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秀宝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涉军负面舆情新情况新问题与因应之策

作者:■ 洪文军

摘 要:当前,涉军负面舆情高位运行、话题多元、热点频现、噪音杂陈,沾军就“热炒”,产生强军负能量。新时代尤须做好涉军舆情应对处置,探索融媒体矩阵发声方法路径,把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传播强军正能量。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涉军负面舆情; 应对之策

当前,舆论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涉军负面舆情产生、传播与路径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沾军就“热炒”,负面舆情多,是新时代需随时直面与有效应对的一道课题。

一、舆情爆发:从“网上”到“掌上”

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社交化、移动化、视频化趋势日益加深,“三微一抖”(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抖音)不仅拥有数以亿计的超大用户池,而且越来越多用户成为这些平台的作者。

移动端用户数量在2016年已经超过PC端,这意味着更多“网上”信息可以通过“掌上”移动端来获取。更引人关注的变化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11亿,微信9.3亿,“60后”微信用户增多;来自移动端与PC端在某些使用领域的流量比高达9:1;等等。在此背景下,涉军负面舆情爆发,“掌上”发酵成为一个尤为引人关注的新情况,在手机移动端上即可第一时间跟帖评论转发,甚至二次包装制作成为涉军舆情信息源。在新媒体时代,“扁平化管理”、人际传播的黏度增强,致使涉军负面舆情的传播依托人际网格迅速产生喷泉效应。一些商业新媒体平台为博取眼球,对涉军信息发布把关不严,甚至编造耸人听闻的“新闻”、制作“夺人眼球”的标题,传播强军负能量,误导广大受众。

“东方-2018”联演期间出现的涉军舆情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8年9月,“东方-2018”中俄战略演习联合战役实兵演练在俄罗斯楚戈尔训练场顺利进行,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采访小分队共采制文字、图片、短视频和音频等稿件11篇,总阅读量很快超1800万,其他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也取得较好传播效果,展示了中国军队捍卫和平的决心和中俄两军的深厚友谊。但是,有的新媒体平台却肆意自创编发《中俄聚焦几十万大军,大批核导弹已就位,西方:发出强烈警告》等稿件。更有甚者,无中生有编造假新闻《中俄军演意外发生,解放军深夜遇袭,双方激烈交火,死伤数人》,把外军遇到有人投石块的行为移花接木,造谣解放军遇到了抢劫,说什么“中国军队一声令下开枪扫射,歹徒被击毙三人”……这些不实报道和谣言产生了恶劣影响,虽然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钧正平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和《参考消息》等及时批驳,但是负面影响难以彻底消除。这带给我们诸多思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涉军舆情的“最大变量”,对移动端涉军信息的监控、应对难度增大,特别是面对自媒体人成为军事资讯发布者、转发者、评论员这一新情况,有效管控应对,方能让“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新时代,我们不仅需要面对舆论生态的深刻变革,还需要深入思考认识军队改革语境。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次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在此过程中,一些杂音、谣言也乘机裹挟其中,在社交媒体上大行其道,干扰视听,危害不容小视。2018年以来,涉军谣言不断:有编造部队正在办理军属证的,还有杜撰给全国退役军人的一封信、军队转业安置方式发生巨变等。这些都成为涉军负面舆情比较集中的一个“爆点”,杀伤力不小。

二、处突响应:从“黄金4小时”到“钻石一刻钟”

前些年,说到舆情应对,通常是争取在“黄金4小时”内进行处置,下意识的动作是“删帖”。今天,置身新的媒体生态环境,“黄金4小时”内负面舆情可能已网传天下,删帖也删不干净,更不用说很多人通过手机浏览转发、下载截图了。对于涉军舆情信息,如今“快反”速度要求已至“钻石一刻钟”。

对于每一个涉军负面舆情,都应露头就打,同时应该做好预案,精准预判,并对有关涉军舆情“爆点”心中有数:

—“凿船党”,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来解读军史,诋毁英烈。自2015年全国打响“英雄保卫战”以来,这类负面舆情的数量有所降低,但更为隐蔽,特别是在军史重要事件和人物周年纪念时会跳出来“放毒”,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不小混乱。

—“标题党”,对《解放军报》等媒体版面稿件肆意篡改,混淆视听。近两年,对一些不良商业网站新媒体“标题党”惯用手法进行了整治,情况有所改观,但仍难以根治。对此舆情的监测处置应该是常态化进行,在军队重要会议报道期间和重要政策发布时尤须警惕。

—“伪装者”,看似“关心”军队军营军人军属,实则唱衰。此类舆情中,有的人甚至以老兵身份发声,很有迷惑性。对此需要及时跟踪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跟帖评论,对那些所谓“大V”“公知”的自媒体平台更应加强管理。

—“爆料人”,对军人军属军车等“看不顺眼”,歪曲形象。在军营外,军人备受关注,好军姿、好作风无意中会成为传播强军正能量的爆款。但是也因个别军人军属言行不当,军车停放地方不合适,或一些假军人、假军车和打着部队旗号对外经营的医疗机构等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被爆料曝光、热炒恶炒,歪曲了军队军人整体形象。要加强对论坛、社区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监测,一经发现舆情即快速处置回应。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论”老论调在传播上出现新情况。在关注内容上,他们对我们在南海的一举一动过度解读,而且常常“恶人先告状”,同时对解放军吉布提综合保障基地等使用不忘扣上“中国军事威胁论”帽子;在传播渠道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向我国境内渗透力度加大。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敢于亮剑出击,善于发声回击。

官兵和地方社交媒体平台的交流互动增多,也是近年来一个新情况。一些官兵或退役老兵通过微信或自办微信公众号等发布涉军信息,虽然大部分是正能量内容,但是因为把关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也致使不实、不准、不合适的文图视频对外传播,另有一些负面情绪,危害不容小觑。

此外,要高度关注非战争军事行动面临的突发舆情。官兵在参加救灾抢险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时常遇到一些负面舆情,突发、急速扩散特点明显,尤须第一时间予以应对处置,谨防出现类似“浑水泡面”“解放军见死不救”之类的谣言。

三、应对机制:从“单打独斗”到“融媒体矩阵发声”

针对沾军就“热炒”带来的涉军舆情无序性和难控性不断凸显、虚拟性与现实性相互交织、互动性和失衡性同时存在等显著特点,在打好“遭遇战”的同时,需要打好“持久战”,做好舆情应对的顶层设计、长远规划和融媒体矩阵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机制,探索战术战法,提高舆情处置能力。

增强预见力,打好“防御战”。诚如《孙子兵法》所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舆情应对需要关口前移,主动作为,预防在先,建立健全预警机制,通过人力和技术力量,消除风险隐患。针对当下军内外自媒体平台鱼龙混杂实际情况,应加强相关教育引导,提高自媒体人对军事资讯和涉军舆情敏感性、复杂性的认识,增强官兵的媒体素养和互联网思维,筑牢思想“防火墙”。同时,对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散布谣言者应依法严惩,以儆效尤,发挥防控负面舆情的震慑作用。

增强处置力,打好“遭遇战”。涉军负面舆情出现后,不能再抱着“鸵鸟思维”和侥幸心理,应科学高效处置,重点是顺畅信息和沟通渠道,提高专业力量建设,健全“快反”机制。对媒体平台来说,需要第一时间取得有关网信管理部门的指导支持,用好外力、“外脑”,及时回应澄清,果断亮剑。

增强引导力,打好“持久战”。涉军舆情应对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改变“单打独斗”局面,做好融媒体平台建设,聚合军内媒体、联合国内主流媒体、统合地方商业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平台,探索矩阵发声战术战法,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启示我们,主动设置议题,对冲负面舆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力引导舆论,不被涉军负面舆情牵着鼻子走。要针对不少在“网上”“掌上”的活跃用户,特别是年轻人存在的从众心理,要多说、主动说,把解疑释惑工作做在前面,防止“破窗效应”和陷入“塔西佗陷阱”。要善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呈现方式讲好强军故事,并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传播更多强军正能量。

(作者单位: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