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周武帝灭北齐与定陶战役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李 劼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1-04-14 11:08:57

定陶战役中我军在大杨湖缴获的坦克

原 典

《百战奇略》易战篇原文为: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法(《孙子兵法·军形篇》)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易战篇认为,进攻作战应选择容易战胜的敌军作为攻击对象。如果敌军分驻几处,其中必然有强有弱。我军应当避开敌军强部,进攻敌军弱部,避开兵力多的地方,袭击兵力少的地方,这样就没有不打胜仗的。兵法说:善于作战的将领,都是在容易战胜的情况下战胜敌军的。

战 例

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周武帝宇文邕准备进攻北齐军事重镇河阳城(今河南省孟州市西)。内史都上士宇文弼献策说:“若要对齐作战,必须正确选择进攻目标。河阳乃军事要冲,北齐的精锐部队集中在那里,我们即使倾尽全力去围攻,恐怕也很难达到目的。依我的看法,汾水弯曲之处,城垒较小,山势平缓,容易攻取。”周武帝没有采纳宇文弼的建议,结果无功而返。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周武帝再次亲率大军进攻北齐,这次按照宇文弼首攻“汾之曲”的建议,于次年正月灭亡北齐。

1946年8月下旬,国民党调集14个整编师32个旅约30万人,企图占领鲁西南,以优势兵力钳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定陶、曹县地区,打通平汉铁路。9月2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定陶战役。战役中,毛泽东致电刘伯承、邓小平,分析敌情并指出:“现向前后王楼、砖庙集进攻之川军两个旅不甚疲劳,且两旅靠拢,似较难打。现向东明进攻之川军两个团,是两个师的部队,经过鄂北、陕南长途跋涉,比较疲劳,且远离其后梯队,孤军深入,直迫东明城下,似较好打。”刘、邓按照中央指示,从东明之敌入手,向国民党整编第3师发起全线猛攻,经过5天作战,取得歼敌1.7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计谋分析

避强击弱,找准目标。本篇以易战为题,阐述应如何选择进攻目标,提出“从易者始”,即先打敌薄弱处。通常情况下,敌在多处设防,必然有强有弱。进攻敌弱点,往往能达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战目的。“强”与“弱”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打下弱点,强点由于失去弱点的支撑,就会逐渐转化为孤立的弱点。同时,进攻弱点可削弱敌人意志,使敌时刻感受到威胁,从而打乱敌人阵脚,为我方下一步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当然,避强击弱,也非单纯谋求“易取”而选择无关痛痒之处,而应选择敌防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例如,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师、远离后方的孤军之敌、防守薄弱的粮草辎重,都可作为易战的攻击目标。周武帝首次攻打北齐,不进攻“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的汾曲,而选择“精兵所聚”的河阳城,结果可想而知。次年北周从防御薄弱的汾曲地段进攻,成功后继续东进,最终灭亡北齐。

速战速决,力求全歼。“兵贵胜,不贵久。”进攻敌弱点时,我兵力往往占据优势,应选准一点发起猛攻,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作战目的,使敌措手不及,不给其反击的机会。同时,指挥员也要充分预测可能遇到的困难,尤其是现代战争中,作战双方机动能力空前提高,一旦战斗陷入胶着,将很难脱身,因此要力争尽快全歼敌有生力量。毛泽东主席曾说,“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主张战争的首要目的在于歼灭敌有生力量,而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为此,指挥员战前需精心筹划,合理指挥,时时掌握敌人最新动态,为作战提供精确的情报支撑;战中需找到敌要害之处并因“害”施策;最后要善借地利,巧择时机,掌握战争主动权。定陶战役中,刘、邓抓住整编第3师远离其他国民党军部队并已疲劳不堪的有利战机,在敌援军赶来之前,将其全歼。

灵活运用,应时而变。易战条件下,我军一般已占据一定优势,但这并不等于确保了胜利。要真正发挥优势,还需有正确的决策。当敌我之“势”发生变化时,指挥员须应时而变,对作战方案作出调整。如当敌兵力得到补充、援军及时赶到等,敌弱点得到加强,我方不再具备绝对优势时,若继续盲目执行既定方案,则可能导致失败。因此,对于易战应灵活运用,处理好“难”与“易”、“强”与“弱”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胜于易胜”。特别是实际作战中,指挥员在优势状态下往往容易志气骄纵,麻痹大意。若不能根据战场实际灵活应对,终将难以取胜;反之,则可以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