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海岛,说给你听
■陈鸿斌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廖晓彬
如果说时间是一道流淌的光,那么在岁月的暗房里,总有一些记忆的底片被冲洗成永不褪色的显影。
今年初开始,陆军某旅聚焦官兵守岛故事,面向全旅和友邻单位持续开展交流分享活动。从《礁石启示录》到《浪尖哨兵说》……角屿岛上,该旅某营四连官兵通过直播连线或者视频日志的方式,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所感所悟,引发共鸣。
陆军某旅某营四连官兵在海滩巡逻。 金愉凯摄
海风阵阵,涛声依旧。
透过或长或短的镜头,一个个动人瞬间被感知,一个个守岛故事被看见。这些被记录的强军故事,既是青春的定格,也是时代的景深。
跨越时空的“相遇”
要问角屿岛上哪个故事最动人?陆军某旅某营四连吴指导员的回答一定是:角屿岛上的红色历史。
连队的荣誉室,吴指导员不知去过多少遍。锈迹斑斑的炮弹、纸页泛黄的战斗日记……他将连史中的人和事尽可能写进直播讲稿。
但对着镜头试讲了几次,他总觉得故事缺少了直抵人心的震撼感。试听的战士也直言不讳:“你的讲稿历史和现实没有通连,再精彩的故事听上去也有距离感。”
吴指导员被一语“点醒”:连史是最鲜活的红色教育资源,只有激活连史,才能激励后人。在旅机关的支持下,他开始抓住闲暇时间“寻根”。
在一座岛屿上,吴指导员见到了85岁的郑水忠。老人曾是一名战地摄影师,如今在经营一家照相馆。
“当年的英雄们,谁身上没几块疤?耳朵震坏的官兵,可太多了!”尘封的记忆在郑水忠老人颤抖的话语中被打开。指着一张张黑白照片,他讲述着守岛官兵在震耳欲聋的炮火中抢修工事,虎口被震裂,鲜血染红铁锹,就用布条将手一缠继续挖;在阴暗潮湿的坑道里,喝着苦涩的渗水,不眠不休凿出生路;面对发烫的炮管,用裹着湿布的手将炮弹顶上膛……
郑水忠老人告诉吴指导员:“每年都有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兵,再回到这里,看看那些回不去的老战友,看看自己曾经坚守的海岛。”一位重回故地的老兵,因为腿脚不好无法登船上岛,他坚持在家人的搀扶下从轮椅上站起来,朝着角屿岛的方向敬军礼。
一路寻访,一路感动,郑水忠老人的讲述让吴指导员心绪难平。回到连队,吴指导员没有急着修改讲稿,而是在房间里一遍遍听录音、翻笔记、看照片,感受脚下这片浸透英雄热血的土地。
带着这份刻骨铭心的收获,再次站在直播镜头前,吴指导员改变了讲述方式。他将自己变成一名老兵,用“我”的口吻,结合荣誉室中的老物件和旧照片,动情描述着炮弹出膛时炮管传来的热浪、坑道里战友们疲惫却坚毅的脸庞以及面对生死时那句重如千钧的“人在岛在”誓言。
“感觉跨越时空,和曾经的老兵‘相遇’了,动人的讲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史似乎有了生命”……
和英雄“相遇”,和历史“相知”,该旅官兵和友邻单位战友们“零距离”触摸过往,感受到战史的生命和价值。直播结束后,吴指导员收到许多线上点赞和留言。
“我们的历史是一座教育富矿。”令吴指导员惊喜的是,连队不少官兵感到意犹未尽,追问下一次分享活动的时间和主题。
曾经的炮火硝烟虽已被海风吹散,但英雄先辈矢志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受直播课启发,吴指导员将思政课堂设在当年的战场上。在被昔日炮火轰炸的礁石和焦土旁,在潮湿的地堡和坑道中,在刻有英烈姓名的“群英谱”石墙前,他和战友们一起聆听历史的回响,接受精神的洗礼。
一名战士拍摄视频日志。黄光达摄
我的海岛,我的青春
“看,这是我种的辣椒!”
在连队的“一块好菜地”里,上等兵李晗溪指着一串红灿灿的辣椒,冲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他认真讲述着海岛上的故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角屿岛还是无水、无电、无居民的‘三无’岛,官兵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为解决守岛官兵生活保障难题,军地双方齐心协力,在岛上建起了‘一口好水井、一块好菜地、一个好猪圈’的‘三个一好’工程,解决了守岛官兵用水难、吃新鲜肉菜难的问题。如今,角屿岛上绿树成荫,生活设施配套齐全,但菜地仍保留着,官兵们艰苦奋斗、扎根海岛的精神始终未变……”
在镜头的跟随下,李晗溪来到宿舍,从抽屉里掏出一包辣椒籽,讲起自己初来角屿岛的经历。
一年前,刚刚下连的李晗溪对这座小岛充满好奇。雾霭弥漫的清晨,繁星点点的夜晚,面朝大海,他饱览美景,将动人的画面刻印在心底。尤其是下过雨的早上,海风会带来难得的清凉,那是他最喜欢的时光。
但日子一长,单调的生活让这个年轻人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中士李晨清看出了李晗溪的心态变化,塞给他一包辣椒籽:“这是我从老家带来的,知道你是四川人,喜欢吃辣,等种出来看看味道如何。”
在菜地里,李晗溪种下一片辣椒。说起来真有些神奇,随着幼苗扎下根,他内心的焦灼感居然渐渐消失了,像园子里的绿苗一样,他的心在海岛悄悄“扎根”,菜地成了他常去的地方……
李晗溪的成长经历,是交流分享活动中的一个故事。前段时间,看着直播课堂反响不错,爱好制作视频的李晗溪同吴指导员讲起了年轻人很喜欢浏览的Vlog。“不如把你的一日生活也拍成这种视频日志的形式吧。”在吴指导员的鼓励下,李晗溪开始制作脚本、拍摄画面、剪辑视频,上传到交流分享活动的内部网站上。
站岗执勤、体能训练、翻地播种……李晗溪记录着“我的海岛,我的青春”。原本,体能较弱的李晗溪多项考核亮起红灯。但自从拍了视频日志,他觉得“要有些进步和变化才值得被记录”。他主动要求李晨清帮带,提升训练成绩。除了菜地,训练场也成了李晗溪最爱去的地方。如今,和刚上岛时的微胖小伙儿比起来,李晗溪已经变成了战友眼中的“型男”,性格也沉稳不少。
李晗溪的视频日志受到不少官兵的喜爱,通过一个个镜头,战友们关注着他的故事。有时工作忙碌起来,李晗溪不得不“断更”,因而不时收到友邻单位战友“催更”的留言。
“被看见”让李晗溪很有成就感,也让他从另一个角度看见了自己蓬勃的生命张力和多彩青春,戍守海岛的信念更加坚定。
我在哨位讲故事
“每一名官兵都是戍守海岛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大家的故事值得被记录、被看见。”看着李晗溪通过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找到自信,吴指导员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让每一名官兵都说一说自己的故事。
“指导员,我们每天站哨、巡逻,故事平平淡淡,能有什么可讲的?”
“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当年的英雄故事要讲,今天的官兵故事更要讲。大家就讲一讲哨位上的故事。”
此后,《我在哨位讲故事》栏目,成了守岛官兵心声的“回音壁”。
二次入伍的上等兵杨武龙第一个讲出了自己的经历。他曾在西北边陲的陆军某旅仰望星空、征战高原,习惯了那里的干燥和严寒。初到角屿岛,闷热潮湿的空气仿佛能拧出水,截然不同的环境让他倍感不适,身体状态一直不佳,心态上也有些“水土不服”。
一次刻骨铭心的演练任务,成了杨武龙心态转变的“催化剂”。那天深夜,正在哨位上观察的杨武龙听到警报声响起。报告情况后,他试图操作设备观察“目标”。但浓雾遮挡,眼前一片朦胧,原本就紧张的他一下子慌了神。“跟我来。”中士陈亮带他靠近海滩进一步查明情况。在班长的带领下,任务顺利完成。
就在杨武龙认为自己“拖了后腿”时,陈亮给了他一枚旧铁皮哨子:“这是我的老班长退伍前留下的。以前通信手段不发达,老兵们就用哨音传递情况、完成任务。今天,我把这枚哨子送给你,希望你不要被困难打倒,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拿着哨子,杨武龙心中多了沉甸甸的责任感。那以后,无论烈日当空还是海风凛冽,训练场上总有他拼搏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6月,营里组织考核,杨武龙凭借过硬的实力和惊人的毅力,拿下满分!
在视频的结尾,杨武龙发出感叹:“环境可以变,岗位可以换,但军人精武强能、保家卫国的使命永远不会变。”
“只要留心记录,我们在哨位上的故事还真是不少。”有了杨武龙带头,越来越多官兵分享自己的成长——那晚台风过境,正在执勤的上等兵曾子昊担心战友换哨途中遇到危险,主动要求坚守战位;二级上士吕波专攻精练“听音辨位”硬功,成为名副其实的“侦测尖兵”;二级上士刘斌十分熟悉海岛地形地貌,大家都叫他“活地图”……
有了角屿岛官兵的示范引路,该旅和友邻单位的交流分享活动也愈发丰富起来。讲连史英雄,讲身边战友,讲鱼水情深。每一次真诚的讲述,都激荡起层层涟漪。
我的故事,说给你听。讲的人,回顾了成长,坚定了信念;听的人,看到了榜样,汲取了力量。透过青春的“取景器”,大家触摸到时代的脉动,聆听到追梦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