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秀宝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努力建设良好的网络涉军舆论生态

作者:■ 吴 穹

摘 要:当前,网络日渐改变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不仅成为舆论生成和演化的主要平台,而且借助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能否主动适应时代条件变化和网络技术进步,妥善解决新时代网络涉军舆论生态治理问题,对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提供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涉军舆论生态;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空间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管网治网上出重拳、亮利剑,有效扭转了网上一度乱象丛生的情况。但一些诋毁人民军队形象、质疑军人价值的杂音噪音仍偶尔出现。比如,某部战士杜富国在边境执行扫雷任务时,因突遇爆炸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消息传开后,绝大多数网民都表达了对这种英勇行为的敬佩。但极个别人却宣称,杜富国负伤是因为“中国军队在拿战士的肉体凡胎试探残雷”“把形式主义做到了雷场上”,肆意散布诸如“草菅人命”“以身试雷”等不和谐论调。由此可见,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就必须努力建设良好的网络涉军舆论生态。

一、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重塑网络涉军舆论生态

(一)新科技革命深刻改变网络传播格局。当前,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移动网络终端覆盖规模迅速扩大,不断挤占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空间。同时,作为一种伴随性、生活化的媒介形态,智能手机推动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发生迅速而深刻的变化。比如,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大央媒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6个重点公号共发布了900多篇两会文章,其中超过半数的阅读量都达到了“10W+”,网络毋庸置疑成为老百姓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窗口。网络舆论多重叠加、境内境外交替传导、网民情绪相互感染、网络群体阵营明显、“网红”“推手”频繁出现、非公资本操控舆论等,使得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相比,生成演化机理更加复杂,燃点更低、烈度更高、扩散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二)“异化”的网络深度影响网民行为。网络技术进步,一方面稀释了以往传统媒体、公共部门、公众人物所拥有的绝对话语权;另一方面也赋予了草根网民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力。前述对扫雷战士的偏颇理解和不负责任言论之所以出现,也是源于个别网民媒介素养不高,对网上事实描述的断章取义和对部分视频、图片所谓“背后故事”的主观臆测。同时,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使网民抛开现实世界中“熟人社会”的种种顾虑,更容易显露出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以偏激的态度肆意宣泄情感,甚至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考虑充当“网络水军”和“推手”,变相“让渡”了信息技术发展所赋予的权力,更加导致话语权力滥用。

(三)利益集团借力资本优势操控网络舆论。目前网上更是有超过80%的信息,以及超过95%的服务器信息来自美国。特别是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媒介和桥梁,提供了外部信息与内在认知的转化渠道,为塑造认知框架、改变人的思想提供了便利条件。美国等西方国家除了对我实施战略上围堵、发展上牵制之外,还在形象上进行丑化,特别是企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随着“报纸跟着网站跑、网站跟着公众号跑”现象的出现,商业平台成为主要信息入口,非公有制资本也涌入这一领域跑马圈地、试图操纵舆论。近些年,一些社交网站还经常利用环保这个敏感问题做文章,把大家都很关心的雾霾问题推向政治高度,散布传播“抗争”理论,策划线上动员、线下行动,试图推动“公民社会”的政治运动。

二、网络涉军舆论生态治理是赢得网上舆论斗争的“必答题”

(一)有利于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话语权。随着网络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角落,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崭新平台。做好网络舆论工作,将有效防止网民受到网络信息大潮的负向暗示或不良影响,规避心理学上的“马纳姆效应”,特别是防止一些孤立事件被别有用心的人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甚至酿成舆论风波或群体性事件,努力推动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

(二)有利于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舆论支持。网络空间不是现实空间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完全独立于现实空间的所谓“第二空间”,而是主权国家捍卫自身权益的新疆域。美国军方人士曾表示,既然能够派遣美军士兵和陆战队员进入现实战场执行作战任务,那么也可以派他们到对方的媒体中去“澄清争论”和“进行战斗”。当前,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军正处在改革重塑、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期,如何维持网络生机活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在广大网民心目中立起我军良好的网络形象,为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网络涉军舆论生态治理的不懈追求。

(三)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感召力。对于广大青年官兵来说,触网比入伍早、网龄比兵龄长,习惯于借助网络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网络舆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以做好网络舆论工作为抓手和切入点,加强网络对教育作用机理的深钻细研,不断推动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上的创新,通过抓住“信息力”增强“生命力”,注重依托数据链加固生命线,推动网络载体与教育本体、网络性能与教育功能、网络优势与教育强势之间的结合融合整合,从而做到在坚决守好主阵地同时,赋予传统做法新的实现形式,不断向信息网络借势蓄力,切实强化阵地意识、责任意识,主动作为、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

三、积极探索实践新时代网络涉军舆论生态的有效治理策略

(一)持续改善涉军信息发布,努力消除军地间信息“势差”。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近年来,人民子弟兵频频上演的“最美睡姿”“最美逆行”“最美潜游”等,往往一经报道,就引发现象级传播,有的甚至成为“爆款”,让广大网民直观感受到中国军人的血性担当和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军队的独特风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接受习惯,要根据受众需求多样、参与意识增强、思想观念多元等新情况新特点,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更好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要重点对有影响力的人施加影响,努力进入主流市场、瞄准主流人群,并通过他们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影响面。要着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搭建多样化展示、多介质推送的传播平台,同一个主题要适应不同传播载体的变化探索多种传播方法,形成包括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头条号、客户端等多种媒介形态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要善于表达,将“我们想讲的”与“受众想听的”融会贯通起来。特别是要提炼和展示人民军队独有的精神标识,不能满足于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还要讲清楚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和制度原因,以主动有效的涉军信息发布满足广大网民的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挤压不利舆论、不实消息的传播空间。

(二)着力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倒逼网络媒体“自净”功能。要紧跟技术发展潮流,适应传统“把关人”角色转化、地位变化、功能强化等新特点、新趋势、新走向,同步提高全民媒介素养水平,并以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倒逼自媒体把关机制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弱化甚至消解部分无良网络“大V”和“公知”的负面影响,有效解决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媒介素养相对滞后的矛盾。要将媒介素养培养有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着力提高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高对网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抵御能力和免疫能力,自觉做到不轻信不误传。

(三)统筹整合军地各方力量,打赢网络空间“人民战争”。做好网络舆论工作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广大网民是用网治网管网最广泛、最深厚、最持久、最有创造力的根本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顺应新时代网络舆论工作的特点规律,注重以体系化思维弥补单点弱势,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广泛动员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网络群组、普通网民等共同参与,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特别是强化网络舆情管理,探索建设和完善前瞻性强、具有较高水平的舆情预警分析系统,研发能够对个性化算法、短视频、网络直播、社交网络群圈等领域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技术,将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传播平台纳入管控范畴,坚决遏制违法有害信息网上传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同时,深入推进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做好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上线评估和前置审批,通过精准预测发展趋势,精确实现情况预判,精细做好处置工作,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文理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系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博士)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