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矩阵 军事记者

本刊编委会

主 任 李  军  孙继炼

副主任 夏洪青

编 委

张海平 陈广照  雷  雨

林乘东 徐双喜  张晓祺

赵风云  张 锋 姜兴华

总 编 辑 徐双喜       

副总编辑 张晓祺  赵风云

执行总监  张 锋

主  编 姜兴华

副 主 编 吕俊平

美术编辑 李  玥

发行编辑  倪晓丽

责任校对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兴华

本刊顾问

胡怀福 冷  梅 陈国权

陆绍阳 赵云泽  隋  岩

王  杨  丁玉宝  杨庆春 

聂建忠 刘凤桥  刘绍勇

编辑 《军事记者》编辑部

出版 解放军报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总发行处 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 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 M6261

本刊代号 82-204

订购处 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价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 100832

发行电话 010-66720796

电子邮箱 jfjbjsjz@163.com

军事新闻访谈类电视节目的改进与创新

作者:饶轶男

摘 要:访谈节目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中盛行较早的节目类型,其中关注军事新闻话题类的访谈节目一直备受观众青睐。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媒体所面对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本文从央视军事新闻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此类型节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军事新闻;访谈节目;电视媒体

电视访谈类节目是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其中话题内容涉及“军事新闻”类的访谈节目,格外受到观众喜爱。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变了,阅读习惯也变了,往线上走,往手机端走,这就是“势”,是发展的趋势。军事新闻访谈类节目如何跟上时代潮流,如何与新媒体平台更好地融合,尤其是央视平台上的军事新闻访谈类节目应该如何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电视媒体军事新闻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和问题

央视的军事新闻访谈类电视节目是此类节目的先驱,从军事频道的《防务新观察》、中文国际频道的《今日关注》和新闻频道的《环球视线》再到深圳卫视、福建东南卫视等地方台都有相关节目产出。就收视表现来看,央视此类型的电视节目平均要高于地方卫视。但是不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卫视,都面临来自新媒体的冲击。

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新闻消息类报道的延伸与拓展, 当前这类节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内容传播相对滞后。由于新媒体的冲击,目前新闻内容的及时传达和评价成了电视媒体的短板。央视日播且能直播的新闻访谈类节目还算勉强能够跟上时效,但是对于热点新闻,网络媒体都先于电视媒体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分析,话题的第一落点往往被新媒体掌握,很大程度上挤压了电视访谈节目的讨论空间。

(二)形式呈现相对单一。目前的军事新闻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和两三个专家都是“标配”形式,有的专家还是多个频道、节目的座上宾,这让很多此类节目特点难以区分。此外,当前的军事评论节目大多采用主持人与专家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看起来有条不紊,实则缺乏吸引受众的互动。

而对于好的选题各媒体平台又都趋之若鹜,在分析问题的角度上避免不了会有雷同,也导致了评论内容千篇一律。画面也很难有独家渠道,很多军事装备视频各平台、各栏目都在使用。

(三)受众参与度相对较低。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的话语权通常是由制作者掌握,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这些信息,缺乏参与渠道。现在几乎所有电视节目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但是留言窗口并不能及时嵌入到录制现场,受众感兴趣的观点和问题不能与嘉宾形成良好互动。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132分钟,比2017年上半年少了12分钟,下降幅度为8.33%,是四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与2015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24分钟,短短四年间,人均看电视的时间整整缩短了近半个小时。可见随着社交媒体、短视频等随移动平台的发展,大屏收视行为正在进一步被分流。

二、提升电视媒体军事新闻访谈类节目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全媒体时代,电视观众群体很可能会进一步流失。据CSM研究显示,2018年上半年,省级卫视频道和地面频道受到媒体碎片化及大事件影响呈现出较大的收视落差。而中央级频道在2018年上半年的竞争中,市场份额却呈现出同比上升的趋势,表现相对稳定。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不仅承载着主流文化传播的使命,其新闻权威性更是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传递中国声音的神圣职责。

因此,央视节目不应该放弃自身的天然优势,反而应该坚守并放大央视的权威效应及品牌效应,维持高端定位和舆论公信力,强化创新方面的引领和示范地位,并巧妙运用节目样式的灵活性与可塑性,做好细节,增添新意。央视的军事新闻访谈节目更应该瞄准“高端”定位,围绕“日播就事论事,周播借题发挥”,找准新闻落点,帮助观众去构建大国防观,普及国防知识,让观众真正了解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立场是怎样的以及立场背后的原因,分析大国博弈中的玄机以及中国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等。因此,央视访谈节目的“高端”具体体现在高度的政治站位、高端的专家来源、独特的话题观点和高超的技术手段等方面。

相比之下,尽管新媒体发展势头很猛,信息更新快,用户覆盖率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过度强调碎片化却缺乏深度思考,过度追求抓人眼球的速度却导致监管不到位,过度追求流量却导致低俗化等。

以央视为代表的军事新闻访谈类节目在当前媒体环境下,要想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提升竞争力,其具体的策略应该主要体现在增加新颖的评论内容、创新画面与形式、增强受众互动等。具体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增加新颖评论内容与风格。虽然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访谈形式本身在当下市场环境中不太容易改变创新,但是却可以针对选题和核心访谈成员的风格特质做针对性策划,再通过一些视效手段放大这种谈话风格。

在嘉宾的选择上,也可以尝试不同专业背景和阅历的人,不仅可以选择来自高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研究背景可覆盖军事、外交、人文、科技等不同领域,还可以邀请诸如有过驻外经历的外交官、武官、军队一线的指挥员、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和资深媒体人或评论员等。

谈话场可以尝试打破主持人和专家一问一答的形式,主动营造一种“聊天”甚至是“头脑风暴”似的氛围来阐述思考方式。或者也可以尝试辩论的形式,预设两个相对立场,由两队嘉宾进行直接交锋。

不论是“聊天”还是“辩论”,不同形式的目的都是要为观众立体构建对新闻事件的多方位解读。而为了刺激现场嘉宾的表现欲、表达欲,节目还可设置观众席,邀请高校学生、热心军迷参与录制。

(二)创新画面与形式。立足于放大电视媒体的特点,军事新闻访谈节目需要进一步增强其视听效果。良好的画面呈现才会使受众有兴趣继续收看接下来的节目。由于军事国际问题的特殊性,评论内容往往会涉及到地缘政治问题,节目中大量配合使用地图不失为一项有效手段。

与此同时,新闻事件的表现可以使用动画演示,特别是针对一些没有新闻画面或新闻画面画质不高的突发事件,动画还原可以带给受众更加直观的感受。

图板和模型展示也可以大量丰富嘉宾的论证依据。这些展示内容可以带进演播室谈话场,嘉宾与主持人使用图板或模型及时描述,可大幅度增加观点的说服力。另外,根据聊天话场增加音效效果,也是一种烘托聊天氛围的有效手段。

(三)增加与受众之间的即时互动。互动即参与。运用新媒体手段,增加与观众的互动环节,打通与受众直接联系的通道,通过现场访谈的形式,将一些意见性的信息有选择性地呈现出来,增加受众黏性。

节目可以与新媒体平台合作,由现场嘉宾随机抽取场外观众发来的视频。视频中不是单纯的提问,而是受众发表简单的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对于有强烈表达意愿的观众,可以创造连线机会,让观众与嘉宾进行隔空讨论。热心观众来源可以是网络素人、军事大V、网媒主持人、网络平台评论员等。

这个环节也为5G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相比4G而言,5G可以给用户带来更高的带宽速率、更低更可靠的时延和更大容量的网络连接。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为录制现场连线国外记者,以及热心观众直接与嘉宾进行讨论带来支撑和便利。

可见,引入新媒体,利用好新媒体,可以为电视节目带来更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群体。增加的观众群体不仅是参与节目话题讨论的部分观众,因为和电视这类传统媒体的点对点传播不同,新媒体可以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关系网的复杂,会在层层评论转发中产生“次级传播”,这种传播模式效果极为显著。

(四)进一步扩大融合传播方式。除了借助新媒体吸引受众参与话题讨论之外,军事新闻访谈类节目可以进一步扩大融合传播方式。以下列举一些可操作的具体方式:①节目在策划阶段就开始注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络上征求网民完善节目的意见,借助社交网络开展话题讨论,使节目在上线前就实现精准传播、快速扩散与发酵;②节目上线后利用网络大数据选取新闻热点作为节目选题;③建立大小屏互动,电视观众可将节目截屏,做成专属电视海报分享至微博或朋友圈,手机用户再通过电视海报扫二维码观看节目片段,由此吸引更多观众;④发布“网络征集令”,调动网友完成简单小任务,扩大节目知名度;与新媒体合作,制作栏目专属调频节目;⑤组织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网络直播,进行线上粉丝问答等。

基于发展的角度,笔者对军事新闻访谈类节目提出了以上思考,建议央视媒体在发扬自身平台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通过多样化手段进一步提升电视媒体竞争力。

(作者系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编辑)

责任编辑:姜兴华 实习学员:刘小铭