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的飄揚
這是一個沒有歡笑只有壯懷激烈的紀念日;
這是一段光榮綻放卻泣血如歌的凝重歷史。
歷史已經走進時間深處,但在勝利日重讀《論持久戰》,依然讓我們怦然心動,讓我們對高瞻遠矚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70年前的那些日子,和平的陽光已被戰爭的黑雲所遮擋——中國戰場,日本侵略者屠城掠地、斧鉞臨頸;國際戰場,一貫霸氣的丘吉爾也充滿了悲壯與不安︰“我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然而,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卻在延安窯洞前的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淡定自若地掰著手指,通過120個問題的提出與解答,向世界預告著中國抗日戰爭的前景和意義——“它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
“為有犧牲多壯志。”9月3日的天安門,那披堅執銳的閱兵雄師的鏗鏘步履,無疑是這個空前偉大史詩的延續和回響,無疑是歷史對一個民族苦難與輝煌的見證。
中國多難,近代尤甚。威廉•房龍的《地理》一書“日本”章節第一句就寫道︰“以犧牲鄰居為代價開始征服世界。”這是個與中國只有兩小時時差的鄰居,但是,凶殘與敦厚、血腥與溫和、暴虐與善良……竟如霄壤之別。無須再描述一個民族遭遇的凌辱,一個國家承受的創傷。正如法國哲學家揚凱•列維奇二戰後面對法西斯分子的狡辯,奮然振衣戟指︰“寬恕已經在死亡集中營死去。”
“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有人很懂這番生存之道。可是,當山崩于前,中國共產黨人卻在最艱苦的條件下挺起脊梁,將民族興亡重任擔負在肩上。
豫湘桂戰役前,白崇禧發出這樣催要糧餉的電文︰自古未聞有饑寒交迫之兵而能殺敵制勝者。
可事實上,我們的八路軍、新四軍就是這樣的兵。1941年5月出版的《八路軍軍政雜志》刊登了《關于黨員參加經濟和技術工作的決定》,而毛澤東同志1942年12月在陝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上報告的題目就是《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寫照——在抗戰最艱苦的年代,槍炮要靠“敵人給我們造”,糧草要靠自己在地里刨……
翻閱到前輩1940年9月9日發表于《新華日報》的文章《百團大戰在華北》,在激賞勝利後不無遺憾地感慨道︰“假如我軍裝備技術能稍提高一些,能收獲到更大的戰果……”
回憶是溫故更是知新,講述歷史是為了告訴未來。而作為新聞工作者,對于民族精神的思考,對于英雄血脈的傳承……使命在肩路正長。
鮮紅的軍旗引領閱兵方陣前行,心頭涌出這樣的詩行——因為你的飄揚,我們看到了方向;因為你的燃燒,我們看到光芒!
(作者系解放軍報社新聞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