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连队千字新闻写作细节谈(三)

作者:■ 郑蜀炎

摘 要:连队中心工作报道是一种反映基层中心工作的常用文体。写好连队中心工作报道是军事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三篇连队中心工作报道的写作为例,探讨连队千字新闻写作的三个细节。

关键词:连队千字新闻;连队中心工作报道;写作细节探讨

作为反映基层中心工作的常用文体,连队中心工作报道的写作有其独特规律,写好连队中心工作报道也因此成为军事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三篇连队中心工作报道的写作为例,探讨连队千字新闻写作的三个细节。

【精选例文】

不凭主官一锤定音依靠党员集思广益

九连坚持党内会议制度

成都军区某团九连党支部坚持党内会议制度,促进了连队建设,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党支部正副书记对记者说:开好党的会议也是一种基本功。

记者到九连之前,曾随一个工作组对29个建制连队调查,发现有些基层党支部不懂得什么情况下该开什么会,甚至出了一些笑话。然而,记者在九连翻阅了今年的党组织会议纪录本,仔细数了党小组会一项,从今年第一个星期六开始,时间有挪动到星期日晚上的,但每周一次从无空缺。

九连在处理连队重大问题时,行政主官不搞“一锤定音”,而要通过党的会议集思广益,以保证作出正确决策。今年下半年,连队有一个由战士直接提干的名额,连队干部虽有考虑,但仍按组织原则,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支委会提出名单,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通过表决决定了人选。涉及数额较大的经费开支,他们也都要经支委会讨论决定。

一个排长辱骂了士兵,指导员洪志远在对他批评后,党支部又召开党员评议会,在全连进行教育。这个排长流着泪做检讨,全连同志对官兵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九连党支部坚持开好党的会议,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在开不成支委会的情况下,连队坚持召开党员大会协调工作、布置任务,党小组会照常开,保证了连队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刊于1990年11月15日《解放军报》第1版)

【细节解读】

自己给自己开几门课程

当年提倡改革新闻,操作性很强,具体要求就是用短消息写基层的中心工作,文本的依据是一个月的《参考消息》,主要是学习人家语言表达的简洁明快和段落之间的跳跃感。动笔之初确有带着镣铐跳舞的感觉—采访对象、内容和字数都有明确的限定,更难突破的是自己长期形成的写作模式。

一路写下来回头再看,尽管层次稍嫌简单,行文也不漂亮,但简洁、不穿靴戴帽的目的是达到了,特别是通过有意识的尝试,改掉了自己的一些弊病。没有具体的老师,自己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终身受益。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写出好新闻可以自己给自己开上几门课程,并在写作实践中逐一进行尝试。不一定太难但定的目标至少要超出现有的水准,打破舒适区,这才能进步。最好选一个跳一跳就能够着的方向,小试牛刀,自得其乐。

【精选例文】

别让典型围着笔杆转

云南有座哀牢山,哀牢山间有个洞,洞中是条国防坑道,坑道里住着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维护班。维护班是个老典型,其主要事迹是在坑道里住了9年。

这像绕口令一般的开头顺顺嘴也就念过去了,可维护班这9年的日子却没那么轻松。山洞隐没在一片密密的山林间,文化生活枯燥、买菜背粮困难等已成了家常便饭。可偏偏在这艰苦的环境中,维护班成了全团的典型—且不说坑道维护管理在全军次次被评为优质,也不论9年间从未出过一次大小事故,就连内务卫生、军容风纪,也都是全团的标杆。

眼见得再有两个来月维护班便在洞中住满了10整年,有关部门准备过了年隆重推出这个典型。一位新闻干事甚至连文章的标题都想好了:10年不见天日,10年胸有朝阳。可就在这时,一纸调令结束了维护班住山洞的历史。团里正式通知:10月底,维护班随退伍老兵一道换防出山。

一些一门心思想抓大典型的同志颇为惋惜:本来维护班已是拨好的闹钟,到时就会一鸣惊人。现在将其调出山洞,典型意义就受影响了。

该团政委贾凤海面对这种种说法,动了感情。他拿着维护班的材料在全团党员干部大会上读给大家听,当念到“全班9个人9种病,人人伤湿止痛膏不离身”时,贾政委垂泪而言:“战士们苦成这样了,咱们能为一面旗子、几篇稿子再让他们熬下去吗?”

记者前往采访那天,正巧碰上维护班出山回营。一进团部,便见团机关干部在夹道欢迎这些普通的士兵。宣传干事赵一告诉记者,尽管维护班还没有好好宣传,但他们始终是官兵心目中的典型。

(刊于1994年12月15日《解放军报》第2版)

【细节解读】

一事一报和“大杂烩”

多写一事一报,这是编辑部常提的要求。有人挺困惑:哪有那么多的事呀?这里有个误区,以为事必须是故事,比如,勇斗歹徒、临危救人等。这样的事的确难碰少见。可换个理解方式可写之事就多了—非事件性新闻也可以写成故事,任何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都是通过事来体现的。如解开一个思想扣子,提高一个认识……

这稿讲的虽然不是一个起承转合的故事,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但前因后果始终紧扣着维护班撤出坑道这一件事来写,就使得原本看不见的认识过程,具象成为了可观之事,没“事”也成了有“事”。一旦打开了思路,可报的“一事”比比皆是。最忌讳“大杂烩”—“大”,主题太大难以掌控,容易脱离“事”;“杂”,思路太繁杂四面出击(其实是自己没理清),几句话交代不清楚;“烩”,像小火烩菜一样节奏过慢。我理解的一事一报的非事件新闻是这样的:从一件具体事进入,然后提出、思考和解答明白一个问题,急火爆炒马上出锅。

【精选例文】

机关物色人才基层为何隐贤不荐

记者在连队,听说机关来人了。一打听,原来是宣传部门来选调一名有文艺专长的战士去当放映员。可他们跑了好几个连队,连队干部们要么“环顾左右而言它”,要么干脆说没有合适的人。

记者明明见到各连都有一些能唱会跳的“小才子”,干部们为何隐贤不荐呢?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知道:假如我是连队干部,也得这样。

一位连长告诉记者,连队唯一一名能写能唱的“秀才”被调到机关后,连里歌没人教,出个黑板报都困难。

一位指导员也说,连里的军械员调到机关了,作为专门培训后配备的专业技术骨干一个连就一个,平时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地顶着用,现在萝卜拔走了,却没人来填坑。

按说,机关地阔天宽,更适合人才发展。从这个角度考虑,为战士的成长,连队不该太“本位”了。但问题是,大多数调去机关的,都没能发挥专长、对口使用,而是当了公务员、通信员。连队干部话说得有些尖刻但不无道理:把连队独撑一面的栋梁拿去当“牙签”了。

基层的呼声终于引起了部队党委的警觉与重视。记者近日在机关看到了正打印下发的4条规定:不准抽调连队的等级厨师,“四会”教练员及各类技术尖子到机关当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调到机关一定要专业对口使用;调人要先补后调;机关要抓紧为基层培训专业技术人才。据了解,培训计划已着手实施,约半年左右,将有400多各行各业的“能手”活跃在基层。

(刊于1992年11月18日《解放军报》第2 版)

【细节解读】

基层怎样写批评性报道

这样的抱怨听到不少—写批评性报道发不出来。可我反倒觉得是我们没有用好批评这个武器。谓予不信,就看这篇小稿。连队隐贤不荐,机关浪费人才……这些内容无一不指向问题,是典型的批评性报道。

说到批评,不要马上就和唇枪舌剑、辞严色厉联系起来。我虽然是鲁迅先生犀利直锐文风的崇拜者,但在自己批评性文章里绝对没有匕首与投枪。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所批评的,只是自己队伍里出现的工作失误。写批评性报道的第一要素,就是出发点必须是善意的。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彻底,就是把理讲透,批评也是这样。这稿虽短但也把道理讲出了三个层次:一是批评机关调人影响连队工作的问题,二是分析了选才却不能人尽其才的人才浪费,三是提出解决办法。

从具体的操作上来讲,既然有“报道”这个限制词,而且目的也是为了见诸报端,批评的载体也就要求具备新闻性。参看此稿,虽然从头到尾的内容都是在开展批评,但它首先还是一篇见闻性新闻,是依托新闻来展示的有根有据的批评,而不仅仅是发几句牢骚。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原记者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姜兴华 实习学员:刘小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