守好家,军民齐心固边防。在边境线上,党员家中挂党旗,普通群众挂国旗,红旗飘飘成为云南边境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红旗飘扬在国门口岸、村庄山寨,也飘扬在各族党员和群众心里, 不断滋养着边境地区群众的国家意识、国门意识和国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