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用电波传递改革开放强军之声

作者:孙 利

摘 要:军事广播是党的新闻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人民军队的形象窗口、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防的重要渠道。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如何发挥广播特点,讲好“富国”与“强军”的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国防时空》栏目推出的“见证强军之路”系列节目,看似在写人物,实质是写事件;看似在写个体,实质是写群体;看似在写历史,实质是写今天。

关键词:改革开放;见证强军之路;国防时空;广播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从2018年12月10日至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国防时空》节目陆续推出10集系列节目“见证强军之路”。节目选取百万大裁军、组建陆军航空兵、我军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海军首批赴亚丁湾索马里护航行动、解放军进驻香港等10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十多位事件亲历者、行动参与者深情回忆和生动讲述,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军队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突破和伟大成就;透过主人公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感悟和款款深情,奏响震撼时代的人民军队最强音。

一、站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策划主题,使强军兴军主线贯穿始终

(一)把握好“富国”与“强军”的逻辑关系

为做好报道,主创人员多次研究策划创意。大家认为,这组报道要突出政治性、把握系统性、展示获得感、体现进行时。与此前的长征、建党、建军等主题宣传相比,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时空维度和讲述逻辑的区别: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置于改革开放时代大背景下,尤其是把握好“富国”与“强军”的逻辑关系,用大量事实于潜移默化中告诉听众,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强军之策;人民军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改革开放大战略;人民军队的日益强大,也是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二)把握好“点”与“面”的比例

谋篇布局时,有人建议,可从改革开放40年来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勤保障、装备发展、对外交流等领域的辉煌成就破题,制作全景式大片,优点是主干清晰、资料丰富、便于操作。但经过讨论,大家感到宏大叙事容易浅尝辄止、挂一漏万,不适合广播传播。最终确定了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10个重要事件反映辉煌历程的报道思路。寻找重要亲历者,通过人物回忆还原重要事件历史细节,透过人物成长历程折射时代变化,整体把握、关注局部;史论结合、揭示规律;立足当代、着眼未来;事人相融、展现过程;详说事件,简说脉络,用今日视角察看历史事件的巨大意义。在事件的选择上,突出国防和军队改革与人民军队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新贡献。

(三)把握好“讲事件”与“说人物”的维度

经过层层筛选,多方沟通,主创人员选择了曾参与802演习和百万大裁军的原65集团军副军长曹栓泽、原总参陆航部部长马湘生、中国首批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大队长李金勇、“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演中方导调组组长李维亚、歼-15在辽宁舰成功着舰第一人戴明盟、歼-10战机首飞试飞员雷强等代表性人物,他们全都是事件亲历者和行动参与者,有的还是全国全军重大典型。节目组要求记者看似在写人物,实质是写事件;看似在写个体,实质是写群体;看似在写历史,实质是写今天。详写事件细节,略写发展脉络,采用“大事件+小脉络”的结构,强调亲历者视角,不突出个人典型。

二、立足广播特点讲好强军故事,用独家信息、独家音响提升节目感染力

广播是用声音介质传递信息的媒介。介质的单一,要求文字必须精致、音响必须典型、节奏必须明快,否则听众很容易换台。这组系列节目,使用了很多独家音响,披露了很多独家信息,让听众通过《见证强军之路》感知强军之路的艰辛,让历史再一次回声,让事件再一次重现,让人物再一次鲜活。

(一)通过任务讲述详实还原重大事件

纸媒采访时,作者可以将采访对象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而广播很多时候则需要将采访对象的讲述原汁原味儿地呈现,这就应了广播圈里一句话“七分采,三分写”,充分说明采访在广播报道中的重要性。如果主人公表达欠佳,再好的内容也会缺乏感染力;如果采访深度不够,后期制作时往往难以弥补。《见证强军之路》主创人员对每篇采访提纲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为调动采访对象情绪,还经常把主人公拉到他们最熟悉的训练场、军舰、机场等场景进行实地采访,力求挖掘更多深度信息,更多真实情感。由于中国首批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大队长李金勇年龄大,且患有高血压等疾病,每次采访时间有限,记者李钦帅先后对他进行了7次采访,录音长达10余小时。虽然最终报道只剪出10多分钟录音,但却通过浓缩,把李金勇带领400名战友参加维和行动的很多生动细节,完美呈现给听众网友。

(二)首次披露重大事件幕后独家信息

这组特别报道,很多当事人首次接受深度专访,披露了很多独家信息。比如,时任“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演中方导调组组长李维亚披露,2005年,中俄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准备阶段,两国最初磋商拿出的方案,兵力规模上居然相差百倍。后来,鉴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和两国共同安全需求,中俄双方将演习规格大幅提升,派出陆、海、空军近万人参加,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外军组织大规模联合演习;又如,被誉为“陆航第一飞”的马湘生少将介绍,组建我陆军第一支航空兵大队时,条件非常艰苦,部队曾用马灯判定落点,我军首批从法国引进的8架武装直升机,由于经费不足,只有4架带导航系统,另4架没有。然而,伴随我国国防工业水平的提高和一代代陆航人的努力,这一新质作战力量为陆军转型插上了腾飞的“钢翅”;驾驶歼-15在“辽宁舰”成功着舰第一人戴明盟透露,早在航母建造和改装的过程中,他就和战友们投入到我国舰载机的试飞和飞行员的训练中,驾驶歼-15战机首次在“辽宁舰”着舰时,戴明盟感觉就像撞到棉花墙上,撞到大气球上。鲜为人知的故事,生动感人的细节,从当事人口中娓娓道来,既说明了我军发展中的不易,也激起了听众收听的兴趣。

(三)用珍贵历史音响烘托主题

典型音响是广播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烘托主题增色。这组报道,首次公开使用了很多独家音响。比如,中国海军首批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时,在遥远的印度洋上,“海口”号导弹驱逐舰与被索马里海盗劫持的中国船舶“天裕8号”对话的音响,紧张的氛围,把听众的思绪拉到十年前惊心动魄的一幕;再如,香港回归时,中英防务交接仪式的现场声,听众从“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一句振人发馈的交接声中,听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改革开放后收回香港的底气,听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捍卫祖国主权的豪气;再如,歼-15战机试飞员与辽宁舰通话的珍贵声音,让听众感受到人民海军从浅海走向深蓝的前行足迹。这些典型现场音响在节目中的大量使用,使节目的感染力大大提升。

三、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进行多渠道全方位传播,产生良好社会效应

(一)广播与网络融合设计,立体呈现

《见证强军之路》特别节目制作完成后,中国之声《国防时空》、中国之声《央广新闻》、中国交通广播三个广播时段播出,央广网、央广新闻、央广军事、CNR国防时空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新媒体版本。无论是网页版展示,还是手机页面呈现,设计简约大方、色调搭配合理,在凸显成就的同时,也有力彰显了历史感。每个板块都设计了与内容相适应的背景图,让网友清晰直观地了解各页面内容。专题栏目布局精巧,错落有致,军事色彩突出,极富艺术性和感染力,吸引着受众去关注。

(二)播音艺术家倾情演绎,提升节目厚重感

《见证强军之路》节目组邀请央广著名播音艺术家于芳播讲,苏扬、徐佳慧录制片花,播音艺术家的再创作,为节目增加了历史厚重感。节目在制作上非常考究,包括背景音乐的铺垫、历史镜头的回顾、历史人物的回声,特别是每集关键之处,都会有习主席同期声出现,这又体现出了节目的政治性、思想的引领性,使主题更加突出,人物更加丰满,事件更加真实。如果听众闭上眼睛戴上耳机倾听,仿佛身临其境,感觉那炮弹就在身边,那声音就在耳畔。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专家监听简报》撰文指出,《见证强军之路》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之作,也是我国国防教育、尤其是军史教育的好教材。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广播节目室主任)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