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特殊战斗:剧作家胡可生前回忆抗敌剧社战斗生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胡 可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12-31 09:24:04

剧作家胡可生前回忆抗敌剧社战斗生活

那年冬天,晋察冀军区军民反“扫荡”后,我们抗敌剧社在三天内排练出了曹禺的《日出》,为从战斗前线来军区开会的同志们演出。这次演出经历,恰好说明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说明了革命者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总是需要艺术的,很值得回忆。

我们接到演出任务,是在1940年的除夕。那天晚上,剧社副社长汪洋和政治指导员刘肖芜去参加司令部会餐时,聂荣臻司令员给他们布置了任务,说来军区开会的同志们想要看《日出》。时间只剩下三天。他们俩饭也不吃了,赶紧回到小北头剧社驻地,紧急开会。这时,大家正在包饺子,一说紧急集合,全都来了。汪洋讲清了任务,传达了聂司令员的指示。刘肖芜进行政治动员。

聂司令员指示的大概意思是,来自冀中、平西、平北、冀东等军区的同志们,经常战斗在敌人心脏里。这次来平山县开会,三天以后,仍然要回到他们的战斗岗位上,下次再开会就不知谁能来、谁不能来了。他们要求看一出好戏,他不能不答应他们。聂司令员下达任务后就立即叫来供给部长,给剧社批了30匹冀中大布。那时,我们演的戏都是反映边区现实生活的,演员需用的服装都是找老乡借。但要演《日出》可不行了,男演员要穿西装革履、长袍马褂,女演员要穿旗袍。在这农村环境里,哪有这样的服装,只能拿布自己想办法做。

汪洋说:“三天时间,咱们可能连台词也背不下来,但我没敢跟司令员说。因为演《日出》是战斗命令,我们必须完成。”

大家听了这些话,都很兴奋,这个表决心,那个要任务。不知是谁,忽然说:“剧本呢?没剧本,拿什么演呀?”

当时我们剧社的同志都没有这个剧本。这可怎么办?汪洋忽然想起来,找沙可夫,他一定有。当时,沙可夫是联大文艺学院的院长,住在滹沱河畔的一个村里,离我们驻地几十里路。那时,我们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马。汪洋大声地问:“谁会骑马?”白万才同志应声站起来,说:“我会,让我去吧,保证完成任务。”汪洋叮嘱了一句:“要连夜赶回来。”白万才二话没说,转身就走。

夜深人静,山路悄悄,他策马奔驰,马不停蹄。午夜,赶到沙可夫同志住处,说明来意。沙可夫同志翻箱倒箧,找出这个剧本。白万才赶回来时,太阳刚刚出山。

白万才去找沙可夫的时候,我们的会并没有停。汪洋是导演,负责分配演员。第一个点的就是胡朋,扮演陈白露。胡朋很擅长演农村老太太,虽然那时她还年轻,但是演老太太在边区可以说是“坐了第一把交椅”。演高尔基的《母亲》时,导演崔嵬在晋察冀边区挑选“母亲”的演员,选出来的正是胡朋。可这次让她演的,却是和以前完全相反的人物,是一个十里洋场中的年轻交际花。但是胡朋丝毫没有示弱,当众表态,三天之后台上见,保证不拿剧本,背会台词。也许今天听一个艺术家表决心,只是背会台词,未免要求太低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起了很大的表率作用。于是,每一个演员都承诺了这一条。这就使三天以后出现在台上的是戏,而不是在台上“开读书小组会”了。

还应该提到的是方璧同志,分配给她的角色是“小东西”。这个角色,她演得很好。更为难得的是,她和车毅同志担任了这个戏全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那时,我们剧社的女同志都是女学生,缝纫技术至多不过是钉个扣子、打个补丁。方璧与众不同,她当过童养媳,做得一手好女红。这次她自告奋勇承担了这项任务,一面背台词、排戏,一面做服装,用那些冀中老乡手工织的大粗布,做出式样美观的服装。戏中有句台词,“洋服最低限度要在香港做”,现在我们在山沟儿里也做出洋服来了。布景也很难。我们哪里有豪华城市旅馆的背景呢?大家就把牲口驮东西用的鞍架翻过来,绑上背包、蒙上布,就是沙发。

剧本拿来了,大家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但接着又是一场“战斗”:连夜刻蜡版、油印剧本。大家等不及,就先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把台词抢着抄下来,一段一段地自行对话排练。实际上,等剧本全部印出来,戏已经上演了。

这个戏的首场演出,是在北方分局驻的村庄。村边上搭起了帐篷舞台。那是正月初三,天气冷得滴水成冰,可演员只能穿一身单衣裳。像胡朋演的陈白露,胳膊腿儿还得露出半截。我记得有一幕戏,从头到尾都有陈白露,胡朋就一直在台上,冻得直打哆嗦,说话时牙齿都打架。其实我们在后台已经燃起一堆火,演员一下来,就坐在那儿取暖,可胡朋一直下不来。

首场演出,一直演到天亮。这是不奇怪的。演员虽然把台词背下来了,却常常卡壳儿,只好“做戏”,等待提词。闭幕了,观众满意地走了,大家松了一口气。导演一声令下:“什么东西都不要动,回去睡觉。”大家都几天没好好休息了,这口气一松,困劲儿就上来了。有的同志连妆都没顾上卸,说了声“太阳出来了,我们要睡了”,便不顾凛冽寒风,坐在路边石头上睡着了。

《日出》不是写战斗的,但我们演《日出》却是一场战斗。

胡可(1921.2-2019.12),著名剧作家,1937年8月加入抗日游击队,创作有《戎冠秀》《战斗里成长》《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槐树庄》等多部反映部队和农村生活的作品。本文根据胡可生前接受本报记者袁丽萍采访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