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準確把握當代中國實際,科學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
“全面小康的‘全面’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一個都不能少’、‘一項都不能少’和‘一步都不能遲’。”
中國夢,應該是追求國家目標和實現百姓利益的結合,二者不能割裂,但對國家利益的追求,必須奠定在讓人民充分信服的基礎上。
全面小康社會對于中國社會來說,絕對不是一個經濟指標,甚至也不是個經濟目標。其實,從根本意義上來講,它是一種社會定位和社會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站在時代高度,對改革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論思考,將中國共產黨的改革理論的系統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
要把握大局、審時度勢、統籌兼顧、科學實施,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堅定不移朝著全面深化改革目標前進。
“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出路在于改革,動力在于創新。藍圖已經繪就,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場不容回避的時代大考!”
增強憂患意識,積極主動作為,切實真抓實干,把部署化為行動,就一定能把“任務書”變為“成績單”。
每個領導干部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不能把黨的領導作為個人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擋箭牌。
科學立法是處理改革和法治關系的重要環節。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發展需要。
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3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