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全媒体时代:军旅文学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刘笑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军旅作家的思想观念、创作格局和艺术手法也应该进入新时代,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找准新的历史方位,找到新的创作视角,形成新的艺术风貌。这对于军事记者在新时代讲好强军故事,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军旅文学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于军旅作家而言,思想观念、创作格局和艺术手法也应该进入新时代。

按照我的理解,新时代的军旅文学,其内涵是中国军队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催生出的文学作品;其关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广大基层官兵作为主人公和“剧中人”;其使命是讴歌中国军队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激励官兵斗志、砥砺官兵情怀;其目标是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从“高原”迈向“高峰”,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官兵。

进入新时代,军旅文学要产生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黄钟大吕之作,也要诞生能够见证和抒写这个时代的杰出作家。当前,随着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军旅文学的创作队伍发生了一些变化,军旅作家的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新的形势和任务,使军旅文学面对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的机遇来自伟大的强军新时代。新的挑战其实不是专业化创作模式的调整改变,或者管理模式的变化,而是军旅作家能否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个伟大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

一、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要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

信心缺失问题,是当前军旅文学创作队伍面临的一大问题。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人民军队建军90多年来,军旅文学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支脉,推出了众多文学名篇,创造了一大批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曾几乎占据中国文坛的“半壁江山”。今天,因为新老交替尚未完成等原因,军旅文学创作队伍中,存在底气不足、信心缺失等问题。这个问题,与找不到新时代军旅文学的历史方位不无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上升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一样的高度,对于军旅文学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繁荣发展的机遇。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闻工作者和军队文艺工作者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同年3月,习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用“培根铸魂”四个字阐明文化文艺工作的职责使命,再次明确了新时代军旅文学的历史方位。

作为军旅作家要认识到,进入全媒体时代,作家作品的创作、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要深刻认识,不管环境如何改变,军旅文学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振兴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文学中,军旅文学也一直是其最具阳刚之气、最具理想风骨的那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头,参与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军旅作家在新时代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作品的最大“底气”和优势。我们一定要把丢失的那份文化自信找回来,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新时代催生新使命,新使命指引新方向。无论编制怎样调整,岗位如何变化,传播形态如何改变,只要军旅作家们认真学习、躬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拥抱时代,努力创作,就一定能写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人民军队的精品力作。

二、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强军兴军伟大实践

习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与时代脱节,抒写现实能力不够,是当前军旅文学创作的短板。一段时间以来,军旅作家们过于讲究怎么写而不讲究写什么,不同程度存在着远离强军伟大时代、不接地气等问题。作家们写历史题材多、现实题材少;写自身感悟多、写官兵情怀少;写个性的多,写共性的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强力正风肃纪反腐,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重整行装再出发;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军队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大抓练兵备战和军事能力建设,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些伟大实践,都为军旅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

军旅文学,理应成为强国强军伟大时代的风向标。必须指出的是,与中国军队取得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巨大成就相比,我们的军旅文学创作也和当代文坛一样犯着“脱离症”,远远落后于火热的强军实践。如果一个当代军旅作家的作品中,看不到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铿锵脚步,听不到先进武器装备竞相列装的蓬勃心跳,感受不到浴火重生的军队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感情迸发,还奢谈什么新时代军旅文学?谈什么军旅文学的地位和作用?用文学作品讴歌和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军旅作家的神圣使命,也是庄严答卷。这个答卷谁回答得好,谁才会在文学史中留下自己的身影。

新时代的军旅文学创作,军旅作家们要理直气壮地唱响时代主旋律。在传播我党我军的价值观方面,军队作家一直走在前列。作为军旅作家,要发挥好这个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带头处理好文学创作与时代的关系,在书写时代中找到自己的方位;深入到部队火热的生活中去,忠实记录中国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实践,紧紧追赶强军兴军的铿锵脚步,让自己的作品充满艺术理想,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硝烟味道。同时,要适应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创作导向、价值取向,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军旅文学创作适应新时代,回应新时代,抒写新时代。

在编制体制调整改革中,过去以专业作家为主的创作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认为,对于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新时代军旅文学优秀作品,或许不再出于专业作家之手,而是出于一线指战员。只要有热爱文学的心灵,广袤的军营就一定会绽放出文学的花朵。

三、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当代军旅文学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注重借鉴外国文学作品,忽视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技巧上,很多作品生硬移植外国文学作品,而忽视了官兵们的审美标准和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的文化血脉,是我们民族最大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一直世代相传的文脉。以中华诗词为例,在这条世代传承的文脉里,读《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读屈原的辞“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杜甫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再到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再到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此头需向国门悬”,一样的令人回肠荡气,一样的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量,一样的具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风骨,具有崇高、阳刚、壮美的品格。可以这样说,这是中国文学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道奇观。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没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没有“醉和金甲舞,擂鼓动山川”这样的诗句,盛唐还能叫盛唐吗?如同盛唐的边塞诗一样,新时代应有新时代的军旅文学!

不忘根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力量,带有我们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作为军旅作家,要传承好中华文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自觉从传统中寻找根基、血脉、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让新时代军旅文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焕发出时代光彩。

自诞生那一天起,军旅文学就继承了中华文脉的爱国主义传统,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镇,军旅文学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挺立在时代潮头,有效地激励着中国军人弘扬爱国精神,彰显英雄气概,培育尚武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也为全社会提供着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红色基因在传承,英雄情怀在延续。新时代军旅文学的使命,就是要回应时代和读者的呼唤,注重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矗立起新时代军旅文学的高峰。

四、新时代军旅文学创作,要在艺术上打造出自己的新气象

当前,军旅文学创作之所以面临着影响力下降、读者群减少,军旅作家之所以存在自信不足的问题,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形成新时代军旅文学的气象和格局。在打造新时代军旅文学新气象方面,军旅作家还要进行艰辛的努力和探索。

军旅文学应该有怎样的新气象,或者说要形成什么样的审美品格?从军旅文学的传统来看,就是要有家国情怀、正大气象和铁血品格。在革命战争年代,军旅文学的这些品格体现的比较充分,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品格。《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等作品,激励了大量读者,形成了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红色经典”。然而,曾有一些文学作品受到一些文学思潮影响,阴暗灰暗、日常庸常占据了小说的主色板,远离时代、喃喃自语成了诗歌的独角戏,“宫斗”“戏说”成了影视的潮流。更有甚者,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贩卖着历史虚无主义的货色,诋毁正义、诋毁英雄、诋毁党的领导,解构党史、解构军史、解构人民的共同记忆和心灵史,个别军旅文学作品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一些影响。在物质化、多元化的时代,军旅文学为什么打动了人们?正是因为军旅文学有英雄主义的情怀,有光明正大的品格,有牺牲奉献的精神,有永不言败的斗志。而这些,正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精神宝藏,也是军旅文学作品应该形成的新气象。

军旅作家一定要注意发挥军旅文学的优势,形成“大视野、大情感、大气派”,在伟大的新时代塑造自己的新气象。在形成新气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主旋律并不是生硬的。文学是作家用生命在吟唱历史。在强调思想性时,一定要有“历史的个体感”。越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越需要“感时花溅泪”般的个体生命体验,只有这样,文学才不会流于直白,流于空洞,流于口号。在强调艺术性时,一定要有“个体的历史感”。脱离时代的呐喊,只能是喃喃自语;远离生活的激情,只能是无病呻吟。没有艺术性,文学就不能打动人、感染人;没有思想性,文学也只能是纸草、塑料花,不可能有生机和活力。优秀的军旅作家,就是要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军旅佳作,将鲜明的艺术特性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军旅文学在新时代大放异彩,让优秀的军旅作家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和抒写者。

在艺术上打造出自己的新气象,离不开新时代军旅文学的经典化。只有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一样的经典作品,才标志着新时代军旅文学形成了自己的新气象。这就需要军旅作家们抵近改革强军大潮下的军旅生活现场,把握构建军旅文学的动态版图,创作出更多时代特色鲜明的新英雄人物形象。军旅作家在书写军旅现实生活时,应该以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面向改革强军和全军官兵备战打仗的现实,体验和发掘新的素材、新的意象、新的风格、新的审美,扎根于多彩的军旅生活,书写来自当代军人的精神与心灵。这些新时代军旅文学作品,应该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时代信息,整体上呈现出阳刚、自信、慷慨、庄严、绚烂的风貌,洋溢着热烈劲健的生命力和宏阔的精神气息,记录强军兴军的火热实践。

新时代军旅文学形成新气象,还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学的优秀成果。新时代的军旅文学创作,存在着艺术表现方式平庸、形式单调、手法老套、缺少新鲜感和深刻的洞察力等问题。其实,文学是多彩的,文学因多彩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学也是尚新的,文学因尚新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正是注重对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吸收借鉴,才成就了军旅文学不断形成新的样貌。新时代军旅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军旅文学的发展也在于创新。因此,军旅作家要大胆向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学习,认真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作品,使新时代的军旅文学因借鉴而生动,因创新而精彩。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的中国军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巨变,作为有理想的作家,应该勇敢地承担起引领时代风气的重要职责,努力创作、刊载反映时代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必然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支浴火重生的军队必然是英雄云集的军队。军旅作家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潮流,记录和抒写人民军队所创造的坚定信仰、爱国情怀、英雄气概、奉献品格等等,一定能化作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铿锵步伐,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系解放军报社文化副刊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姜兴华 实习学员:曾彬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