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秀宝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在践行“四力”中推动新闻供给侧改革

作者:■ 张 旗

2018年11月中下旬,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全国新闻界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江苏行活动启动。在一周的时间里,我与来自中央和地方45家新闻媒体的54名编辑记者一起调研采访。我们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田间地头、工业园区,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掌握了大量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活动期间,大家边采访边交流,边学习边研讨,普遍感到,当前新闻舆论存在的突出矛盾,体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新闻信息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闻信息生产供给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具体表现就是一些新闻报道偏了方向、少了故事、缺了思想。新闻工作者唯有扎扎实实践行“四力”,让双脚走四方、两眼观天下、脑中有所思、挥笔力千钧,才能写出精品力作,笔下的报道才具备生命力,才能切实推动新闻供给侧改革,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讲政治把方向,守正才能致远

舆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新闻报道体现的是信息、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同时也是与人民对话、引导群众思考的载体。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庸俗、恶俗大行其道,带节奏、高级黑时而显露,一些媒体的公信力不断下降。如何让新闻工作者在传播主流价值中弘扬正能量,“以我之价值,化人之心结”,于花繁柳茂处拨得开,于风狂雨骤时站得稳,就是要时刻牢记“政治家办报”,在讲政治这件事上做明白人。

脚是用来走路的,有路就要有方向。要在纷繁芜杂的各种声音中找到方向,在诱惑面前坚定信念,就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脑袋里时刻要装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具体新闻实践中始终以喉舌标准来衡量自己。无论是新闻工作者“总要想总理想的事”,还是“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都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熟悉掌握党的政策方针。可以说举好旗帜才能唱好凯歌,把正方向才能行以致远。

采访调研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在民营企业红豆集团,还是作为互联网企业的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他们办公楼内最醒目的都是组织党员学习十九大精神、开展党员活动的展板和心得体会,组织生活会、党务公开、党费收缴管理、学习体会文章……一件不落,这让大家感到十分惊讶。“变的是企业经营策略,不变的是跟党走的信念”“不吃透党的好政策,怎能求发展求创新”……采访中,这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不仅成为大家稿件中的素材,也时刻警醒着我们: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闻战士,我们更要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决心。特别是许多来自新媒体的编辑记者谈到,新媒体也要有喉舌意识,同样需要自觉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管媒体如何发展,媒介形态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在守好政治纪律这条红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在变与不变中实现新闻人的理想和价值,切实做到守土有为、守土有责。

正是脑子里有了“天安门”,大家才在“田埂上”找到了感觉,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做好了嫁接。比如针对江苏各地政务改革的新做法、新亮点,大家相继采写了《互联网+时代下的智慧改革》《还在羡慕“一窗办事”?徐霞客镇都能送“证”上门》等报道,看到同行们的这些精品力作,我想到了采访调研期间,大家常说的一个高频词—守正创新。践行“四力”归根到底,是要在守好“党管宣传”之正、守好“正面宣传为主”之正、守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正中,实现报道内容、表达方式、技术平台和媒体融合机制的创新。在推动新闻供给侧改革中,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新闻信息的迫切需求。

二、践行“四力”找故事,好作风是基础

有人说,“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故事从哪里来?脱离“群众的生活”,远离“泥土的味道”,坐在办公室搜肠刮肚,对着电脑复制粘贴,只会让新闻稿件假大空。故事,想是想不出来的。还是那句老话,“要往基层去,到基层心里才有群众;要在现场,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都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此次我们采访调研的苏南地区是新闻富矿,也是媒体多年来报道的焦点,无论是华西村还是苏州工业园,都是媒体上的“熟面孔”和“老相识”,如何在这些并不“新”的采访对象中挖掘到新故事,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一次考验。

比如华西村,多年来一直是舆论热点,这次采访华西村,我们还能找到与众不同的新闻故事吗?好作风立竿见影,走在华西村的田埂上,在文体活动中心与村民同健身,我们很快发现了“小贵州”的故事。“小贵州”叫何苇,她从贵州来到华西村工作生活多年,从她衣食住行变化的点点滴滴中,无不见证了华西村的发展、民生的改善。“小贵州”满满的获得感,折射的是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上的丰硕成果,使他们拥有真实的、切实的幸福感。这生动的采访素材,就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要寻找的新闻故事。它在哪里?就在我们脚下!

勤走、勤记、勤想、勤写。先有好样子,再写好稿子。有了对新闻事业的敬畏之心,才能激发起新闻工作者干事创业的激情。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这是一个新闻人应有的状态。

“脚下有泥,脑中才有料,下笔如有神。”有了好作风,娇骄二气也就一扫而光,双脚也就长满茧子,就像新闻界老前辈范敬宜说过的“根植春泥气自华”,长满茧子的双脚回馈给我们的,一定是充满光彩的新闻灵感、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

三、让新闻直抵人心,抓住问题是关键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有三个词却常被人提及,一个是“反转”,一个是“碎片化”,另一个是“同质化”。“反转”是因为没找到真相,脑子不够用、事实不够用,一个硬币只看到一面,一头大象只看到一条象腿。而新闻的动态化常常又导致新闻信息的碎片化,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事件起因、经过和走势等深层信息需求。特别是一些媒体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上,还是从报道内容的形式上,由于采写相同的线索或新闻事件,难掩似曾相识之嫌,造成新闻报道“千人一面”。

推动新闻供给侧改革,在内容上下功夫十分关键。都说“内容为王”,什么样的内容才是“王”?找准问题的内容才是“王”!才能扣人心弦、直抵人心。比如在苏南地区,看到几位住着别墅、开着汽车,却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时,大家心中有了问号。原来,那几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农民,都有本科以上学历,还曾被村里派到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这些高学历农民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呢?”从这一问号出发,有的采写了稿件《改革开放看苏南,未来社会在引领》;有的从农民的幸福感入手,聚焦“改革再出发,让‘幸福更有温度’”这一主题;还有的从共同富裕找切入点,为这里演绎的“共富传奇”点赞……这体现了新闻工作者之间不同的观察力道、思考深度、写作角度。

好点子常常是在“为什么”中碰撞出来的。带着问题采访,我们发现了江苏在改革开放中许多具有启示意义的好故事,比如张家港市如何实现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飞跃,苏州工业园怎样以自主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等。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各级党委政府如何从偏重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齐头并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路径。这一个个奋斗故事、创新故事、百姓故事从编辑记者的笔端缓缓流出,勾勒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改革图景。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意在鼓励新闻工作者多动脑筋、多做分析。在践行“四力”的新闻实践中,在这次调研采访中,通过比较不同编辑记者的稿件,大家感到,唯有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本质,找到症结所在,才能让自己采写的新闻报道不被“反转”、深度有料、独树一帜。

有了“站在阳光下”的正能量,有了丰富的故事,有了深刻的思想,这样的新闻报道一定是人民群众之最想、人民群众之所需。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奋斗的人生最绚烂。我们新闻工作者唯有以好作风践行“四力”,力争在每一篇报道、每一个版面、每一个镜头中,打动人、感染人、影响人,以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方针入耳入脑入心“飞入寻常百姓家”,才无愧于职责使命、无愧于新时代!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总编室一版组编辑)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