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们在战位报告丨去远航,中国潜艇兵破浪向前方!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娴 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0-08-19 23:17:02

编者按

2018年6月11日,习近平来到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部队。他登上潜艇,走到艇员们中间,关切询问官兵的工作生活情况。了解到官兵们爱岗敬业、战风斗浪,圆满完成各项工作时,习近平点头赞许。习近平下舱室、进战位,详细了解武器弹药技战术性能。他勉励官兵们坚定理想信念,建设坚强集体,把打赢本领搞过硬。

嘱托深深,期许殷殷。两年来,这支部队牢记习主席期望重托,在重大演训任务中磨砺成长,构设逼真战场环境,积极开展战法创新,加快推进军事斗争准备,提升体系作战能力——

去远航,中国潜艇兵破浪向前方!

█ 李娴

人工智能,恐怕不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几乎没有人会忘记,3年前,曾一“棋”激起千层浪。被寄予厚望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遭遇AlphaGo三连败,泪洒现场。从此,一战成名的不只是AlphaGo,还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将何去何从?”相比在执着与焦虑的矛盾情绪中人们所关注的宏大命题,当人工智能与一座海边的军营相遇时,他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可能。

在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部队声纳训练室中,曾被习主席点赞的“最牛声纳兵”蒋金良正在专注地进行听音训练。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似乎有一种时间停止的错觉,但他身边的“新战友”——智能声纳兵,提醒着我们,变革一直在发生……

蒋金良正在进行声纳听音训练

(一)

听音水平分明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什么还会在海上识别目标的关键时刻“掉链子”?谈起多年前的这段经历,声纳业务长张友奎仍记忆犹新——

“那年,我们在声纳专业比武中包揽了团体第一和个人前3名,”他说,“当时觉得声纳听音训练似乎开启了属于我们的时代。”就在张友奎和战友们傲视群雄之时,“一盆冷水”彻底浇醒了他们——

夺得海军团体比武第一名后不久,张友奎随艇参加海上实兵对抗。就在即将发起鱼雷攻击,急需判明目标的关键时刻,在比武中夺冠的该艇声纳第一号手却“卡了壳”,而这次行动,随即宣告失败。

用“应试”的思维去应战,最终过不了战争这一关。在返航的路上,张友奎甚至来不及失落,马上和战友们投入到声纳兵听音能力向海上实战能力转化的研究中。

把声纳战位搬到岸上去!一套贯穿了“全目标、全要素”实战化训练理念的“声纳目标识别训练系统”出现在大家面前,这套由张友奎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的训练系统通过模拟手段把海上实战化训练条件搬到声纳训练室,实现了岸港训练与海上实战的“无缝对接”。

模拟器耳机里传来的声音,混杂着海浪、海洋生物和各型船艇发出的噪音……蒋金良的耳蜗又开始疼了,摘下耳机,走到训练室窗边,眺望远处的军港,他已经在这台模拟器上训练了一上午。在海军组织的最近一次声纳兵大比武中,他和另外3个一起在模拟训练中心训练的战友包揽了前4名,并获得团体总评第一。

不仅如此,在实射战雷比武中,面对采取曲折机动、水声欺骗战术的“敌舰”,声纳操纵长李永伟及时发现和识别目标,指挥员下达“发射”口令,鱼雷呼啸而出,准确命中目标,最终夺得比武第一名。

尽管声纳目标识别训练系统成绩斐然,但张友奎却有些焦虑:“他们已经把听音辨船练到了极致,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思维。”

军人的眼光不能仅仅滞留于刀光剑影的疆场,而必须用极大的热情关注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对高新技术保持敏感和关注,以此找到一条战斗力生成的科学路径,是张友奎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做的事。

现在,这支团队又开始了“向数据要战斗力”的新征程,正在研究和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声纳目标识别。采访中,我们曾和蒋金良开玩笑:“你有没有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恐慌?”蒋金良说:“我期待它的‘加持’……”

(二)

水下,大洋“黑鲨”连续突破;海面,驱护舰交叉搜索——

去年盛夏,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在某海域展开,某舰艇编队与某型潜艇分别组成红蓝双方,展开激烈对抗。红方舰艇编队全域“捕鲨”,蓝方潜艇寻机突围,最终,红方反潜失败,蓝方获胜。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就在你面前,你的眼里却没有我——在这场演练中,让我们颇感意外的是,蓝方潜艇始终在舰艇编队附近水下进行机动,却丝毫没有被发现。而蓝方的制胜之道,就是张友奎和他的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形象地说,它能捕捉水下的天时地利,”模拟训练中心主任程广涛向我们介绍道,“潜艇的作战效能,很大程度上受海洋环境制约。我们正在试验的这套系统,可以实时、直观地对某些水下环境的变化进行预报,指挥员可以根据相关信息选择主动探测还是进行规避。”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人工智能的出现不只解放我们的身体,它更有机会让我们发现,人之何以为人,以及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同样,技术创新,对于指挥员而言,意味着思维的解放。

程广涛说:“以前,对水下某些信息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层面,或者更依赖人工分析。”如今,在这支部队,新技术的运用,为指挥员提供了更强大的数据支持,帮助他们跳出基础思维,将重心放在战略判断和战术选择上。不只是指挥员,未来,很多战位都将被重新定义。比如,当人工智能技术真正运用到目标识别中时,声纳兵要做的也许会与过去大不一样。

“虽然新技术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离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有一定的距离,”张友奎非常冷静地说。即便如此,我们仍期待,2.0版的潜艇兵早日到来……

(三)

比武名次不如过去,战斗力却节节攀升?

2018年,电工技师黄井磊在参加海军组织的艇员级维修比武中蝉联冠军失败,仅获得第四名。谈到这次“失败”,黄井磊至今还有些遗憾,但在我们看来,第四名的“含金量”却丝毫不比往年的冠军差。

这是为何?说到底还是标准的变化——

“与往年相比,2018年那次比武难度的确更大,”黄井磊回忆道,“考题设置的故障情况更复杂,完全模拟实战实装环境,如果说原来拼的是加减乘除,现在拼的就是应用题,比的是排故思路。”更具挑战的是,此次比武不仅要在本专业拔尖,还要选考其他专业的课目,成绩计入团体总分。

标准,意为衡量事物的准则。确立什么样的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从操场转向战场、从分解转向组合、从要素转向体系……如今,这支部队常以“战场思维”检视训练方式和考核标准。

不花一分钱,就有人来当陪练,这是在潜艇兵当中流传的一句俗语。海面之下,暗流涌动,潜艇一旦进入大洋,时常会遭到对手的跟踪、侦察。与“免费陪练”大洋斗法,在近乎实战中成长,对每名官兵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人休艇不休”——这支部队按照“周期管艇、海上待战”的组训模式,艇员出海批次和任务量随之增加,战斗力生成周期大大缩短。对手在哪儿、什么航向、何时会来、如何侦察,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大洋角逐,官兵们想着打仗的脑袋瓜“越来越灵”……

寂静海底,无声潜行。他们一往无前的航程,没有劈波斩浪的风景,但每一道航迹,都澎湃着对祖国的深情。此刻,一首写给潜艇兵的歌回响在耳边——

去远航,一个崛起的民族在我身后;

去远航,一支英雄的舰队破浪向前方……

(图/刘再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