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秀宝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解决好供需矛盾:让网络报道“有内容”

作者:■ 任 旭

摘 要: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求新、求深、求活,以情感人,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点。作品是好是坏,终究要靠内容说话。我们都要像习主席要求的那样,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关键词:供需矛盾;网络报道;内容

传统媒体编辑常被人称作“老师”,可能是因为当编辑前通常要当若干年的通讯员和记者,工作时间比较长,而且经常和报道员进行业务沟通,常给人“老编辑”之感。

新媒体的编辑,常常自称“小编”,让人听起来很亲切,这既是谦称和昵称,同时也说明新媒体编辑大多比较年轻,更喜欢用年轻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编发新媒体产品。

然而,无论是传统媒体的“老编辑”还是新媒体的“小编”,都是媒体的“把关人”,拥有选稿权、编稿权和发稿权。

通常作者也非常想知道,究竟什么样的稿件,才能入得了他们的“法眼”?而编者也常常苦恼,面对一堆投稿,还在慨叹“没有稿子可用!”“供”与“需”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笔者先后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从事编辑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常“毙”掉一些稿子。总的来说,“无可救药”的稿子是因为“没内容”,空洞而没有实事的稿子,没法编辑处理。有时甚至能感觉到,被扔进纸篓和回收站的稿子自己也在叫苦不迭:

“不堪重负型”。如果可以说话,稿子们会说:请不要对我寄予太多期望,让我背负过重的担子。例如一篇投稿,写的是本单位开展“魔鬼周”训练的事,文中讲到:自和平积弊大起底大扫除活动开展以来,该支队在剖析整改中注重从官兵思想上“除尘”,从反思中总结,从训练中立起标准。采取昼夜不间断,连续实施的方式进行实战技能课目训练。始终坚持用实战化训练这剂“良药”祛除“和平病”,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发现一个问题纠治一个问题,在深查实纠真改上使狠劲。以实际行动为主责主业清障除弊,实现战斗力新的跃升……

稿子着重写这个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本单位如何重视,对具体怎么开展的却一笔带过,是典型的把一件事人为地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想以此显摆领导的重视,小马拉大车。而编者要的是到底有什么新闻、到底有哪些突破,到底有什么震撼人的瞬间能够感染人、鼓舞人,而不是干巴巴地自吹自擂。对这样的稿子,编辑往往会评价说,“写得太空了,没东西。”

而新写手们往往会一脸茫然:写了那么多,是经过反复斟酌、找上报的材料里的原话,怎么还说没内容呢?

症结就在于稿子的重量不是靠自己说的,不论是编者还是作者,都要服务于读者,都必须通过作品的具体画面、具体镜头、具体故事等,有效地传达新闻信息,由读者自己去“称量”作品的分量。真正撬动了受众的心,才算真的“重量级”。所以与其穿靴戴帽去讲一个活动的重大意义,不如用工笔描绘或者拍特写的方式,把最精彩的画面和最动人的故事呈现给受众,由受众去品味。

“误背黑锅型”。如果可以说话,稿子们会说:别先抑后扬,负面舆情的黑锅我不背。有的作者为了显示本单位在改进工作和作风,想写出“变化”中的新闻,并想立一个针对某某问题的靶子,经常会贬低前几年的工作,说现在改进了、变好了。

例如,前面的稿子就写到:他们把以前想练不敢练的练起来,把以前偏训漏训的补回来……至于具体怎么做的,又没下文了。这样的稿子是作者发现了问题,但是现实中可能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来解决,所以稿子的内容仍旧写得很空。类似的稿子常常在前面讲以往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马失前蹄、走麦城的经历,后来如何改进作风,解决了矛盾问题,开创了新局面。而其中有的稿子看似立起了靶子,却又常常没有真正的工作方法和切实有效的经验。此类稿往往被一些商业网站,或一些热衷炒作部队负面新闻的自媒体,被一些“标题党”所利用,他们就摘选前面那段“毛病”上标题,炒成负面新闻。对于这样的结果,作者也是非常郁闷的,更会感到始料未及:我要着重表达的内容在后面,谁让你去炒前面已经是“过去时”的“故”事了?然而,网络的“放大器”,不一定会落到哪里,有时的确是不全面、“不理智”的。

当然,我们不反对批评报道,优秀的批评报道会抓住问题要害,会交流经验教训,达到警醒人、促进工作的目的。却不赞成简单的比较,特别是空洞的对比,甚至恶意地“踩”在别人的肩上显示自己。尤其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更不宜授人以柄,引发负面舆情。

“复制粘贴型”。如果可以说话,稿子们会说:谢谢你创造我,但请不要简单复制粘贴。诚然,许多好文章可能会拥有相似的很好架构,但是其中的血肉一定是新鲜的,内容一定是独特的,哪怕是孪生兄弟,内心也一定是不同的。

有人总结部队的工作就像“四季歌”,到什么时间就会做什么。有些“老司机”,坐在办公室里也会知道编辑此时需要什么稿子,或者拿几本报纸的合订本,就能够找到本月的写作方向。然而,简单的复制粘贴甚至抄袭,必然是会受到惩罚的。

其实,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编辑,大体上都有共同的好恶,都希望自己编发的新闻作品,真正走在时代的东风里,抓住时代的脉搏律动,不忘初心,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在复兴路上的精气神。都希望所有作者能够转作风改文风,像习主席要求的那样,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所谓新闻,自然不是普通的芝麻蒜皮小事,而对一些真正的新闻,作者会如何对待?作为编者,还有三点期待:

一是忌浅爱“大”。重头新闻、硬新闻,人人都喜欢。但是有些消息,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只有放在全局中来看,站得高才能发现它的意义重大。它可能是某重大事项里的一个末端,是深埋于地下一个人参的须子,只有“俯下身”,认真采访调查,全面地认识它,最终才能找到那棵昂贵的人参。所以,比写一条无关痛痒的稿子更可怕的是,作者把一条真正的新闻看小了,写浅了。

有一位编辑曾收到一篇稿子,报道员写了一条东北寒区部队给官兵换床垫子的消息。写的是部队把原来用稻草做的垫子,换成了棉垫子。一再跟编辑说,领导很重视这件事,务必请发一下。这位编辑纳闷儿,就是一个换床垫子的小事,领导怎么会这么重视呢?仔细了解才知道,不是这个单位换了垫子,而是寒区部队统一将用了多年的稻草垫子换成了更保暖的棉垫子,是我军后勤保障的一件大事。这样的“小事”,当然是大新闻,如果简单就事论事,写浅了,稿子可能就进纸篓了。这是典型的、本单位的小事,有可能是事关全局的大事。

相反,有时候,本单位组织的“大活动”,例如“魔鬼周”训练,大家都在搞,放在全军来看,有可能就不算大事了。

二是忌浮爱深。编辑最怕的是作者浮在表面上,没有深入采访,从材料里抽例子,用干瘪的语言作介绍,说者无味,闻者无趣。只有“沉下心、察实情”,深入采访才能得到细节。唯有身入心入情入,找到感动自己的细节,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长篇通讯《继母情》曾打动了无数读者。杨秀珍嫁到陈家不久,丈夫陈道修患癌症去世。杨秀珍把四个孩子相继送进了大学校园。该文作者前前后后采访了几个月才动手写稿,而为了一个细节反复采访,才挖出背后感人的故事。

例如,作者听到作为主人公的继母说,孩子们给她买过一条围巾。作者觉得有点小问题没问,是什么颜色的?回答是蛋黄色的。作者又有些疑问,为什么不是别的颜色?仔细问,这是大儿子的主意。作者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找到大儿子。没想到,这条蛋黄色围巾背后有那么多故事。没有讲孩子们如何从心里认可了继母,但作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细节把一切都说明了。而要了解到这样精彩的故事,是要经过一番深入细致采访才能够得到的。

三是忌旧爱新。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喜欢“新”,喜欢新时代的新理念、新作为、新风貌、新风尚,也喜欢军营内外发生的新鲜事,更喜欢媒体表达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只要是受众喜欢的产品,就不要怕编辑不能接受。

前不久,在报道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时,我们使用了微视频、动漫画等多种方式,推出十几篇网络产品,其中的《VR带你走一走王继才的巡岛路》、H5《感悟王继才:一样的场景,不一样的境界!》《接续守岛|老民兵一路走好,开山岛灯塔永不熄灭》以及微视频《王继才:我这一生,亏欠父母妻儿,但对国不能亏!》等等作品,都受到了网友的高度好评。微视频还在快手、抖音平台上发布,24小时内点击达到100万+,上了热搜。网友留言:感人!就应该传播这些正能量!这也启示我们,报道创新、求新,永远没有止境。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总编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