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在全軍首推慕課平台
“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使用它們。”
——恩格斯
引子
人與夢
災難電影《2012》里天塌地陷的世界末日沒有成為現實——2013年來了。
這一年,一個嶄新的網絡教學平台,在湘江之畔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破殼而出。
命名的時候,校長楊學軍頗富詩意地寫下了一個“夢”字。
國內和軍內首個自主可控MOOC學習平台有了自己的名字——夢課。

“夢課”學習平台
楊學軍,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總設計師,當時或許想到的是這樣一句話——
“假如人生能實現一個夢,我的這個夢,就是讓中國在世界高性能計算領域擁有一席之地。”
那是1978年,一個科學的春天,國防科大計算機專家慈雲桂在心里種下了一顆夢想的種子——研制我國第一台巨型計算機。在研制任務完成後,慈雲桂積勞成疾不幸辭世。
把生命獻給了“銀河”事業的,還有43歲的蹇賢福、40歲的張樹生、35歲的講師俞午龍、41歲的王育民、49歲的鐘士熙……
“銀河”之後有“天河”。30歲出頭的楊學軍挑起了研制“天河”的大梁。
幾代人,嘔心瀝血做著同一個夢,在高科技領域的長河中流擊水,一點點把夢做大。
見證了“天河”誕生的楊學軍,或許比許多人更懂得“夢”的力量,也更懂得“夢”與“人”的關系。
人總會有夢。有的夢,醒了就過了;有的夢,追著追著就沒了;而有的夢,因為有那麼一群人矢志不渝,所以越來越近,越來越接近于實現。
夢,需要人來圓。“銀河”“天河”之夢如此,強國強軍之夢亦是如此。
夢再遠,人在追,不舍晝夜。“夢課”——名字里,藏著一份情懷!
“它將是全軍官兵學習成才的造夢工廠和圓夢舞台。”楊學軍說這番話的時候,人們對國防科大孕育的“銀河”“天河”“北斗”等等名詞已經耳熟能詳,卻還沒有多少人听說過“夢課”。
彈指間,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過去。如今,“夢課”平台的軍內注冊人數已經突破32萬。
從邊關大漠到戰區機關,從班排宿舍到軍校課堂,越來越多中國軍人因為“夢課”,得以聆听國防科大的名師授課,為自己的軍旅夢“充電續航”。
“夢課”究竟是什麼?它有怎樣的魔力?又帶來了哪些改變?
今天,我們的故事就從它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