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吕俊平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感受一场紧锣密鼓的航展特刊会战

作者:宋元刚

摘 要:办航展特刊就像一场会战。《解放军报》“科技周刊”推出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特刊”,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办出了质量和特色。回过头看,这是编辑室团队画好“图纸”、做足“功课”、下好“一盘棋”的结果。

关键词:航展特刊;会战;感悟

2018年11月9日,《解放军报》第9版至第11版,以3个整版的篇幅,刊发“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特刊”。《一场明星兵器的“嘉年华”》《晒晒中国航展的“朋友圈”》《感受中国航展澎湃驱动力》等3篇通讯,随着第十二届中国航展在珠海连续3天的“火爆上演”,以独特的视角“俊俏亮相”,赢得不少读者的点赞。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领导、解放军报社领导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特刊策划得好、质量高。

笔者作为解放军报社军事新闻编辑室的一名编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次特刊会战,对编辑室领导的精准把握和领航定向、派出记者的快速反应和高效采写、编辑同行的默默耕耘和精细编发深为感佩。同时也体会到,要办好这样的特刊,很有必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到位。

画好一张“施工图纸”

从1996年开始,中国航展在珠海已先后举办了十一届,第十二届比较往届会有什么新特点?结合新特点,立足《解放军报》每周五的“科技周刊”,即9版的《兵器大观》、10版的《国防军工》、11版的《科技前沿》3块专版,怎样彰显《解放军报》特色,在众多新闻媒体中独树一帜,办出一期好特刊?在航展开幕前近半个月时间里,编辑室领导就要求参与采编特刊的人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在了解往届本报和其他主要新闻媒体报道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本届航展的特点与看点,让大家提早进入情况。期间,组织大家先后两次召开碰头会,听取大家的宣传思路,规划设计特刊的“施工图纸”。在前出记者出发的前几天,已形成初步的策划方案:

—结合航展明星兵器云集的特点,依托《兵器大观》专版,刊发主打稿件以“明星兵器的‘嘉年华’”为主题的通讯,分别聚焦先进参展航空装备、地面陆战兵器装备、陆海空天电五个维度装备等方面展开报道。同时配以几款国产明星兵器战技性能的“兵器榜”介绍。

—结合航展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外参展商达到700多家、“朋友圈”在扩大的特点,依托《国防军工》专版,刊发主打稿件—以“晒晒航展的‘朋友圈’”为主题,分别聚焦中外的“老朋友”“新朋友”,展示中国军工的“民族风”“中国范儿”。同时刊出“中国军工在航展上交出的亮丽成绩单”“军工家谱”等配稿。

—结合航展精彩的背后实质是科技在推动的特点,依托《科技前沿》专版,刊发主打稿件以“感受航展澎湃驱动力”为主题,从科技的军用化、民用化、多域化等角度进行报道。同时刊出“展台上的N大科技亮点”等配稿。

“施工图纸”绘就,让参与特刊的采编人员有了“发起冲击”的目标,也增加了胜战的底气。

战前做足必备“功课”

前出记者是在航展开幕前两天出发的。而这之前,有很多必备的“功课”已经开始做了。

建起“特刊群”。离航展开幕还有12天,编辑室便借助微信专门建起了由9人组成的“特刊群”,在强调保密纪律、增强保密意识的前提下,让大家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一人所得的关于航展的有用信息,手指轻点立马发送到群里,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如发在群里的“歼-20将以新涂装、新编队、新姿态亮相第十二届中国航展”“2018中国航展最新看点”等数十条信息,成为采编人员备用的“干粮”。

形成互动机制。联系解放军报社驻空军分社、中国军网的记者,加强沟通协调,进行“联合作战”。解放军报社驻空军分社一方面为军事新闻编辑室的采编人员提供了本届航展关于展区的划分、展出装备的选型、实物与模型的结合、动态展示与静态展示的搭配以及数十种参展装备对外宣传口径等相关内容的第一手资料,一方面为前出记者协调解决采访事宜。中国军网记者在报网双方协调下,直接参与到前方战斗队之中,具体负责关于航展的“朋友圈”那一部分的采写,确保报网融合,实现同步报道。

注重“按图索骥”。按照设定的“施工图纸”,采编人员立即行动,迅速搜集整理有关信息,占有可用资料。如在报道“明星兵器的‘嘉年华’”“感受航展澎湃驱动力”这两部分之前,采编人员就已深度掌握了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歼-20战机、“鲲鹏”运-20等空中飞行器的战技性能,对国产外贸VT-5坦克、VN-17步兵战车和“山猫”全地形车等“酷兵器”的战技性能也有了全面了解,还对海上无人艇、防空重器、陆战装备、预警探测雷达等“陆海空天电”兵器装备性能进行了了解。等到开放展出武器装备时,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如在报道“晒晒航展的‘朋友圈’”这部分之前,采编人员就已了解到,世界航空领域巨头之一的欧洲空中客车公司,是22年来从未缺席中国航展的“常客”,波音、湾流、巴西航空等世界航空巨头,都是中国航展的老朋友。划定了大致的“圈”,结合随后现场的观感,就有了生动的“朋友圈”描述。

善用眼睛和脑子采访

前出记者在航展开始前就已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到了航展现场,他们除了以常规的问询式采访举办方、参展方、观众外,还以清醒头脑积极进行观察、思考。

如在采写“晒晒航展的‘朋友圈’”这篇稿子的过程中,当记者来到航展现场,不时地看到,人们随手拿出手机,扫着随处可见的二维码,以了解更多的信息,或便于今后进一步沟通。在热闹的展馆内,“嘀嘀”的扫码声此起彼伏……正是观察到了这样的细节,从这一细节切入,才使记者描绘出了“‘码’上中国,‘码’上航展”的生动画面,为发出中国航展“‘朋友圈’在扩大”的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记者在民营企业的展台前,看到琳琅满目的展品时,很快联想到航展开幕5天前,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时为民营企业鼓劲的情景,由此发出了航展“朋友圈”里420多家民企“好时代来了”的感言。当记者敏锐地观察到现场有一位十来岁小朋友在聚精会神参观时,就毫不犹豫地把他锁定为航展的“小粉丝”。果然,在采访中得知,他年龄虽小,可这是他第五次来参加中国航展。“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来‘看’过航展了。”发现这个鲜活的事例并把它写进稿子里,中国航展的一名忠实小粉丝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妙趣横生。

在采写“感受航展澎湃驱动力”这篇稿子的过程中,记者观察到一位叫程尚怀的参观者,展览中各种“新面孔”装备将他牢牢吸引,半个多小时都没走出10号展馆的一个装备展位。记者从这名参观者入手,铺展开来进行采写,推出很多首次亮相的全新装备。记者在7号展区“风云四号”微波卫星模型旁观察到,一个小伙儿聚精会神地听讲解员“科普”,并不时地问这问那。于是,记者对这名叫杨肃的参观者进行采访,进而推开了普通百姓对高新科技“大服务”融入人们生活的关心,进而引出高新科技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现实……

通力协作下好“一盘棋”

这次特刊会战,根据需要分作前方和后方。虽分工不同,但前方后方通力协作,在各自战位努力发挥作用,下好了“一盘棋”。

前后方保持热线联系。当前出记者奔赴采访一线后,编辑室对采编工作上的新要求、在宣传内容和形式上的新调整、在采编中的可用信息等,不管是在什么时间,只要有沟通的需要,随时进行点对点联系,确保了前后方信息畅通、上下情实时通联,使工作在有条不紊中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当工作中遇到问题和难题时,编辑室领导立即指导帮带,及时加以解决,编辑、记者之间也是相帮相衬;当工作取得成效、呈现亮点时,纷纷给予点赞和鼓励。大家在沟通联系中相互鼓劲加油,工作始终充满着激情。

“后期制作”下足功夫。前出记者为了完成好采写任务,基本上是超负荷工作,每天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而后方包括编辑室领导在内的编审人员,坚守“战位”,加班加点工作。特别是当前出记者在2018年11月7日下午传回采写的稿件后,编审人员就进入了的“冲刺”阶段。而此时,离9日见报只隔一天,且要在8日送编辑室、报社、中心等三级领导,完成审版工作。所以,不管多晚,也要在这个“后期制作”时间段里,完成整版稿件的编辑、成版、出样、审校等工作。编审人员在这个关键时刻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劲头,有的“耕耘”到深夜,有的因稿件调整通宵达旦,但都默默工作、毫无怨言,表现出一个战斗团队的精神风貌。这期间,他们还协调人员完成了特刊版式制作、配用图片收集、版样集中送审等工作,保证特刊按时间节点顺利见报。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军事新闻编辑室编辑)

责任编辑:吕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