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踏访新时代边关丨云端之上 青春飞扬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赵晓清 陈 阳 张凯睿 责任编辑:王韵
2024-04-22 07:13:02

云端之上 青春飞扬

■赵晓清  陈  阳  张凯睿

有一首歌叫《向云端》,许多奔波在喧嚣街道的年轻人,听着它擦着眼泪,放下失意、抛下包袱,带着全新的希望、憧憬和梦想,走向心中的诗与远方。

这歌声跨越千山万水,飘到帕米尔高原,同样让终年坚守的年轻官兵心潮澎湃。

投递梦想。

帕米尔,塔吉克语意为“屋脊”,横亘在祖国版图的最西极,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与天山在此交汇。几年前,一支部队来到这里扎下营地,因地而得名盖孜机务站。

这里,离天很近,穿行在亘古荒莽的慕士塔格冰川上,云朵依偎陪伴,温暖着一个个迎风冒雪、勇毅前行的身影;这里,离家很远,雪山阻隔的冬天,思念化成诗行,游弋的云彩捎去浓浓的乡愁。

云端之上、雪山之间,他们心向光芒、蜕变成长,在这遥远的地方,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描摹心意。

云上是梦想,云下是生活。对于机务站的官兵们来说,艰辛和苦楚、失落与怅然、平凡与梦想,都与天上的云息息相关。云端上,有他们割舍不断的情愫。

二级军士长窦振强刚上山时,缄默沉稳、寡言少语,喜欢躺在营房的后山上看雪峰、看云朵,用干净整洁的文字,记录下在边防线上风风雨雨的日子。后来,窦振强的身后多了很多年轻的身影,巡线路上的午后,他们喜欢学着老班长的样子,看洁白通透的云朵、色彩绚丽的红霞,也渐渐懂得了一名边防军人的坚守、责任、使命。

上等兵刘玮杰是窦振强最喜欢的徒弟,拉线挂缆、挖坑立杆,干起活来,总有使不完的劲。

时间如山风,呼啸而过。机务站的退伍季悄然来临,刘玮杰出于家庭考虑,决定退役。

临行前,窦振强将自己上山以来写的日记送给他。下山路上,随着汽车颠簸的节奏,刘玮杰缓缓打开日记,扉页上夹着一朵杏花标本,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是两年前,窦振强带着他亲手种下的杏树上长出来的花。

再往下翻,机务站生活点滴的一幕幕,出现在晃动的视线中,看着曾经稚嫩的脸庞,刘玮杰笑着笑着,哭出了声。

透过车窗,看着不远处的云朵和雪山,他暗自打算,等到大学毕业,重走一次从军路,再到曾经坚守的地方看一看。

因为,云端之上,有他们飞扬的青春。

——编  者

中士张文哲维修光缆。

云端的颜色

高原每一寸土地,都有斑斓绚丽的色彩

初春的夜晚,盖孜大峡谷上空,星光点点,装点着冷峻苍凉的大地。

站在哨位上,中士白江江默默地看着远方出神,夜色中影影绰绰的雪山映入眼帘,印在心里。

几年前,白江江所在单位调整移防。深夜,白江江找来地图,反反复复地找了很多遍,也没发现盖孜在哪里。地图上,它实在太小,甚至只是一个“小黑点”。

出发那天,车队一路向西、向西,翻过高耸入云的雪山,驶过数不清的回头弯,窗外的蓝天和砾石,勾勒着高原的冷峻和荒芜。

从边关小镇,到帕米尔高原,白江江有些怅然。

小时候,白江江就喜欢画画,憧憬着长大后成为一名画家,“坐在午后的草原上,阳光铺满宣纸,画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高考时,一向成绩优秀的他发挥失常,与心中院校失之交臂。18岁,当兵入伍来到了祖国大西北。24岁,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他和战友们一起奔赴更加遥远的高原边关。

白江江的沮丧,没能逃过时任连长韦文肃的眼睛。作为白江江曾经的新兵班长、排长,韦文肃给他一个建议: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每次巡线抢修,韦文肃都带着白江江。一个秋日,白江江和战友迎着朝阳,徒步前往海拔4200米的卡拉苏达坂巡线,金色的阳光洒在战友前行的身影上,远远看去,如油画般壮美。

白江江被这一幕深深感染了,巡线归来,取出画板,巡线的画面像电影一般在眼前徐徐打开,画笔如流水般自然。

“画画的过程,一种精神的享受与洗礼。”彷徨和失意中,为战友作画唤醒了白江江的初心和热爱。白江江走出阴霾,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那天,一处被官兵们称为“坠石谷”的地方,光缆被落石砸断,白江江跟着韦文肃迅速赶往。这时,两侧的山石不断从崖边滚落。剥缆、熔接、固定……韦文肃一边向白江江讲解要领,一边有条不紊地抢修光缆。

一阵狂风卷过,韦文肃警惕地看向两侧悬崖,突然,一块石头从山顶猛地朝白江江砸来。危急关头,韦文肃一把将白江江推开,落石重重砸在韦文肃的左臂上。

那一刻,韦文肃只感到大脑“嗡”的一声,恍惚间听到白江江的呼喊。抢救及时,韦文肃捡回一条命。

韦文肃住院的日子,白江江一直守在旁边,脑海里始终定格着连长扑向自己的身影。一天晚上,白江江再次取出画板,用油画绘出此生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幕。

回到连队时,韦文肃接到调整任职的通知。送别仪式上,白江江将画作为礼物送给韦文肃。看着这幅画,韦文肃流泪了。

“高原每一寸土地,都有斑斓绚丽的色彩,只有心向阳光,才能发现它的美好。”韦文肃离开后,每个周末,白江江都会带上画板,绕过陡峭崖壁,爬上山顶,画夕阳的云彩、巡线的归影、营院升起的炊烟。

云端的颜色里,有离别的愁绪,更有青春的绚丽。

两个月后,盖孜机务站进行一年一度的士兵留队意愿摸底,白江江郑重写下留队申请书。

一位新战士在卡片上写下心愿。

云端的滋味

越荒凉的地方,越容易生长清澈纯粹的情感

去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机务站围成了信息孤岛。没有信号的日子里,时间仿佛凝固,思念被无限放大。

那段时间,下士黄春浩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在梦里,母亲背着背篓,步履蹒跚地走在老家后山的小道上。隐约中,黄春浩听到母亲在呼唤自己的乳名。

“失联”两星期后,手机有了信号。那天,黄春浩踏雪巡线归来,打开手机微信,一下子弹出几十条母亲的信息——妈妈前几天刚刚做了一个手术,她说这几天特别想他。

拨通视频,看着母亲苍白的面孔,黄春浩话没出口,泪水先涌了出来。

云端的滋味,是浓浓的思念,是深深的愧疚。云端之上,一个个饱经高原风霜却毫不退缩的年轻战士,因为思念,落泪了。

云端的滋味,除了不能床前尽孝,还有聚少离多的亏欠。

在机务站官兵心中,二级军士长窦振强是个全站“离不开的人”,不仅是机务站的业务高手,也是水电暖设施的维修骨干。窦振强说:“距离上一次抱女儿,已经过去一百多天了。”

那一年,年近40的窦振强面临退役,当时单位调整改革需要骨干,他瞒着刚随军的妻子,悄悄递交了留队申请书。

妻子不是不支持他的工作,而是不满他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索性好几天没理他。

部队开拔前,她还是带着6岁的女儿可儿赶来送行。窦振强和女儿约定,小学开学时,就下山送她去学校。

时间如山风,吹黄了高原上的草和木。那天,圆圆的月亮下,窦振强坐在窗前,和女儿视频通话——

“爸爸,我们约定的时间快到了,我等着你送我上学呢。”

到了高原,一颗心全部放在山上,山下的家就顾不上了。长长地沉默之后,窦振强喃喃答道:“快了,快了……”

尽管窦振强知道自己在骗女儿,可是除了这句,又能说什么?守在这片离云很近的地方,远方的家,是这群通信兵心中最长情的牵挂与羁绊。

无奈之下,窦振强把对家人的思念、女儿的愧疚,写进日记里。如今,窦振强的日记,足足写了4本。等到女儿再长大一些,就送给女儿,“希望她能明白自己的选择。”

越荒凉的地方,越容易生长清澈纯粹的情感。亲情、战友情,莫不如是。

在中士李辛伟的高原记忆中,他吃过最好吃的东西,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鱼粉。

上山的第一个冬天,大雪将机务站团团围住,炊事班储存的菜品种类越来越少。

那天,是李辛伟上高原的第一个生日。忙碌一整天的李辛伟,最想念母亲亲手做的鱼粉。

夜幕降临,窦振强一脸神秘地把李辛伟拉进食堂。食堂里,迎接他的是战友盈盈的笑脸和一碗香气浓郁的鱼粉。

轻轻一口,那股熟悉的家乡味道缠绕舌间。

李辛伟不知道,班长是怎么记住他的生日。他只知道,在平均气温-20℃的盖孜河边抓鱼,要吃多少苦头。

那晚的鱼粉很香,大家把它吃得一干二净。李辛伟说:“有了战友的陪伴,寒冷的季节终将过去,难熬的日子也能过成诗。”

初春时节,高原落雪,战士在营区堆起雪人。

云端的坚守

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活成自己的英雄

入夜,机务站微弱的灯光,逐渐隐没在孤寂的大山里。

上等兵洪梓杰坐在机房,看着窗外漆黑的世界,他也曾问过自己:“来到这儿吃这份苦,为了啥?”

两年前,梦想着边防的诗与远方,还在读大学的洪梓杰当兵入伍。本想当一名在边关持枪站岗的战士,没承想却来到高原成了一名通信兵。

一成不变的部队生活,比想象中更加枯燥。“日落月升,每天接触相同的人,看相同的山,周而复始地执勤巡线。”洪梓杰的热情渐渐消退。

那年除夕夜,他们接到上级通知,要赶往一处危险的巡线地点执行任务。

途经一处近70度的陡坡,洪梓杰有些胆怯,班长张玉龙鼓励他道:“翻过眼前这道坎,才能成为帕米尔的英雄。”在班长的鼓励下,洪梓杰开始尝试往上爬。刚开始,每走一步,就大口喘气,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强烈的高原反应又不断袭来,只感到胸闷头痛,军帽仿佛变小了,紧紧箍在脑袋上。一阵寒风吹过,差点将他掀回坡底。

“抓好背包绳,当心脚下!”痛苦难耐时,张玉龙递来背包绳,将绳子的另一端拴在腰间。

登顶达坂,张玉龙带着洪梓杰抢修光缆,顺利完成任务。那一刻,洪梓杰开心地笑了。

也是在那一刻,洪梓杰看到了平凡的意义、坚守的价值。“在别人眼里,我们干的事很平凡。但我知道,作为一名通信兵,我的使命就是守在这里,这条银线需要有人守护。”在洪梓杰看来,一个人的价值,首先要自我认可,其次才是别人认可。

官兵们在“喊山”。

高原用它特有的脾气,锤炼着官兵的意志。青春成长的滋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

不远处的中巴公路,车辆川流不息,一片繁荣热闹景象。列兵吴建达站在哨位手握钢枪,远眺一片繁华。

60年前,爷爷从老家浙江出发,向西,再向西,穿戈壁过沙漠,来到祖国最西端支援国家建设。爷爷说,中巴友谊公路,是我们用青春和生命建成的。

60年后,吴建达参军入伍,机缘巧合下,来到爷爷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过雪山、走达坂,吴建达和机务站官兵们一起守护祖国西陲的信息动脉。

爷爷是吴建达的骄傲。如今,扎根在边疆,吴建达成为爷爷的骄傲。

“60年前,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爷爷那代人挺身而出。如今到了我们这一代,总想着该为国家做点什么。”

当年的中巴公路,早已变了模样。如今,车辆像长龙般穿梭在道路上,中巴公路成为繁华热闹的运输和自驾线路,每年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夜黑如墨,狂风嘶吼,下哨的吴建达眺望远方。在下哨的时候看一看自己守护的地方,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聂春兰、李荣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