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天气常“变脸”
■罗 浩
天气变化无常,是许多边塞之地的一大特点。喀喇昆仑腹地,新疆军区某团一位年轻战士这样形容自己驻守的地方:每时每刻都像是在打开一个未知的“天气盲盒”——上一刻大雪纷飞,下一刻烈日当头;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一阵裹着沙尘的狂风或是带着冰雹的流云就席卷了训练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该团官兵的训练和生活,看看他们如何与各种各样的天气“过招”,听听他们用青春书写的奋斗故事。
雪

雪地训练。
“在这里,天气预报可不太灵验。”驾驶员、中士张强强说,喀喇昆仑的雪总是不太遵循节律。
一次执行物资运输任务,清晨出发时天朗气清,张强强看着远处雪山清晰的轮廓,心里还算踏实。然而,驶入一片开阔的河谷地带后,天色毫无征兆地阴沉下来,在狂风的裹挟下,天地瞬间就被不期而至的大雪染成白茫茫一片。
密集的雪片狠狠拍打在挡风玻璃上,张强强将雨刮器开到最大挡,也只勉强刮出一小片模糊的扇形视野。雪幕之中,前方行驶的车辆只留下几个朦胧的红色光点。车队不得不降低速度艰难前行,原本计划中午抵达的行程一直持续到傍晚。
茫茫雪野考验着官兵的身心素质。下士卢凤华记得,新兵时的一次雪地射击训练,为了看得更清楚,他摘下雪镜。然而没过多久,他忽然变得视野模糊、双眼流泪不止,班长急忙带他去了医务室。“还好只是轻微的雪盲症,热敷一会就好了,以后千万不能大意。”医生的告诫让他平添了几分对大自然的敬畏。此后,他一次次“与雪共舞”,练就一身边防执勤硬功。今年在团里组织的高原野外射击比武中,他夺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高原的雪,让人又爱又恨。”官兵们有时恼它阻断行程、增加风险,却也爱它的纯净和圣洁。呵气成冰的清晨,踩着嘎吱作响的雪地巡逻,看朝晖洒满连绵的雪峰,天地间美得像一幅画;极寒的夜晚,伴着漫天飞舞的雪花于哨位值守,品味边关独有的壮丽与安宁……
光

灿烂笑容。
高原的阳光大多不是柔和的,而是有着一股“穿透力”。
下士范精对此深有体会。雪地和结冰区域从各个角度反射着本就强烈的紫外线,皮肤一旦曝晒在阳光下,那感觉如同无数细小的针在扎,不一会儿,灼热感就会袭来。那次负重行军,他拉下面罩透气,结果裸露在外的皮肤几天后脱了皮,留下来黑红的“高原印记”。
然而这毒辣的阳光有时也能帮上大忙。前段时间连续好几日阴天,被褥都透着潮气,盖在身上冷冰冰。官兵左盼右盼,太阳终于露头,大家赶忙在晾衣棚里铺满被褥和衣物。
“把‘太阳灶’的功率调到最大!”像过节一样,大家伸手把被褥拍得蓬松,脸上露出暖烘烘的笑意。晚上被褥收进营房,被窝里是干燥的暖,带着阳光特有的气味。
连队宿舍的走廊中央,有一面醒目的“阳光笑脸墙”。上面贴满了官兵绽放笑容的照片:有训练间隙满头大汗却开怀大笑的面孔,有执勤归来被晒得黢黑却目光炯炯的脸庞,有集体生日时围着简易蛋糕挤成一团的鬼脸……
列兵陈福强刚来时,因为陌生环境和艰苦训练带来的压力,常常思念家乡。那天,大雪过后,天空放晴,格外清澈的阳光像聚光灯一样打在“笑脸墙”上。陈福强被战友们生动的笑脸吸引,定住了脚步。
陈福强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话:“再苦再累,心里要有光。”他心头结起的薄冰,在这片被阳光点亮的“笑脸墙”前悄然融化。他希望有一天,自己的笑脸也能“上墙”,将乐观的力量传递给身边的人。
云

高山巡逻。
喀喇昆仑的云,脾气“喜怒无常”。在这里,官兵练就了和“变脸云”抢时间的本事。
由于海拔高、空气薄,这里的云彩跑得比山下快。那天下午,野外训练中的官兵行进至关键路段。队伍沿着陡峭的山脊线向上攀爬时,一级上士王闯下意识抬头望天,发现西边一片边缘泛着铁灰色的浓云正快速朝着他们飘过来。
“不好,有冰雹!”凭借以往的经验,王闯当机立断下达命令,“全体注意,停止前进,前方五十米处全速隐蔽!”大家瞬间提起精神,开始和云彩赛跑,空气中只听见急促的喘息声和作战靴踏过碎石的响动。
下士席云海只觉得肺像要炸开,但脚步不敢慢下,他紧跟着前面的战友,冲向那片巨大的岩石区。刚刚完成隐蔽,浓云吞噬了头顶的蓝天,山风变得又急又冷,带着刺骨的寒意。紧接着,冰雹砸在岩石和头盔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一块冰粒子顺着席云海的脖颈滑落,他不禁打了个寒战。“真是提神醒脑。”他向一旁的战友顽皮地说道。
冰雹来得快,去得也快。几分钟后,云层打开了一道口子,刺目的阳光倾泻而下。冰雹很快融化蒸发,只在地面上留下湿漉漉的痕迹。“云走了,检查装备,整理着装,准备前进!”队伍重新集结。
队伍再次踏上了山脊线,湿滑的碎石路更难走了,大家的脚步却比之前更稳更快。他们刚刚赢下了一场与“变脸云”的赛跑,坚定地向着更高处进发。
(本文图片摄影 段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