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地合力锻造创新型军士方阵带来人才“井喷”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李同勋 梁 宁 张尚志 责任编辑:王韵
2022-06-20 17:47:48

近年来,新疆军区某团先后有8名军士荣立一等功,一大批军士领衔攻关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创新型军士人才“井喷”,得益于该团“基石计划”的启动——

军地合力锻造创新型军士方阵

——新疆军区某团借助地方优势资源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启示录

■李同勋 梁 宁 张尚志

集 训

■陈鹏宇 文/图

新疆军区某团创新型军士人才“井喷”的背后,是全团上下狠抓人才队伍科技素养提升的不懈努力。启动“基石计划”,吸纳军地优势资源,助力创新型军士“拔节生长”,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务实举措。

前不久,该团组织无人机操作手集训。地方科技人员通俗易懂的讲解,令参加集训的军士们收获满满。

1.“第二次”敲开地方院校“大门”

从学历升级到能力挖潜

周六早上9点整,新疆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机电专业教师刘茂迪已经赶到学校,一打开机电实验室的门,便翻阅起了教案。

他在等一群特别的“学生”。不到10点,一声“报告”,一队身穿便装的年轻人穿上鞋套,列队走进实验室,在刘茂迪指导下开始做实验。

从去年8月至今,刘茂迪所在实验室已经为6批近百名“编外学生”提供了全流程机电模拟实验指导和保障。这些周末上课的“学生”,是新疆军区某团的军士们。按部队学习培养计划,在完成理论学习和考核后,他们将通过4次实验课及一次考核,完成装备维修能力培训的全部课程。“这几年,我校投资新购置数十台仿真实验仪,我们很乐意能为部队提供服务。”谈及相关安排,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主任李福林表示。

“新装备科技含量高,对官兵科技素养提出新要求。”该团参谋长方明介绍,作为新装备操作手,不少军士记得住参数、练得熟流程,但搞不懂原理,实操时遇到问题解决起来有困难。新装备科技性能迭代,“懂原理”成为军士们驾驭新装备的能力门槛。

前些年,官兵学历升级,该团“第一次”敲开地方院校“大门”。如今,军士能力挖潜,该团“第二次”敲开地方院校“大门”:在摸清军士群体科技素养的底数后,区分专业、学历层次组建学习班,协调驻地优势教育资源进行专项培养。

“基石计划”目的之一,是助推军士队伍知识结构紧跟时代发展、满足岗位需要。“与地方联手,一些令人鼓舞的‘破圈’时刻已载入团队双拥工作大事记。”团长王伟对此如数家珍,除借助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培养新型机电维修军士人才外,团通信军士人才培养则聘请新疆理工学院教授团队提供理论辅导,利用驻地通信公司提供的仿真设备进行训练;当地无人机维修团队应邀走进营区,为官兵现场进行无人机使用和维修教学。

2.厂家“入列”跟踪调研双向受益

论文好选题来自演训场

“成功了!”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新装备重新恢复工作状态,二级军士长杨德顺和战友们一起欢呼起来,激动地与现场的厂家维修团队成员拥抱在一起。

更令人振奋的是,前不久,杨德顺与厂家技术人员还就高原高寒条件下通信设备的供电电源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两篇论文。目前,两款改良后的新装备已经处于试验阶段。

“好选题来自演训一线。我们实行‘揭榜挂帅’机制,将影响战斗力生成的难点问题,在全团‘张榜求贤’。” 主抓“基石计划”落地工作的该团一位领导表示,这一机制加大了军地合作攻关、协同创新的力度。

“我们联合厂家研发的装备维修预警平台,利用数字孪生、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实现装备故障预警报知,可降低装备故障率60%。”修理厂内,正在利用预警平台提前对装备展开保养的修理分队二级军士长王明玉介绍说。

“新装备刚列装,我们想试验极限性能和极端条件下的装备保障,一方面自身科技素养存在差距,一方面也担心装备维修保养不当引发新的问题。”杨德顺坦言,当初尝试进行装备试验时,大家对新装备普遍有畏难情绪。

让杨德顺没想到的是,厂家得知后很快组织一支精干的技术团队跟上高原。作为技术团队负责人的周树德,已经5次赴高原。“下一步我们还将与任务部队共同开辟高原试验场,并启动联训联教机制,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周树德说。

厂家“入列”参训,军地双方收获多。

军士人才群体成长周期明显缩短:以往一年多时间才能“入门”的操作,如今三五个月就能“上手”;以往三年五载才能培养出的“技术大咖”,如今一两年时间就能脱颖而出。

“战位思维”同样优化了厂家的科研立项。厂家技术团队成员纷纷表示,以往新装备改进,单纯按照“基层反馈表”进行调整,如今与官兵深入交流产生感性认识,让调整思路更加清晰。

3.让家庭为军士成长加油助力

干事创业有稳固大后方

2020年7月,新疆库尔勒国际军事比赛赛场,战车在戈壁滩上驰骋,尘土飞扬。

观众席上,两位老人一边挥舞手中的国旗,一边紧紧盯着大屏幕,仔细辨认着每一张面孔。“驾驶战车的是咱家玉桂!”确认无误后,刘宝川老人指着屏幕,告诉老伴王红芬。

该团二级上士刘玉桂当时确定为参赛队员后,团党委联系刘玉桂家乡政府,将他的父母接到赛场,现场为儿子加油鼓劲。当取得冠军的刘玉桂迎着欢呼声走下领奖台看到父母时,一下愣了神。赛场上的“特殊团圆”,感动着现场每一名官兵。

后来的日子,刘玉桂不负众望。身为一等功臣的他在岗位调整后,面对新专业,拿出在国际军事比赛中敢打敢拼的攻坚精神,两个月时间带领班组吃透了装备操控技能。

该团一级上士李宗文的妻子王娟随军后工作得到及时安置。怀二胎辞职后,部队又主动为她协调电商培训。每每提及这些,王娟总是说:“他如果在部队不好好干,我第一个不答应!”

李宗文没有辜负妻子的期望。高原驻训,身为二等功臣的他带领团队多次试验,成功攻克高原冻土层对光缆的影响,优化电缆铺设方案,相继取得4项发明专利。

发挥家庭合力,让家庭成为军士们干事创业的助推器,是该团“基石计划”的基石之一。

“老马家儿子立功了!”2021年大年三十,宁夏同心县,二级军士长马玉川家的院子里挤满乡亲,大家争着和功臣一家人合影,点起鞭炮迎接送喜报的队伍。今年4月10日,贵州省毕节市,一级上士刘川铭的婚礼现场,及时送达的立功喜报和祝福视频,让婚礼现场“喜上加喜”。新娘徐燕当场表态,全力支持丈夫在部队建功立业。

令人欣喜的是,由马玉川设计的高原防冻保护套,让北斗手持机在高寒条件下工作时间延长40%。刘川铭和一级军士长陈天清共同研发的“智能发报训练器”已试装定型,成为辅助报务员训练的一款“利器”。

4.“北斗放牧”“高寒控温”造福牧民

训练能手助力乡村振兴

“以前解放军帮我们找牛羊,现在解放军带来的新科技帮我们放牛羊。”6月初,新疆库车市栏杆村村民努尔沙汗·依明的第187篇“解放军爱民日记”里,记录了该团官兵运用科技手段,帮助牧民实现智能放牧的场景。

努尔沙汗·依明是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卡德尔·巴克的二儿媳。公公去世后,她续写新时代“解放军爱民日记”,今年已是持续记录的第8个年头。

“以前戈壁滩上走丢了牛羊,全村人骑着摩托车找,有时候亲人解放军知道了,也赶来帮我们找。”栏杆村党支部书记李时聪说,今年初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子弟兵给乡亲们带来“北斗放牧”系统后,村里再也没有走丢过牛羊。

如今,该团“基石计划”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一批创新型军士人才,置身军营是响当当的训练能手,助力乡村振兴是顶呱呱的科技人才。

“北斗放牧”推广之初,乡亲们普遍不会使用。该团官兵急群众之所急,很快组织懂少数民族语言、会操作和维修北斗系统的军士,到村里挨家挨户地教村民北斗系统的使用方法。“解放军帮我家100多只羊都装上了‘北斗放牧’系统,现在我用手机就能监督放牧了。”栏杆村牧民苏比努尔·艾力每隔一段时间就掏出手机,实时查看羊群位置。

不只如此。栏杆村的蔬菜大棚也用上了“高寒控温”技术。该团一级上士李宗文将“高原电缆控温技术”专利成果进行转化,与当地村民王翔一起启动“控温大棚”实验。经过一个冬季检验,赢得乡亲们一致认可。戈壁滩上的蔬菜大棚一年四季保持恒温,仅此一项,每个标准蔬菜大棚每年可提高收益数千元。

“感谢解放军定期上门维护保养,帮我们更新地图、检修故障。”栏杆村64岁的牧民艾兹曼·帕里哈提开心地说,他也用上了“北斗放牧”系统。在村史馆“共产党好,解放军亲”八个大字下,努尔沙汗·依明笑了:“我写解放军爱民日记,也有了很多新鲜素材!”

见证者说

感谢“老班长”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周树德

大学毕业到集团工作后,第一次到戈壁滩保障新疆军区某团新装备演训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戈壁滩上,装备的性能优势赢得官兵一致认可。不料,大家实操后纷纷反映:“座椅太窄,舱内空间高度较低。”

厂家团队当晚复盘,问题再次聚焦:方舱高度、座椅,出厂前经过反复实验,为什么部队官兵反映如此强烈?问题不解决不收兵。大家当即围着装备反复出入方舱,到车内体验座椅,折腾了整整一个晚上,仍找不到问题所在。

感谢老班长陈洪,是他帮助我们发现了问题。第二天早晨,他听了我们的困惑,立即卸下身上的装具和头盔,让我穿上装具再进方舱。

没想到,这样一“穿”一“戴”,一切都不一样了!穿上装具,戴上头盔,人在装备舱里直不起腰,只能半弓着身体;坐上座椅,携行装具两侧悬空,不一会儿就拉扯得腰酸背疼。下车后,陈班长一边帮我解开装具,一边说:“座椅大小、舱室高低这些看似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可官兵长时间坐姿不舒服,也会影响装备操控和效能的发挥。”

一语惊醒梦中人。返回工厂后,我们专门增加舱内高度、设计加宽座椅,改良后的装备受到官兵广泛好评。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班长”陈洪一步步成为团特种车辆驾驶金牌教练员。在越来越多的合作中,我有幸见证和分享了他荣立二等功、转为三级军士长的光荣时刻。

后来,他们团为培养一批创新型军士队伍而启动“基石计划”,陈洪作为特种车辆教练员,担负着培养特种车辆驾驶人才的重任。我们企业组建的“青年突击队”, 愿意继续全力支持配合“老班长”的工作。

难忘“小纸条”

■新疆军区某团随军家属 赵湘湘

我是一名军嫂,丈夫黄宝是新疆军区某团一级上士。我俩2015年10月结婚,2018年1月我辞掉家乡的工作,从甘肃随军来到新疆。

本以为随军就能结束两地分居生活,没想到丈夫作为连队骨干,值班、新训、驻训等工作十分忙碌。家属院与部队营区尽管只一墙之隔,黄宝却只能早出晚归。他很多时候不能带手机。能带手机的时候,我又担心他需要休息,不忍心打扰他。于是,“小纸条”成为我们夫妻间交流的特有方式。

“粥在锅里,吃的话热一下。生日快乐!”我们夫妻开始互留“小纸条”,是2018年3月16日,黄宝生日那天。没想到,当天他因为有事回到连队,深夜也没回来。睡觉前,我便在茶几上给他留了纸条。

直到3天后的星期天早晨,我刚起床,便听到厨房里的动静。原来,黄宝正在厨房做早餐,生日当天的字条仍放在茶几上,下面多了句“谢谢”和一个笑脸。

“明天去驻训,可能几周回不来,家里辛苦你了”“放心吧,注意身体”“小宝今天考试成绩不错,班里老师表扬他了”“看到了,周末奖励他,咱们全家去看电影”“部队发的荣誉金,给你放在桌上了”……4年来,“小纸条”攒了厚厚一沓。

我深知,伴随“小纸条”一起记录的,不仅是我们夫妻的日常生活,还有黄宝作为一名军士的成长足迹:2019年,他因自主研发的“战场辅助成像系统”解决高原复杂地形的监控盲区难题荣立三等功一次,并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

部队领导告诉我,黄宝作为团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是全团某新型装备的第一批操作手,多次操控新装备圆满完成各类大项任务保障工作。

作为妻子,我为他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