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秀宝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探索对历史题材的创新呈现

作者:■ 田 颖

摘 要:央视系列电视节目《荣誉之战》在创作中通过讲述10个英模连队经历的经典之战,追寻革命先辈不屈斗争的光辉足迹,探寻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血与火铸就的红色基因,实现了对历史题材的创新呈现。

关键词:红色血脉;荣誉之战;创新呈现

央视七套《百战经典》栏目从2018年11月起连续推出了10集系列电视节目《荣誉之战》(以下简称“《荣誉之战》”)。这是为配合“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强军重任”年度主题教育而策划的,节目聚焦在我军发展历程上做出突出贡献的10个英模连队,集中讲述这些连队获得英雄称号和崇高荣誉所经历的经典之战,弘扬我军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顽强战斗精神,激励广大官兵继承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节目组在回顾战役、追寻历史、寻找传承的过程中大胆摸索,实现了历史题材的创新呈现,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

一、故事化讲述:追寻先辈战斗的足迹

《荣誉之战》根据栏目定位,在创意之初就确定了在故事化讲述中回顾历史,追寻革命先辈足迹的思路,同时着力通过人物命运和历史细节达到历史深度。

(一)以历史史实搭建主体。这10个英模连队,有的诞生于黄麻起义,与人民军队同岁;有的一战成名,举国关注;有的战功赫赫,经历过多次大仗恶仗。如何讲好这些英模连队故事的战斗经历,需要根据不同英模连队进行不同的创作。为此,节目组在大量查阅历史资料和对照权威军史的基础上,每期节目以英模连队经历的一场重大战斗为主体,力求真实还原这些重大战斗的完整过程。同时,在纵向的历史纵深和横向的时代背景两个维度上,进行延伸和拓宽,讲清这些重大战斗爆发的背景和产生的重大意义,不仅大幅增加了每期节目的信息含量,同时也使得节目立意宏大、视野开阔、逻辑清晰。

(二)以人物命运架构脉络。在历史类电视节目中,如果说史实是骨架,那么人物命运就是血肉。只有宏大的战斗,没有对人物命运的关照,这样的节目大多是空洞无物的。因此,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荣誉之战》将着力点放在了挖掘人物与战争的命运上。在第二集《鏖战上甘岭》中,节目以时任八连连长李宝成的战斗经历作为重点,折射出“上甘岭特功八连”在上甘岭战役中经历的惨烈战斗。在第五集《黄麻战将勇》中,节目除了讲述黄麻起义英雄连所经历的重大战斗,把笔墨重点下在了讲述战斗英雄马绍孔,以及马绍孔在淮海战役张围子战斗中的命运上。这样的架构,打破了宏大战史叙述的模式,以人物讲述更能打动人心。

(三)以细节开掘震撼人心。这些英模连队的事迹,近年来经过新闻媒体多角度宣传,已经为观众比较熟悉。这既给节目带来了关注,同时也要求节目组在创作中必须有所创新和突破。节目组在节目制作中十分注重历史事实的开掘,力争呈现和挖掘出更多的历史细节。如在讲述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战斗经历的《伏击雁门关》中,就挖掘出了八路军120师716团先后两次在雁门关伏击日军的细节,打破了人们印象中只有一场伏击战的思维定势。在《鏖战上甘岭》中,节目组挖掘出了这样的史实 :“十五军在这次战役中涌现出以特等英雄黄继光为代表的三等功功臣以上共12347人,在43天的战斗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这一历史细节的开掘,不仅回击了污蔑黄继光等革命英烈的各种抹黑,更凸显了我军英模辈出的光荣传统。

二、高品质呈现:展现热血铸就的丰碑

历史无法虚构,因而史料才会显得珍贵。对于历史类电视节目来说,资料画面不足和影像品质难以提升,是制约节目可看性的主要因素。因此,《荣誉之战》在创作中,为了更好展现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荣誉丰碑,在提升节目品质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一)运用现地实拍画面。作为视听复合传播媒体,电视节目对画面的要求较高。《荣誉之战》创作前后历时3个多月,前期创作的很大精力都放到了现地实拍上。摄制组不仅深入刘老庄、阳明堡、雁门关、大落坡等战斗遗址进行实地拍摄,还深入这10个英模连队今天的连队驻地、荣誉室、演训地等进行拍摄,获得了大量高品质的电视画面。仰望英雄连队的旗帜,追随英雄连队的足迹,10个英模英雄连队的旗帜和实物,战斗纪念碑和战场遗迹,都在向我们诉说一段段惊心动魄的辉煌战斗。在一次次的现地实拍之中,在历史与现实的今昔对比中,让人仿佛穿越了时空,触摸到战斗的惨烈和历史的沉重,更感革命先烈牺牲的伟大。

(二)增加战争亲历讲述。真实的战争,往往比文字中描述的更加震撼。战争因人而进行,而一个个战争亲历者的记忆和讲述,也构成了战争最为鲜活的画面。在《荣誉之战》的采访中,除了大量采访国防大学和军事科学院的知名军史专家、战斗发生地的地方史志办和纪念馆专家,节目还重点增加了战争亲历者讲述的比例。斗转星移,历史变迁,许多战争亲历者已经逝去或者不为人所知,但节目组还是想方设法多方寻找,先后找到了10多位抗战老兵、志愿军老战士等战争亲历者及其后代。他们的讲述也许并不权威,也并不专业,但对他们的采访既构成了节目最精彩的篇章,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崇高致敬。

(三)注重文学化表达。《荣誉之战》在回顾历史、讲述历史的同时,力求通过文学化的表达,提炼和传播这些英模连队几十年传承的精神,给人以心灵和思想的震撼。在《伏击雁门关》中,我们深情地写到:“81年前的雁门关伏击战,虽然离我们远去,但那段光辉的战例和荣誉将永远雕刻在人民解放军的战旗上,永载史册。”在《血战大落坡》里,我们鲜明地指出,“人民军队的刺刀见红精神,充分表明刺杀不仅仅是一种作战技术,更是一种血性的爆发。血性,就是战士的钢铁脊梁,就是克敌制胜的精神利刃。”这些文学化表达,使得整个系列节目充满了激情、思考和张力。

三、多角度探究:凸显血脉基因的传承

传统培育精神,荣誉凝聚力量。《荣誉之战》的创作和播出,不是简单回顾这些英模连队所经历的战斗,更重要的是强调无论何时,革命先辈用牺牲创造的辉煌战绩和用鲜血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都应得到延续和传承。

(一)融入新闻元素。历史虽已远去,但历史并不会被遗忘。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历史甚至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虽然定位于历史类节目,但《荣誉之战》在处理上,也十分注重强化节目的新闻性。如在第五集《黄麻战将勇》中,节目开篇,首先并不是讲述历史上的战斗,而是从2018年空降兵“马绍孔排”代表中国军队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事比赛进入。同样,在第七集《阻击黄草岭》中,节目也是从2018年10月25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8周年讲起,随后引出这一天也是“黄草岭英雄连”连庆日。这种新闻化的处理方式,避免了历史类节目的平铺直叙和陈旧开篇,大大提升了这期节目的新闻性。

(二)讲好传承故事。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当历史走向深处,这些英模连队如今在哪里?今天连队的官兵是如何传承先辈的血性基因的?这是《荣誉之战》关注的又一重点。节目组走进连队驻地和部队演训场,追踪连队的日常生活和军事训练。节目组讲述了刘老庄连、白刃格斗连等英模连队适应我军历史发展需要,从传统步兵转型为两栖精兵、空降精兵的历程,也讲述了黄草岭英雄连等英模连队面对国防和军队改革,坚决听从命令进行异地调防,以及他们在抗震救灾、重大演习等活动的突出表现,鲜明地向观众传达这样的信息:尽管这些英模连队都在不断转型,但延续在他们血脉之中的红色基因一直在传承,这也是我军在新时代战斗力不断提升的源泉。

(三)引发深入思考。历史的语言,深邃、质朴而又无声;优秀的电视节目,清晰、干净而又引人深思。《荣誉之战》在创作中,也在不断探索和思考如何传承红色血脉,这些思路也通过节目进行表达。如在讲述“白刃格斗连”战斗经历的《血战大落坡》中,节目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当信息化作战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形式,白刃战、肉搏战的概率似乎越来越低,为什么还要练习拼刺刀战术?在讲述“攻坚英雄连”战斗经历的《攻坚宿南战》中,节目也直面另一个尖锐的问题:当战争胜负更多依赖于武器装备的性能优劣时,如何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先辈的荣光?这些问题,节目有的做了回答,有的将问题留给了观众,从而将观众引入节目制作,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节目创作的情境。每一个连队的战斗经历,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曲敢打必胜的凯歌,当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去,这些思考和语言,赋予了《荣誉之战》深切的历史沉思,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专题节目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姜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